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
9月23日《脫口秀大會3》決賽上,不想晉級且不想拿冠軍的李雪琴,算是「如願」拿了第五,她那句「左拐也是一種右拐」,讓我印象頗為深刻。
24日,她變身為「伊能靜」小姐姐,寫上了長篇小作文,感謝那些支持她的人。
對於她和楊笠的名次,的確引來了不小的爭議。如同她在脫口秀上說的段子:這比賽難道是驢拉磨嗎?因為不論水平如何,前三總有熟悉的面孔。
羅永浩在24號發聲,回顧整個賽季的綜合表現,李雪琴和楊笠應該是亞軍和季軍。說明他對現場的結果,也不是那麼滿意。
李雪琴,我一直在關注她。如果看了她的照片,也許有人不會覺得這個女孩很漂亮。
但聽了她的學歷:「BJ大學新聞學院,紐約大學研究生」,肯定會和脫口秀的觀眾們反應一樣:「哇!」
人們喜歡用標籤來定義別人,她紅了以後,被稱為「北大的網紅」。她的視頻,被人調侃很傻,但知道她來自北大以後,認為她是裝傻。
「名人」不都有這個煩惱嗎,不論怎麼做,仿佛都不太對。
她以全網互動的方式,憑藉尬聊的方式走紅,和李佳琪「OMG」的口頭禪一樣,她的經典開場白是:「你好,我是李雪琴」。
最初,她在清華大學門口,喊話吳亦凡。吳亦凡灑脫地回應了她。在李雪琴看來,這太幸運了,被吳亦凡「抬了一手」(東北話)。
細看她的創作,用一種冷幽默的方式逗別人開心。在生活中,李雪琴努力給別人帶去歡笑,她自己真的快樂嗎?
聽李雪琴說話,不用多說,也知道她是來自哪裡的。從始至終,她說話都帶著老家東北的味道。
小時候學習很好,一路考上了BJ大學,成為了別人眼中羨慕的那類人,也被寄予了走出校園後,要有個不一樣的人生。
大學畢業前,她選擇出國深造,很多事情壓在她的身上,弄得她不是那麼的快樂。最讓她放鬆的時刻,就是打工刷盤子的那兩個小時,完全不用費腦。
她去學校的心理中心尋求幫助,但校醫做了一件讓她很失望的事情。
校醫發現李雪琴的心理問題有些嚴重,決定把這件事兒告訴她們的學院,她祈求不要告訴學院,她很怕自己的媽媽知道,怕媽媽擔心。
校醫當時答應了,最後他們還是選擇告訴了她所在的學院。
她覺得整件事很荒唐,她希望得到幫助,但兜兜轉轉,這個「幫助」的重任卻落在了陪她去看校醫的那個同伴身上。
學院讓同伴看住她,以免出現其它問題。李雪琴很失望的點在於,她第一次尋求幫助,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果。
畢業後李雪琴去了國外,當時有一個BJ大學的校友會,以為在國外「校友見校友,會兩眼淚汪汪「,實則不然。
能走到一起的都是一些精英行業,醫生、律師、搞金融的,要麼有名,要麼有錢,她都不屬於。
她有些格格不入,性格上變得越來越沉默。在那個城市,哪裡都是高樓聳立,人也是匆匆而過,很難找到一個讓自己有安全感的地方。
既然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價值,都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上,為何不能帶著」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呢?
李雪琴給自己找了一個藉口,回國發展是不想放棄國內的機會,實際上她是想逃避國外的環境。
我想任何一個在國外待過的留學生都會有同感,在一個看似擁抱全世界的大都市裡,最難的就是融入。
她畢業後選擇了創業。不過,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身邊人的支持。
她認識了一個投資人,拿到了幾百萬的投資以後,收到的不是「羨慕」,而是擔憂,朋友們怕她在這條創業路上走不遠。
李雪琴最想做的,是想去看看別人是如何快樂的,或者說別人是如何「裝」快樂的。
有人問她,「在生活中,你快樂的多,還是不快樂的多?」 答案在意料之中,她的「不快樂多一些」。
為何她會不快樂呢?我想應該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她心事比較重。每天晚上,都會把一天發生的事情思考一遍,看看有沒有哪句話說錯了,或者做得不好。
這本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對一天的總結,但萬一她沒有做好,就會陷入一種自責的情緒中。
一個是她不懂得拒絕別人。在一期節目裡,她說自己不懂得拒絕,別人說什麼她都希望能幫別人達成,最後自己的事情變得太多。
導致有一段時間,她會產生一種情緒,拒絕拍視頻,「不想幹了」。
人們總說,太閒了就容易瞎想,「適當忙碌」是最好的狀態。可「適當」二字是最難掌控的,一不小心就過量。
孫燕姿出道後的3年,出了7張專輯,巔峰時她選擇要停下來休息一年,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因為太累了。
《人間值得》中90歲恆子奶奶說,「如果工作讓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犧牲,那一定要果斷離開,毫不猶豫。」
在我看來,如果不想離開,完全可以歇一歇,停下來看看路邊的風景,養足精神再次出發。
一路走來,李雪琴有了很大改變,她懂得去過濾掉那些負面情緒,她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開心起來。
每當有人告訴她,她的視頻很讓人鼓舞,她就會非常欣慰,能讓別人開心,也是一種成功。
李雪琴很真實,她是「我們」中普通的一個,她不會隱藏自己的不快樂,也不會避諱地講出自己的不快樂。
試問你我,我們真的快樂嗎?回答也不一定是肯定的。也許我們不敢面對內心,也許從未有時間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快樂?
《陪你上班》中某火鍋店的服務員
l 多關注令自己開心的事兒
李雪琴有一個節目叫《陪你上班》,她第一天體驗的是火鍋店的服務員,帶她的師傅是一個只有22歲的女孩子,也是她的迷妹。
女孩家裡經濟條件一般,她願意早點出來打工,但父親不同意。在她的認知裡,能讓弟弟、妹妹過得幸福就好。
每個月3-4千的工資,大部分她都給爸爸打過去。她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她仍會面帶微笑,熱心對待每一個她遇見的人。
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中,我看到過這樣一個研究。幸福感是恆定的,當下覺得幸福的人,去年和前年也都是幸福,反之亦然。
而且,幸福感是可以有意識的提升的,多關注那些正能量的事情。一旦養成了這個習慣,人自然而然就會變得開心一些。
l 樂觀是生活的動力
一位主婦很不喜歡做家務,但又不得不去做。她老公沒時間幫她,她並不埋怨,因為她知道老公很偉大,也非常辛苦。
她從做家務中發現了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她可以邊擦地邊聽音樂,也可以用腳去踩泡在盆裡的衣服,隨著音樂瘋狂搖擺,沒有什麼比這個減肥效果更好的了。
她會從孩子讚美她做飯好吃中獲得快樂,她也會從老公稱讚她家務做得好中獲得滿足感。
作者李清如說過:「快樂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
我們並一定非要通過多大的貢獻去獲得快樂,換一個心情,換一個思路,獲得快樂的方式真的很簡單。
願你我,還有李雪琴,都能快樂度過每一天。
(全文完)
1. 李清如,2012年,《跟楊瀾學做完美女人》
2. 丁丁張,2019年,訪談《送100位女人回家》
3. 古宮昇(日),赤丁香譯,2020年,《共情式溝通》
------------------------------------------------------------
您好,我是刁小嘴,一個愛吃榴槤的高個子,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分享日常。
聲明: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