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主題的節目是電視綜藝中的「異類」,節目數量少,製作難度大。張燁鏑表示:「之所以開掘魔術題材,是因為魔術題材鮮有具備市場潛力的成功作品。我們一直都希望嘗試一些具有技術難度、實操難度的節目。」
「去年招商季時,計劃推出魔術類節目的衛視不下兩三家。到了今年,只有江蘇衛視做出來了,我們啃下了這塊電視綜藝的『硬骨頭』。」10月30日,江蘇衛視節目部副主任、《超凡魔術師》製片人張燁鏑在江蘇衛視招商會上感慨。
一年前,江蘇衛視首次向外公布該節目創意。10月13日晚,歷時兩年研發、反覆打磨的《超凡魔術師》開播,首期節目收視率CSM媒介研究52城1.291%。保持在周五同時段衛視綜藝排行榜前列。
從一個想法到節目最終呈現,張燁鏑帶領團隊走了兩年,每一步都異常艱難。「真正開始接觸,啟動項目才覺得做一檔魔術節目有點不知死活。但是,話已經放出去了,團隊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就沒想過要放棄。」
魔術主題的節目是電視綜藝中的「異類」,節目數量少,製作難度大。張燁鏑表示,之所以開掘魔術題材,首先是因為其符合江蘇衛視要求原創和創新的特性,他的團隊從2008年起至今,從未做過版權引進或模仿類節目;其次,從市場角度而言,過去10年間,每一種題材電視節目都有涉獵,節目同質化嚴重,但魔術題材鮮有具備市場潛力的成功作品。「我們一直都希望嘗試一些具有技術難度、實操難度的節目。」
前期,張燁鏑帶領團隊展開大量市場調研和考察。「我們去歐洲掃了一遍,向做過魔術節目的人取經,還派出多位導演考察國際各大頂級魔術秀。」
為保證節目專業性,江蘇衛視組建了一支包含15位中外頂級魔術師的顧問團隊,其中中方4人左右。魔術顧問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節目組進行魔術師篩選和定位;和導演組商定每一期節目的競演主題,逐一進行魔術原創研發;尋找魔術的實現方法,製作道具;在彩排和錄製中修正道具、輔助完成魔術,並對魔術燈光和鏡頭調度等關鍵問題提出意見。
除了顧問組,製作團隊還包括:視覺呈現組,對魔術表演進行藝術化包裝,設計舞臺秀場景和道具創意;常規導演組,挖掘魔術師以及豐富「秀」的部分,融入劇情和故事;公共組,包含道具組和美術組。
比較特別的是,《超凡魔術師》起用了專業的影視劇美術組。節目裡既有宏大的舞臺場景,也有東方古韻場景,小到撲克、魔方、金魚、手機等簡單道具及烘託氣氛的布景、光影,大到第一期節目中5.7米長、4.3米高、4噸重,由7500個魔方組成的魔方牆,皆出自道具和美術組巧匠之手。
「我們顛覆了之前的一些製作方法,將所有工作前置,包括每一期魔術主題的設定、人物設定、文案工作都在魔術研發前落定,這是一個倒逼節目組採用更規範、更科學製作方式的節目。」
魔術題材特殊,魔術師各有專長,很難在短時間訓練出新的手法和技巧,也不能連續12期重複表演,人才和表演資源的後繼乏力是節目組面臨的挑戰。「不像唱歌節目可以每周唱不同的歌,魔術不能就某一人特殊的能力做無限研發。」
基於各種因素考量,《超凡魔術師》以競演為主,每期節目5~6位魔術師經過場外淘汰賽、場內競技賽兩輪較量,最終獲勝者將代表中國隊在後半賽段與美、日、德、X(多國組合)戰隊同場競技。節目設置5人「魔喚師」組合,分別從不同維度對魔術師進行嚴格篩選,比如範冰冰對舞臺表演眼光獨到;陳智玲是魔術專業權威代表;魏坤琳從科學角度解讀;每期還有一個觀眾代表進行現場互動。「魔喚師」需要結合觀眾意見選出實力強勁的魔術師加入「中國戰隊」。
《超凡魔術師》還設置了「第二現場」——魔術師鄧男子和主持人張純燁在解說間與觀眾互動,對觀眾進行魔術知識和審美的引導。
在張燁鏑看來,魔術展現的不僅是魔術手法和技巧,還包含表演、語言、肢體、舞蹈等元素,是各種藝術的結合體;此外,一些魔術還結合了物理學、天體學、化學知識,以及一些新材料應用。「我們不想把節目做成純技術類魔術比賽,電視節目要遵循觀眾的收看心理和規律。」
張燁鏑介紹,節目採用網絡海搜、他人推薦等方式,搜羅了國內近6000名魔術師及愛好者,歷時半年之久。選擇魔術師時,除了基本的魔術手法和技巧,張燁鏑更看重選手形象和表現力,絕對不能帶有商演「跑場子」的江湖氣。「在面試階段,《超凡魔術師》中的魔術師會像影視劇演員一樣到臺裡試鏡,我們還邀請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藝術家對魔術師進行專業培訓,既有語言表達上的培訓,也有舞臺形體表演訓練。」
《超凡魔術師》每期節目的魔術師類型、風格、年齡、性別各不相同,魔術類型風格多元,有近景魔術、舞臺魔術、大道具魔術等。不同魔術的電視呈現和包裝都有講究,給觀眾以新鮮感,滿足節目可看性。
對於來自網絡「爭議」的聲音,張燁鏑表示,《超凡魔術師》作為原創魔術綜藝節目有爭議很正常,這些爭議也為節目後面賽季的改進提供了寶貴意見。
魔術誕生至今,一共只有17種效果,顧問團隊和導演組的創作空間比較小。很多在導演組看來腦洞大開的創意由於道具、電視呈現等原因,被顧問團隊否定。這種情況下,導演組只能和顧問團隊商量調整細節或者放棄。
本季節目,節目組耗時一年研發了約300個魔術,最終呈現的只有60多個。張燁鏑介紹,魔術研發非常困難,有的魔術靈光一閃很快就被創作出來,有的魔術則耗費兩三個月的時間研發。
節目組在魔術表演的舞美呈現上融入多種風格,還將AR及全息技術運用其中,節目的AR技術團隊也是江蘇衛視2017年跨年晚會的技術團隊。張燁鏑表示,節目製作的難點更在於燈光,魔術的電視化表達對燈光要求非常高,燈光做得好給魔術加分,錦上添花;燈光不夠細緻或者出現瑕疵,則會暴露魔術所有秘密。
魔術的電視呈現和舞臺表演是兩碼事。舞臺表演時一些臺下觀眾看不到的細節會通過電視放大,尤其是在高清攝像機的鏡頭下,很容易穿幫,製作層面的一個細微差池就可能毀掉一個魔術,甚至毀掉一個魔術師。
製作團隊的解決辦法就是不斷彩排調試。節目組借鑑歐美節目的製作方式,每一個魔術拍攝都提前設計分鏡頭劇本,儘可能規避穿幫。一個魔術節目彩排時長約8個小時,需要對燈光、機位、鏡頭和魔術師表演細緻地走位。此外,還有復排、帶機聯排、預錄……通過各種方式,儘可能保證節目效果的完美。
張燁鏑說,每周一上午他的心都懸著,因為收視率要出來了。「讓人欣慰的是,節目表現很好,很穩定。在剛剛結束的坎城電視節上,也有國際買家對《超凡魔術師》節目模式感興趣。」
精神氣質時尚的醫療劇到底什麼樣兒?|對話《急診科醫生》導演鄭曉龍
2017年我國影視劇行業市場概況及投資策略分析|乾貨
俞永福卸任轉做全球化投資,楊偉東擔任阿里大文娛首位輪值總裁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