開學啦!作為新生,被心儀的大學錄取的同學們要開始收拾行囊,走上全新的大學求學之路,開始人生一段新的旅程。是不是很期待自己的大學生活呢?有沒有想像過和素未謀面的新同學害羞打招呼的情景呢?
大咖領路,領跑新學期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獲得者「冉維老師」及歐盟Erasmus Mundus全球化新聞記者項目雙文學碩士「顧惠老師」,名校學長學姐強強聯手,傾囊相授,進行新學期的學習分享。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他們在學生時期的相關學習經歷,給剛剛入學的新生們提供一些學習上的方向、經驗及建議。
冉維: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首席留學專家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管理碩士
★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獲得者
★前新華社駐伊拉克戰地記者、駐華盛頓外交記者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2015年新京報年度教育人物
★《留學》雜誌總第56期封面人物
曾成功被耶魯大學管理學院MBA錄取,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具有豐富的名校申請成功經驗。擔任駐外記者期間撰寫過數千篇英文稿件,具有極強的英文寫作表達能力,出版專著《新GRE寫作官方題庫與範文》(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2月)。冉維在2013年還曾獲得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青年的最高榮譽「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以下內容整理自冉維&顧惠老師精彩直播
聽真經,促學習
非常高興和大家在這裡交流,今天的直播內容主要圍繞開學和新學期的一些準備和規劃來展開,就讓我們跟隨兩位老師的腳步,一起聊一聊新學期開學的那些事兒吧!
Part 1:大學新鮮事兒?怎樣適應開學?
顧惠老師:今天直播的開始,想跟冉維老師討論一下剛進入校門的大一新生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
大學專業的選擇
拒絕 Go with the flow
1. 開學了,怎樣轉變狀態,快速收心?冉維老師您作為過來人,能和我們分享下對於準大一新生來說,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冉維老師:今天非常開心能和大家在這裡做一個分享交流,也非常開心和顧惠老師再次合作交流。隨著各大高校陸陸續續開學,要說大一新生最應該做的就是提前規劃,大學本科階段做的很多事情可以說都是為了將來而做鋪墊。
同學們需要提前思考的問題也有很多,比如大學畢業後何去何從,是選擇考研、出國留學、還是創業工作等等,這些問題從大一開始,就要提前進行思考,找尋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
同學們如果大一選擇專業後發現不喜歡、不適合,則還有足夠的時間去換專業,改變及適應。因此,大一應儘快建立目標,找到方向,為未來打下基礎。
顧惠老師:在冉維老師您講的過程中,我也聯想到我的大一時光。很多大一新生們是第一次真正長時間離開家,第一次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去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像冉維老師所講,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發掘自己的興趣點很重要。相比高中系統化的學習,大學則是實現自己真正獨立思考的階段(find your passion)
2. 大一新生,對於選擇專業,不少學生都存在著困惑和猶豫。面對每位新生都會面臨的問題,兩位老師能否給些建議?
顧惠老師:每當我問到學生們同一個問題:「什麼是你感興趣的專業」或是「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收到的答案普遍是:「我當時選擇這個專業好像也沒什麼想法,是我父母跟從現在熱門專業的趨勢,幫我選的」。當我問到他們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大家往往「Go with the flow」(隨大流兒)。冉維老師您覺得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幫助一名高中生更成熟的面對自己,他應該怎麼做呢?
冉維老師:確實,顧惠老師您提到了一個重要的點——「學會思考」。想一想,大家在高中階段往往除了學習,不需要怎麼思考。但大學不同,有了更多的自由度,但太多自由後,很多大一新生往往不能適應,就會出現迷茫,一學期過後發現成績落下了。所以大學很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主動性的思考。
part 2 新學期,有哪些事情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1. 現在疫情基本穩定,各個學校也都複課了,學長學姐可以說一說大一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嗎?
[PAC]原則
冉維老師:
①大一時期的成績很重要。初來乍到的萌新由於大學第一年的自由,很容易出現各種不適導致的成績下滑,等大二大三適應之後再趕上來就有點吃力了。因此,大一時候的成績比其他的學期更加重要!
②大學期間,如果想更換專業,對成績則有一定的要求。
③大學的GPA很重要。如果GPA平均分不高,則對將來要申請的專業有直接性影響,其中大一、大二時期的成績對GPA有直接性的影響。
③學好英語很重要。如:英語四六級是大學本科畢業的必考科目;畢業找工作、實習等,英語好的同學無疑加分;考研時英語也作為必考科目出現;出國留學,雅思託福則更是出國留學必考的「出門磚」。
因此,同學們不要浪費大一的時光,把英語學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想在畢業後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則不要忽視以上這幾點。這裡給大家說一說【PAC原則】:
PAC 原則
P—Passion 熱愛:喜歡&興趣很重要。
如:因喜歡而選擇某專業,興趣是讓人堅持一件事的最大動力。
A—Advantage 優勢:找尋到自身的特長/優勢,加以運用。
如:思考你做哪些事情和同齡人相比較存在優勢?
C—Cycle 周期性:綜合考慮行業&專業的熱門周期性,而做出對未來有利的預判。
如:根據大學生就業報告,近年來畢業生進入金融、計算機、教育領域的人數飆升,這些專業成了當下的熱門專業。而時過境遷,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築專業從20年前的熱門專業轉變成普通專業。
冉維老師:以上我所講述的PAC原則,同學們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去自我調整,做出預判。
Part 3:大咖經驗分享
冉維老師本科是英語專業,後來去了新華社,又去了伊拉克當戰地記者,再後來到拿全獎去哈佛讀書,這些都和在大學時期建立的基礎有關係。想知道冉維老師在大學期間是如何做好人生規劃,領先同齡人的同學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Part 4:新學期怎樣做規劃?
1.大學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一個轉折點。提前規劃大學學習很有必要!俗話說「沒有航向的船永遠是逆風的」,二位老師能否分享下新學期應如何提前規劃?
顧惠老師:在大一時期,同學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提前計劃。這種提前規劃實則為自己節省了時間。早期的規劃及嘗試,你會擁有充分的時間和最低成本去試錯、糾錯,避免後期的盲目和慌亂。
冉維老師:沒錯,同學們千萬不能總用「臨時抱佛腳」的心態去做事情,比如轉專業、考研換專業,倘若到了大三大四才開始,實則晚矣悔矣。出國留學則更要提前規劃準備,大一、大二是打好英語基礎,思考、探索的階段;大三、大四去做專業上的科研,豐富個人學習經歷,到了大四上學期開始申請。有了提前規劃才不會慌亂、焦慮。
2. 怎樣找尋和激發某種興趣?對目標進行規劃?(學習、生活、人生規劃)二位老師,可以和我們分享下各自的相關經歷嗎?
顧惠老師:冉維老師您上面提到的【PAC原則】實際上是個很實用原則,同學們可以通過它去權衡,做出自己的判斷。我們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各個專業。
說到興趣,倘若沒有興趣我們也可以去培養興趣,給自己機會。有些興趣則是在接觸之後才開始產生的,比如我初期學吉他,我並不覺得自己有音樂細胞,受到朋友推薦後,我才開始願意接觸和練習,慢慢的能拉上一段小曲,並且受到了周圍朋友的鼓勵,使我信心倍增。可以說接觸和嘗試後,我在學習吉他的道路上有了興趣和動力。那麼,冉維老師您有沒有相關的經歷可以和我們分享下?
冉維老師:我畢業之後進入教育行業,為學生們提供服務和建議,同時得到了大家的反饋。還有某種興趣,在一開始我自己並不喜歡它,比如運動。身為一名南方人,當我看到身邊來自北方身形健碩的同學後,心理上受到了打擊並產生了些許的自卑感。可以說,在運動這件事的先天條件上,我並不佔優勢。
但有些事情開始的落後,並不意味著後面的過程和結果不好。運動帶給我了一個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後面我也漸漸地愛上運動。同時,我也希望同學們可以在大學中養成並保持鍛鍊身體的好習慣。
顧惠老師:沒錯,運動實際上是一個花最低成本,但卻給予人高滿足感的事情,讓人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困難時也會更加積極樂觀。面對大學這樣一個多元的環境,除了學習外,你還可以拓展自己的生活環境。其中,社團是大學中深受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
Part 5:怎樣激發學習興趣?如何看待社團活動?
1. 對大一的新同學來說,大學校園充滿了未知和好奇,所以大家比較關心學校的社團,哪些社團是比較值得去參加的?
冉維老師:在大學期間,我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在哈佛讀研究生的時候,同樣也參加了很多社團。首先,大學時期的社團,有些還能讓人在專業上獲得實質性的幫助。
比如,我認識的2名北航學計算機系的學生,在今年順利轉學到了美國密西根大學——這個美國計算機專業排名第7的名校。兩位同學被美國名校所錄取的優勢就和在大學期間參加大學社團活動息息相關:他們參加了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及比賽,如:北航計算器系編程大賽;此外還自主參加了圖形識別的研究項目,自主研究德州撲克的博弈論,由此獲得了相關獎項。憑著這些社團活動及比賽的經歷,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從而被美國名校所錄取。
雖然參加社團活動,在當下可能無法得到實質性的益處,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必將收穫頗多,比如你可以收穫專業上的技巧及經驗;收穫友情、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這些技能都對將來的發展十分有利。
在我19歲大二的時候曾因為成績突出,被老師推薦作為代表參加21世紀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當時全國最頂尖的英語演講交流比賽),當時的我受寵若驚,也備受壓力。
在比賽中,因為前期的壓力和緊張,講到一半發生了忘詞而短暫停留了幾秒種的小失誤,也讓當時的帶隊老師捏了一把汗。在從比賽地點回學校的路上,我感到了絕望及對自己的失望。但這段經歷卻作為我今後的連結點(connect dot)為我之後的記者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沒有在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沒有此次英語演講比賽,那麼之後人生中與各國記者唇槍舌戰,拿全額獎學金去哈佛讀書.....等等,這些事情就不會有了。
顧惠老師:沒錯,當下我們可能注重更多的是這些「點」,但當把這些「點」串成線時,你會發現這些都離不開最早的鋪墊。在大學階段,絕大部分的同學都存在著像冉維老師您當初參與英語演講大賽時的壓力,面對困難時所產生焦慮,即使是進入北大清華,全國top這類名校的同學也不例外。
Part 6:新生們如何應對開學焦慮?
1. 怎樣應對開學焦慮?對於大三或者大四的學生來說會比較焦慮,關於考研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等,您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或者有沒有什麼好的緩解焦慮的辦法?
冉維老師:我想在大學中,同學們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這是正常的現象,我也非常理解。比如:你在原先高中環境中很厲害,但是進入到大學,你發現原先的光環不在,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再是最厲害的人時,所產生的心理落差則會讓人產生焦慮和自卑的心理。
這時候面對外界環境所帶來的的焦慮,同學們應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解壓的能力,注重大學時期的心理健康。給大家講述一個我自己個人的經歷:
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的時候,也曾有過一段低落的時光。主要原因有2個:天氣 & 學習壓力。
天氣因素:天氣影響心情。波士頓的冬天很冷,大雪紛飛,冬天不得不踏著雪上學,當寒假周圍當地的同學們紛紛去加州這樣陽光明媚的地方度假的時候,我卻選擇留下繼續上我的寒假,儘快修夠學分。
學習壓力:哈佛大學是擁有全世界最好教育資源的大學之一,為了充分利用周圍的一切資源,我不僅選修了多門課程,還選擇了很多新的領域,自己本專業外的課程。此外,我還跨學院選課,做了很多研究及參與社團活動等等。當眾多學習和事情向我壓來,我處於奔潰邊緣的時候,是運動拯救了我。當我堅持踏著雪去遊泳館遊完泳後,抑鬱陰霾心情一掃而光。
顧惠老師:冉維老師的這段經歷也告訴大家,找到一個可以調節、解壓的方式很重要,不論是運動,還是選擇各種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
對於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大家都是獨特的個體。我也想在這裡鼓勵下同學們,不要過於焦慮和自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一定要多多嘗試。
Part 7:答疑互動環節
1. 開學了,如何收心?
冉維老師:大學是一生中最美好、純真,最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時光,把握青春,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四年的時間,別荒廢、別留遺憾!
2. 如何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
冉維老師:在大學的階段享受自由的同時應該更注重自我規劃,學會最大程度上利用大學所提供的一切優質資源,比如:
社團活動。選擇感興趣的社團,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面,還能豐富課餘生活,讓四年大學生活擁有更多收穫。圖書館是豐富的知識海洋。對於大學新生的學習來說,圖書館是第二課堂。在大學裡的所有學習資源中,圖書館應該是大學生最親密的「夥伴」。
向學長學姐請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大學四年,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正是我們的同學和學長。從他們每個人身上,去發現閃光點,取長補短。向老師學。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大學新生要善於向老師請教,勇於提出問題。不論是學習方法、技巧上,還是課程內容上的問題,不要擔心自己的問題是否幼稚,師者是樂於「傳道授業解惑」的。
3. 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
冉維老師:我個人就是看書,利用通勤地鐵上的時間。實際上,到底是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閱讀、提升自己,還是用來發呆、刷抖音、看八卦新聞,取決於你有什麼樣的規劃。時間就在我們的身邊。
培根說:「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總之,合理且有效地去利用碎片化時間,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所謂的「碎片化知識」,積累成知識體系,從而獲得提高自己在某個領域上的知識和能力。
4. 老師,大四想出國留學,還有機會嗎?
冉維老師:大四如果想出國留學,機會肯定是有的。一般來說,出國留學讀研究生,一般是大四的上學期,當年年底的時候開始申請;不同國家的申請時限也不同,有的是年底,有的則是來年2、3月份截止申請。在申請時間和方式上還是相對靈活的。
5. 有留學的基本思路,但不知道具體應該如何執行?
冉維老師:這個範圍就比較大了,比如雅思託福的英語考試,個人的背景提升,申請信等等,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另外,假期的實習則對於留學申請起到了重要作用。時間寶貴,利用起來, 不要浪費你的寒暑假!
6. 「去澳洲留學怎麼樣,性價比高不高?」
冉維老師:相比美國、英國來說,澳洲讀大學、讀研的學費相對低些。澳洲大學的收費標準也有很多,不同大學、不同專業之間的學費也不一樣,至於性價比高低的問題,就要依據個人經濟&學習情況而談了。
7.「我本科復旦,有機會衝哈佛嗎」?
冉維老師:無論你的本科院校是哪一所,未來你都有機會衝哈佛。哈佛很多學位&專業的申請,實際上很看重學生們的活動經歷或工作經驗。有些學位則對工作經驗有著硬性要求,衡量考察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包括學生在社會的成長經歷。
8. 在今年這個特殊環境下,冉維老師您對於大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的群體實習或找工作,有何建議?
冉維老師:受今年疫情的影響,各國的經濟形勢都在復甦變好中,政府也在積極為廣大畢業生創造就業崗位。在這種情形下,同學們應:
主動出擊。如:和學校裡的老師對此專業的未來進行積極溝通和了解。保持耐心&好心態,疫情終會過去。
沒有所謂「最差的就業季」,越是艱難時期越要做好「個人儲備」。面對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學習、進步,不要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過於懈怠放縱自己。
9.在人生中總有某些經歷、某刻會讓人有一些頓悟,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大學或是人生中經歷過「a harsh moment」後的頓悟嗎?
冉維老師:比如我在大學時成績不錯,畢業後本應順理成章繼續讀研究生。但是在當時我卻選擇去了媒體機構(新華社)工作從而步入社會,在工作中飛速成長。但沒讀研究生的遺憾仍在,終於在工作幾年後,去哈佛讀書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研究生之路。
但如果一開始就順理成章選擇讀研,也就不會有自己在哈佛讀書的這一段經歷了,因此我領悟到當下的鋪墊為未來所帶來改變的重要性。
顧惠老師:我的「頓悟」是發現糾正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偏見。我本專業是國際新聞專業,有一顆做記者的熱忱。畢業論文的拍攝,我選擇去了伊朗作為實現自己的畢業作品。
在去過伊朗後我糾正了自己對伊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偏見。伊朗當時並不是我所想像中的戰火紛飛、生活和環境一片狼藉的狀態。相反,伊朗人們都在積極的面對生活,對我們也非常熱情友好,這和我之前對這個國家的想法截然不同。因此,我了解到自己的主觀思想最終還得靠對外界事物的真實接觸而判斷,要多試多闖!
把握青春,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四年的時間,別荒廢、別留遺憾,
希望同學們不負韶華,珍惜青春,
都走在離夢想人生更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