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生填志願的時刻,每到這個時候,家長和考生們都萬分焦慮,一邊考慮讀哪個高校,另一邊又考慮選哪個專業?特別是面向五花八門的專業,很多人都犯了「選擇困難症」。
選專業,是依從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是依從就業方向?是聽家長和七大姑八大姨的,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大家。
昨天,著名眼科醫生陶勇一番肺腑之言,通過自己的經歷給考生如下建議:
一、不要考慮這個專業有沒有前途,賺多少錢,是否辛苦等。
二、果斷堅決地選擇自己覺得有價值、感興趣的專業。
三、選擇自己感興趣,有價值的專業才能走得長遠,否則選錯專業,在人生每一個關口都會很困難。
陶勇的故事早已被廣泛報導,從小品學兼優的他,28歲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32歲已在葡萄膜炎專科獨當一面,同年被破格提拔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眼科主任醫師,之後的幾年,業務精湛的他成為首都醫科大的教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博士師導師。
這位被業內稱為「天才醫生」的陶勇,發表SCI論文98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6篇……不僅如此,他的醫術更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天才醫生,卻在今年1月20日被情緒失控的患者砍傷左臂,至今左手依然沒有知覺,對於精確度要求極高的眼科手術來說,陶勇有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在上他熱愛的手術臺了。
如今經歷人生低谷的陶勇在向高考生介紹「如何報志願」時,依然表示自己從沒有後悔過學醫?因為他認為能解除他人痛苦是自己感興趣,又極巨價值的事情,自己在學醫中承受的所有的苦,都因興趣而變得有意思,有勁頭,也正因此,才成就了陶勇在醫學界成績斐然的成就,也正因為這股勁頭,讓左手失去知覺的陶勇依然信心滿滿地面對新生活,他說,做不了手術,還可以搞醫學科研。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家長總盯著那些就業率高,入職工資高的專業,孰不知再好的專業,如果孩子不感興趣,那麼每一天的面對都是痛苦的。
也許大家還記得「棄北大轉讀技校」的才子周浩。
2008年,周浩以660多分,青海理科前五的好成績,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意見,放棄自己喜歡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專業,填報了北大生命科學專業。
然而,進入北大的周浩,面對自己毫不感興趣的專業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正如他所言,「我喜歡動手操作,而生命科學卻重理論和分析,而且要想學有所成,還要考研往科研方向發展,不感興趣的專業,每一天的學習都很痛苦,如何考研,如何從業,如何做科研?這個方向做不出成績來不說,還讓自己痛不欲生。」
之後,適應不了本專業的周浩嘗試過休學到社會上吃苦,嘗試過轉專業,但都沒能實現,絕望的周浩終於決定從北大退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學數控技術,往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發展。
就這樣,周浩說服了自己的父母,放棄北大轉入技校學習,在這裡他又找到了學習的熱情,並一舉拿下了2014和2018年的全國數控技術技能決賽的大獎,並留校成為該校的一名教師,學校還給他安置了北京戶口,解決了住房等問題。
總之,陶勇的建議也好,周浩的經歷也罷,都給即將報志願的考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次正確的選擇,會讓你每一次努力都有成果。與其在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變得平庸而無助,不如到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的領域中去拼搏,去挖掘、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也只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才能實現自己無限可能的價值,成就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