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二字,或點擊公眾號名稱,即可關注。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
升麻發表湯(即麻黃湯,自有加減法。) 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湯。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升麻 川芎 防風 白芷 羌活
本經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者,本方加幹葛,去升麻。本經發熱惡寒,身體痛者,本方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經惡寒發熱,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本方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者,本方加枳殼、桔梗。本經感寒深重,服湯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二三劑而汗不出者,死。本經汗後不解者,宜再服,量證輕重,用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
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二莖,槌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如神,宜濃被覆首。凡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
疏邪實表湯(即桂枝湯,自有加減法。) 治冬月正傷風,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防風 川芎 羌活 白朮
如汗不止,加黃 ;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膠飴二匙煎之。溫服。
羌活衝和湯(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此太陽經之神藥也。) 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溼,治雜證亦有神也。秘之,不與庸俗知此奇妙耳。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於後。
羌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蒼朮(一錢半) 黃芩(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二錢) 細辛(五分,不可多)
如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如服此湯後不作汗,本方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本方加杏仁、生地黃。汗後不解,宜再服。汗下兼行,加大黃,釜底抽薪之法。其春、夏、秋感冒非時傷風,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本方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 ,即加減衝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槌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如發汗,用熱服;止汗,用溫服。
柴葛解肌湯(即葛根湯,本湯自有加減法。) 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疼鼻幹,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柴胡 幹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經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葉。本經有汗而渴者,治法開在如神白虎湯下。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
柴胡雙解飲(即小柴胡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此經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只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陳皮 芍藥
本經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本經嘔者,入薑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栝蔞仁、貝母。寒熱似瘧者,加桂枝。渴者,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者,加五味、金沸草。壞證,加鱉甲。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消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妙如神。秘之,不與俗人言之耳。虛煩類傷寒證,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如拾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黃。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槌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桂枝大黃湯(即桂枝湯內加大黃,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腹滿而痛,咽幹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大黃 枳實 柴胡
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檳榔磨水二匙,熱服。
加味理中飲(即理中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髒寒。
乾薑 白朮 人參 甘草 肉桂 陳皮 茯苓
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根據本方去甘草。本經嘔吐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蜷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茵陳將軍湯(即茵陳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而還,脈來沉重者,宜用。
大黃 茵陳 山梔 甘草 濃樸 黃芩 枳實
大便自調者,去大黃、濃樸,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鍾,姜一片,槌法。加燈心一握,煎之熱服。
導赤散(即五苓散,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白朮 甘草 滑石 山梔
中溼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心。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得病起無熱,但譫語,煩躁不安,精採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
水二鍾,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槌法。入鹽二字調服。
六乙順氣湯(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湯、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秘之,莫與俗人言。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 此湯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幹,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證,悉皆治之,效不盡述。
大黃 枳實 黃芩 濃樸 甘草 柴胡 芒硝 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根據本方。口燥咽幹,大便實者,屬少陰,根據本方。下利純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屬少陰,根據本方。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證,屬厥陰,根據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
譫語發渴,大便實,繞臍硬痛者,有燥屎,根據本方。熱病目不明,謂神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惟宜急下,根據本方。目中不了了,即目不明也。轉屎氣者,謂下洩也,有燥屎焉,當下之,根據本方。如更衣者,止後服,不必盡劑。不更衣者,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根據本方去甘草,加甘遂、桔梗。
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裡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則吉。蓋恐轉藥硝性燥急,故有此戒。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與俗醫,不分當急下,可少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餘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濃樸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洩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洩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洩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然矣。
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濃樸之能除痞,大黃之洩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裡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雲,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雲,蕩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時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此千金不傳之秘,若非吾之子孫承繼,焉肯洩露玄機,故戒耳。
如神白虎湯(即白虎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宜用。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參 山梔 麥門冬 五味子
心煩者,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根據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水二鍾,棗一枚,姜一片,槌法,加淡竹葉十片,煎之熱服。
三黃石膏湯 此湯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麵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證,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證而成此證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裡證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榮衛不通,遂成此證。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有神,人所不識。
石膏(一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 山梔(三十個) 麻黃(五分) 香豉(二合)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
三黃巨勝湯 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即安。
衝和靈寶飲 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幹,以陽先受病多者,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黃 細辛 黃芩 柴胡 甘草 幹葛 白芷 石膏
水二鍾,煨生薑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
如不愈,表證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如裡證多而甚急者,先以調胃承氣,為攻裡是也。
如以陰經自中病,發熱下利,身疼痛,脈沉細無力,不渴,蜷臥昏重者,又當先救裡,溫之,回陽救急湯。是分表裡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也歟。古雲,兩感雖為死證,猶有可救之理,及用藥先後,寒熱之劑。若發表攻裡一誤,則枉死者,多矣。良可痛哉!深可惜哉!予將不傳之妙,秘驗之方,盡吐露,非惟救人有功,亦且陰騭匪輕。謹之慎之,毋怠毋忽。
桃仁承氣對子(即桃仁承氣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則愈。
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槌法,入蘇木煎汁三匙調服。
消斑青黛飲 治邪熱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洩,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靨者,盧醫復生,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便是發斑之候。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參 生地黃 山梔 犀角 青黛 人參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上,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調服。
生地芩連湯 此湯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者,宜用。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黃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水紙搭於鼻衝。如去血過多,錯語失神,撮空閉目,不知人事者,同治法。
水二鍾,棗二枚,煎至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飲。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
加味犀角地黃湯 此湯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宜用。
犀角 生地黃 牡丹皮 芍藥 甘草 桔梗 陳皮 紅花 當歸水二鍾,姜二片,煎之,臨服槌法,入生藕節搗汁三匙溫服。
回陽救急湯(即四逆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只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蜷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熟附子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或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洩瀉不止,加升麻、黃 。嘔吐不止,加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釐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如後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回陽反本湯 此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宜用。
熟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 陳皮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柴胡百合湯 此湯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生地黃 陳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入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者,加杏仁。百合,宜加麻、連。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苓、遠志。虛汗者,加黃 。脾倦,加白朮。腹如雷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艾汁。
水二鍾,棗一枚,姜三片,槌法,醋煮鱉甲,煎之溫服。
如聖飲 治剛柔二 。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螈 同治法。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藥 甘草 當歸 烏藥 半夏 黃芩
有汗是柔 ,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 ,加麻黃、蒼朮。口噤切牙者,如大便實,用大黃利之。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溫經益元湯 治因汗後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並肉 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熟地黃 人參 白朮 黃 甘草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白茯苓 陳皮 肉桂 附子
如飽悶,加枳殼,去地黃。如瘦人,去芍藥。有熱,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土,去當歸、地黃。嘔者,加薑汁制半夏。渴者,加天花粉。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附子、肉桂、生地黃,加桂枝、膠飴。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
逍遙湯 治有患傷寒,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因與婦人交接,淫慾而復發,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因交接,淫慾而無病患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予曾見舌出數寸而死者,多矣。此證最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如卵縮腹痛,倍加)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黃 韭根 柴胡 犀角
水二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之。槌法,臨服入燒 襠末一錢半調服。有粘汗出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即愈。
昇陽散火湯 此湯治有患人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證,而因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有痰者,加薑汁炒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洩漏者,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再造散 治患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庸醫不識此證,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黃 人參 桂枝 甘草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 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水二鍾,棗二枚,煎至一鍾。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庸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
大黃 芒硝 枳實 濃樸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鍾,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調榮養衛湯(即補中益氣湯。) 治有患頭疼,身熱惡寒,微渴, 然汗出,身作痛,腳腿酸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不識,因見頭疼,惡寒發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所以輕變重而害人者,多矣。殊不知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溫之劑則愈,名曰勞力感寒證。故經雲∶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證者,大柴胡下之則緩。
人參 黃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朮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不足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者,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甘草、黃 、白朮少許。痰盛者,加栝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 、術,加芍藥、乾薑和之。其因血鬱內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黃 、白朮;太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後撮本方去大黃調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蔥白一莖,煎之溫服。
導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幹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不識,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手陰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證。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
水二鍾,姜、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煎沸,熱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證。
熟附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 麥門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飲 治有患初得病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採不與人相當。庸醫不識,呼為狂發,誤用下藥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結膀胱,名曰如狂證。
豬苓 澤瀉 桂枝 甘草 白朮 知母 黃柏 山梔 葉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槌法,再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為效。
當歸活血湯 治有患無頭疼,無惡寒,止則身熱發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劑誤人,多矣。殊不知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祟。
當歸 赤芍藥 甘草 紅花 桂心 乾薑 枳殼 生地黃 人參 柴胡 桃仁泥
服三帖後去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加白朮、茯苓。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槌法,入酒三匙調服。
加味導痰湯 治有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不識,皆為傷寒治之,誤人多矣。殊不知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名曰挾痰如鬼祟。痰證類傷寒,與此同治法。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朮 陳皮 甘草 桔梗 黃連 栝蔞仁 人參
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湯。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竹瀝、薑汁,溫服。
加減調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與為異耳。經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此良法也。
蒼朮 濃樸 陳皮 甘草 白朮 山楂 神曲 枳實 草果 黃連 乾薑
腹中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曲、乾薑。心中兀兀欲吐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莢末五分探吐。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槌法,臨服入木香磨取汁,調飲即效。
加減續命湯 治香港腳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 芍藥 白朮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黃 蒼朮 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桂枝、麻黃,加黃芩、黃柏、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於溼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於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者,加大黃。
水二鍾,棗二枚,姜一片,燈心二十莖,煎之,槌法,入薑汁調之,溫服。
芩連消毒湯 治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痺者,亦照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黃芩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幹 白芷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根據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理。
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鼠粘子一撮,再煎一沸,槌法,入竹瀝、薑汁,調服。
六神通解散 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先用衝和湯,不愈,後服此湯。
麻黃 甘草 黃芩 石膏 滑石 蒼朮 川芎 羌活 細辛
水二鍾,姜三片,槌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中病即止。
滯下大黃湯(潔古) 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上用大黃一兩,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朮黃芩湯,蓋徹其毒也。
芍藥湯 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大黃(三錢) 桂(二錢半) 甘草(炒) 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
如便後髒毒,加黃柏半兩。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後。
白朮黃芩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清。
調胃承氣湯(發熱。) 大小承氣湯(大便不通。) 小胃丹(痰飲。) 益元散(傷暑。) 保和丸(傷食。)
玄青丸 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溼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此逐之。更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脹。
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錢)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
上九味,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此藥峻利,非有實積者,不宜輕用,慎之。)
利積丸(《玄珠》,下同)
黃連(四兩) 天水散(八兩) 當歸(二兩) 蘿蔔子(炒) 巴豆(去油,同黃連炒) 乳香(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服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
導氣丸
青木香 蘿蔔子 茴香 檳榔 黑牽牛(各四兩)
為細末,薄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參十丸。
舟車神佑丸(見痰飲。) 藿香正氣散(中風。) 感應丸(見傷食。) 蘇合香丸(卒中。) 五苓散(消癉。)
黃連丸(《濟生》)
乾薑(炮) 黃連(去須) 縮砂仁(炒) 川芎 阿膠(蛤粉炒) 白朮(各一兩) 乳香(另研,三錢)
枳殼(去穣,麩炒,半兩)
上為末,用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乾薑、甘草湯下,俱食前服。
黃連阿膠丸(《和劑》)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去須,三兩) 阿膠(碎,炒,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飲下。
茶梅丸 用臘茶為細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洩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
大凡痢疾,不以赤白分冷熱,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宜先服五苓散,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則為陰,宜已寒丸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白頭翁湯(《金匱》)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阿膠(淨草灰炒透明白,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盡) 烏梅肉(炒) 黃連 黃柏(炒) 赤芍藥 當歸(炒) 赤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等分)
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敗毒散(傷溼。) 理中湯(霍亂。) 四君子湯(虛勞。)
加減平胃散(潔古) 經雲∶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於四肢,卻入於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白朮 濃樸 陳皮(各一兩) 木香 檳榔(各三錢) 甘草(七錢) 桃仁 人參 黃連 阿膠(炒) 茯苓(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
血多加桃仁,熱洩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溼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
青六丸(丹溪) 去三焦溼熱。治洩瀉多與清化丸同服,並不單服。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兩) 紅曲(炒,半兩,活血)
上飯為丸。一方,酒糊丸。
胃風湯(下血。) 膠艾湯(溲血。)
蒼朮地榆湯(潔古) 治脾經受溼,下血痢。
蒼朮(三兩) 地榆(一兩)
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丸(潔古)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地榆散(見中暑。)
茜根丸 治一切毒痢,及蠱注下血如雞肝,心煩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鎊) 地榆(洗) 當歸(去蘆,酒洗) 黃連(去須) 枳殼(去瓤,麩炒) 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
地榆丸 治瀉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當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須) 訶子(取肉,炒) 木香(曬乾) 烏梅(去核,取肉秤。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陳米飲吞下。
先平方公引在括蒼,病痢逾月,得此方而愈。頃在 上,士人蘇子病此危甚,其婦翁孫億來告,急此方以與之,旋即痊安。
玉粉散 治血痢,解臟腑積熱毒。
上以海蛤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水調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腹痛,心煩困悶。
犀角屑 黃連(去須,微炒) 地榆 黃 (各一兩) 當歸(半兩,炒) 木香(二錢半)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並,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 羚羊角(鎊) 黃柏(去粗皮。各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
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生地黃湯 治熱痢不止。
生地黃(半兩) 地榆(七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上 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鬱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鬱金 槐花(炒。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蒲黃散 治血痢。
蒲黃(三合) 幹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薑(各二兩) 禹餘糧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一兩二錢半)
上 咀,以水一鬥,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 地榆 生幹地黃 當歸(微炒)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 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聚珍丸 治血痢,酒痢尤效。
川百藥煎 陳槐花(炒,各半兩) 感應丸(一帖) 薄荷煎(兩帖) 麝香(少許)
上件為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龍牙草煎湯下,女人用生地黃煎湯下。
除溼湯(見中溼。)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黃 (四兩) 熟地黃(酒浸) 白茯苓 人參 當歸(酒浸) 白朮 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官桂(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豆蔻丸 治白滯痢,腹髒撮痛。
肉豆蔻(面裹煨熟) 草豆蔻(面裹煨熟) 枇杷葉(去毛,炙) 縮砂仁 母丁香(各一兩) 木香沉香(各半兩) 地榆(二兩) 墨(燒紅,為末,半兩)
上為細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飲化下。
萬補丸 治脾胃久虛,大腸積冷,下痢白膿,或腸滑不固,久服諸藥不效,服之神驗,並產前產後皆可服。
人參 當歸(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兩半) 白朮 陽起石(火,細研) 肉桂(去皮) 縮砂仁 赤石脂 鍾乳粉 肉豆蔻(面裹煨) 沉香 白姜(炮(蓽茇(牛乳半盞,慢火煎幹) 茴香(炒) 丁香 濃樸(去皮,姜制) 白茯苓(各一兩) 地榆 大麥 (炒) 神曲(炒,各半兩) 附子(七錢,炮,去皮臍) 肉蓯蓉(二兩,淨洗,用酒浸一宿,切,焙) 罌粟殼(和米者二十枚,炙)
上為細末,研勻,用木瓜十五枚,去瓤蒸爛,同藥末搗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曬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頻並者,加至五七十丸。
香薷飲 六和湯(俱傷暑。) 濃樸丸(積聚。) 紫參湯(洩瀉。)
茯苓湯(東垣)
茯苓(六分) 澤瀉(一錢) 當歸身(四分) 芍藥(一錢半) 蒼朮(二錢) 生薑(二錢) 肉桂(五分)生黃芩(三分) 豬苓(六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錢)
上作二服,水煎,稍熱服。
神效越桃散(《寶鑑》)
大梔子 良姜(各三錢)
上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
建中湯(見勞倦。)
芍藥黃芩湯(東垣) 治洩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當歸導氣湯(東垣)
甘草(一錢半) 當歸 芍藥(各一錢) 木香 檳榔(各三錢)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澤瀉(五分) 生地黃(一錢半或二錢酒浸,陰乾)
上共為末,用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聖餅子(《寶鑑》)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密陀僧 舶上硫黃(各三錢) 黃丹(二錢) 輕粉(少許)
上五味,為末,入白面四錢匕,滴水丸,如指頭大,捻成餅,蔭幹。食前溫漿水磨下。
大便黑色為效。
通神丸 治膿血雜痢,後重疼痛,日久不瘥。
沒藥(研) 五靈脂(去砂石,研) 乳香(研。各一錢) 巴豆霜(研,半錢)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湯下。小兒服三丸,隨歲加減。
魚 湯 治痢下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並無大便,腸中攪痛不可忍,呻吟叫呼,聲聞於外。
粉霜(研) 輕粉 硃砂(研) 砂(去砂石,研) 白丁香(各一錢) 乳香(半錢) 巴豆(二七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末,蒸棗肉為丸。嬰兒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麻粒大,四五歲每服三四丸,並旋丸,煎 湯吞下,仍間服調胃藥。此證緣久積而成,故小兒多有之。
香連丸(《直指》) 治下痢赤白,裡急後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揀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導氣湯 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
木香 檳榔 黃連(各六分) 大黃 黃芩(各一錢半) 枳殼(一錢,麩炒) 芍藥(六錢) 當歸(三錢)
上 咀,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清涼飲子(見發熱。)
進承氣法 治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後瀉,乃進藥法也。先銼濃樸半兩,姜制,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洩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洩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後重兼無虛證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濃樸、枳實、大瀉元氣故也。)
退承氣法 治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根據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濃樸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洩亦自安,後服濃樸湯數服則已。
水煮木香膏(《寶鑑》) 治脾胃受溼,臟腑滑洩,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等,並皆治之。
御米殼(蜜水浸溼炒黃,六兩) 乳香(研) 肉豆蔻 砂仁(各一兩半) 當歸 白芍藥 木香丁香 訶子皮 藿香 黃連(去須) 青皮(去白) 濃樸(姜制)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一兩)乾薑(炮) 枳實(麩炒。各半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棗一枚擘開,煎至七分,和滓稍熱食前服。
白朮安胃散(《寶鑑》)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後重窘痛,日夜無度。及治小腸氣痛,婦人臍下虛冷,並產後兒枕痛,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蒂,醋煮一宿) 茯苓 車前子 白朮 烏梅肉(各一兩) 五味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溫服。
昇陽除溼防風湯(見下血。)
三奇散 治痢后里急後重。
枳殼 黃 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蜜湯調下,或米飲調亦得。
治裡急後重好蛤粉 穿山甲(炒)
上二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用好酒調服。
木香黃連湯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神效。
木香 黃連 川木通 川黃柏 枳殼(麩炒) 陳皮(各二錢半) 大黃(三錢)
上 咀,分作二帖,用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堅中丸 白膠香散(俱洩瀉。)
純陽真人養臟湯(《和劑》) 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 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溫毒便血,並宜服之。
人參 白朮 當歸(各六錢) 白芍藥 木香(各一兩六錢) 甘草 肉桂(各八錢) 肉豆蔻(面裹煨,半兩) 御米殼(蜜炙,三兩六錢) 訶子肉(一兩二錢)
上為 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之物。臟腑滑洩,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
七宣丸(見大便不通。)
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湯下。固腸丸(見洩瀉。)
桃花湯(《金匱》) 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升,一半銼,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梗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易簡》斷下湯 治下痢赤白,無問新久長幼。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草果(連皮一枚)
上 咀,用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並萼蒂,剪碎,用醋淹,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枚,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烏豆二粒,白痢者加乾薑五錢。
罌粟殼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逆,既以醋制,加以烏梅,不致為害。
然嘔吐人,則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此疾始得之時,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應丸十餘粒,白梅湯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烏梅湯下。兼治洩瀉暴下不止,一服既愈,更令藥力相倍為佳。如覺噁心,卻以理中湯、四物湯加豆蔻、木香輩調其胃氣,仍以二陳湯煮木香丸以定其嘔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血痢當服胃風湯並膠艾湯之類。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屬,更宜審而用之。若五色雜下,洩瀉無時,當用熟烏頭一兩,濃樸、乾薑、甘草各一分,生薑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其中止有黃連肥腸,其性本冷,若所感積輕,及餘痢休息不已,則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則非此可療。
訶子皮散(東垣)
御米殼(五分,去花萼,蜜炒) 乾薑(六分,炮) 陳皮(五分) 訶子皮(七分,煨,去核)
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服亦可。
地榆芍藥湯(《保命》) 治洩痢膿血脫肛。
蒼朮(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敗毒散(見傷溼。)
參苓白朮散(《和劑》) 治久瀉及大病後、痢後調理,消渴者尤宜。
人參 幹山藥 蓮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薑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朮(於潛者,二斤) 桔梗(炒令黃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姜、棗煎服。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治中湯(見嘔吐。)
倉廩湯 治禁口痢有熱,乃毒瓦斯衝心,食即吐。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熱服。
木香散(《本事》) 治隔年痢不止,並治血痢尤捷。
木香(半兩銼,用黃連半兩同炒) 罌粟殼(半兩銼,用生薑半兩同炒)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訶藜勒丸(《寶鑑》) 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椿根白皮(二兩) 訶子(半兩,去核) 母丁香(三十粒)
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湯入醋少許,一日三服效。(椿樹,俗謂虎眼樹,又謂之樗。)
蕪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蟲,並下部脫肛。
蕪荑(炒) 黃連(去須,各二兩) 蚺蛇膽(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湯下,日再服。
駐車丸(《和劑》) 治一切下痢,無問冷熱。
阿膠(搗碎,蛤粉炒成珠,為末,以醋四升熬成膏,十五兩) 當歸(去蘆,十五兩) 黃連(去須,三十兩) 乾薑(炮,十兩)
上為末,醋煮阿膠膏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小兒丸如麻子大,更量歲數加減服。
歸連丸 治痢,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當歸 黃柏 黃芩 阿膠 熟艾(各二兩) 黃連(一兩)
上為末,以醇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為丸,如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米湯下。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煉蜜和丸。
麥 丸 治休息痢,不能飲食及羸瘦。
大麥 (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陳曲(炒) 官桂(去皮) 烏梅肉(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棗肉飲下,不拘時。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治休息痢羸瘦黃連(去須,為末) 定粉(研。各半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上舂棗如泥,鋪於紙上,安二味藥裹之,燒令通赤,取出候冷,細研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藥三錢,摻在肉上,溼紙裹燒熟,放冷食之,不過三兩服效。
又方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色) 豬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將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於淨鐺內一重肝,一重杏仁,入盡,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鐺中蓋定,慢火煎令小便盡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又方(一名) 羊肝散
砂仁(一兩,去皮) 肉豆蔻(半兩,去殼)
上為細末,用羊肝半具,細切拌藥,以溼紙三五重裹上,更以面裹,用慢火燒令熟,去面並紙,入軟飯搗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粥飲下。
蕷蓮飲
石蓮肉 幹山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茶煎湯,調下三錢。
異功散 七珍散(俱不能食。) 六柱飲(洩瀉。) 獨活寄生湯(見腰痛。) 虎骨四斤丸(香港腳。)大防風湯(鶴膝風。) 橘皮枳術丸(傷食。)
附方
神效參香散 治大人小兒髒氣虛怯,冷熱不調,積而成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裡急後重,日夜頻數,無問新久,並皆治之。
白扁豆(炒) 木香 人參(去蘆。各二兩) 茯苓(去皮) 肉豆蔻(煨。各四兩) 罌粟殼(去蒂) 陳皮(去白。各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溫米飲調下,無時。
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痢下。服此藥推導,更須斟酌受病淺深,增減丸數,當逐盡積滯方佳,然後徐徐補之。
烏梅肉 杏仁(去皮尖,另研) 半夏(湯泡七次) 縮砂(各十四粒) 百草霜(六錢) 巴豆霜(去油,半錢)
上為細末,和勻,稀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白湯送下。看人虛實,加減丸數服之。
不二散 治諸般瀉痢,神效。
罌粟殼 青皮(去瓤,焙乾) 陳皮(去白,焙乾。各二兩) 當歸(去蘆,炒) 甘草(炙) 甜藤(如無,只以幹葛代之,各一兩)
上件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通口服。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極妙。
神效雞清丸 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半) 肉豆蔻(七個大者,生用)
上先為細末,取雞子清搜和藥作餅子,於慢火上炙令黃色變紅,極幹再研為末,用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御米丸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 訶子肉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石蓮肉 當歸(各半兩) 乳香(三錢) 罌粟殼(一兩半,蜜炙)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如血痢,減豆蔻、白朮、當歸、粟殼。
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文理粗者,產後用彌佳) 宣州黃連 苦參(多買輕搗) 金州黃柏(赤色緊薄者)
川當歸(五味俱取細末)
上各搗研為末,各等分,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膩、生菜。
栝蔞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者。
栝蔞(一個,黃色者,以炭火煨存性用,蓋在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為細末,作一服,用溫酒調服。胡大卿有一僕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
葛根湯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黃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甘草(炙,半錢)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薑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神效散 治休息痢,氣痢,膿血不止,疼痛困弱。
當歸 烏梅肉 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大蒜作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濃樸煎湯下。一方,加阿膠。
又方 治赤白痢新舊疾。
上用鹽霜梅三個,用黃泥裹,於慢火煨乾,研為細末,用米湯調下。治腸蟲,先下赤,後下黃白沫,連年不愈。兼治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蟲。
上用牛膝一兩,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下止,腹痛不可忍。
阿膠(銼碎,炒令燥) 乾薑(炮) 木香 黃連(炒) 當歸(炒) 黃芩(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二兩)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生薑汁塗炙)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以粥飲下。
木香散 治冷熱痢,虛損腹痛,不能飲食,日漸乏力。
木香 乾薑(炮) 甘草(炙) 黃芩(各半兩) 柏葉(炙) 當歸(炒) 白朮 幹熟地黃(各七錢半)黃連(炒,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再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於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鬱,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若或一氣太過,一髒有餘,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後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須是子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後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後卻變成白痢,並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病時,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於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後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溼之氣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重輕,以白多為輕,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年,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並辰戌之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醜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於夏月多寒溼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麻黃(去根節) 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 大川芎 白朮(各二兩) 本 獨活 桔梗 防風芍藥 白芷(各半兩) 牡丹皮(去心) 甘草(各二錢半) 細辛(三錢三分羨) 牽牛(一錢七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熟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兩三盞後,寒熱不退,更不請吃,自別有方論在下。
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藥吃,取安效。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後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後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醜未之歲,溼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並宜此方。
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還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宜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其仔細。
訶子(五枚,用面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熱咬破訶子,擎去核不用,只用皮,焙乾)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煎取一盞,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兩口涎更佳。如此吃經數盞,大腑漸安,出後減少,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未減,不可進此藥。
治疫毒痢吃前面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餘些小,或下清糞,或如鴨糞,或如茶湯,或如燭油,或只餘些小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復真氣,舶上硫黃丸。
舶上硫黃(二兩,去砂石,細研為末) 薏苡仁(二兩,炒,杵為末)
上二味相和令勻,滴熟水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黃 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腹疼心煩。
黃 (銼) 龍骨 當歸(各七錢半) 生幹地黃(五錢) 黃連(去須,微炒,一兩) 黃柏 黃芩犀角屑 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秘傳鬥門散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禁口惡痢,裡急後重,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 乾薑(炮,四兩) 罌粟殼(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炙。各六兩) 白芍藥(三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栝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衝,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乾咽燥,常思飲水,毒瓦斯更增,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栝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
陳米湯 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上用陳倉米二合,水淘淨,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後渴上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澤漆湯 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陳皮(去白) 白朮(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後遍身浮腫。
赤茯苓(去黑皮) 澤漆葉(微炒) 白朮(微炒。各一兩) 桑根白皮(炙黃) 黃芩 射幹 防己澤瀉(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滓內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兩料。
上二方,須以《濟生》腎氣丸佐之,後方虛者禁用。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