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數金社(ID:shujinshe)
文|先曉
「在優信貸款,我的實際貸款金額應該為50016元,後查貸款合同發現貸款本金有61494元,優信業務員解釋稱放款金額是跟銀行對帳走個形式,微眾銀行說61494是要連本帶息一起償還的,怎麼都說不通。」3個月過去了,來自河北的於先生投訴優信二手車(以下簡稱優信)「套路貸」一事始終沒等到優信的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於先生的遭遇並非個案。
數金社在調查中發現,近日,在聚投訴、黑貓投訴等平臺上有多起針對優信的投訴,直指該平臺存在「套路貸」、買車變租賃的違規行為。
01
貸款本金5萬變6萬 買車變租賃被用戶指「套路貸」
前段時間,一位來自河北的於先生在黑貓投訴上發起聯名投訴,稱自己在優信二手車APP上看中了一輛價格為7.63萬的斯柯達「明銳」轎車,支付了26236元首付款後,他在業務員的指導下,將剩餘車款辦理了貸款分期,放款方為微眾銀行。 自己之前所申請的貸款金額為50016元 。
後來於先生得知,自己這筆貸款實際本金數額為61494元。但是扣除已交的首付款,自己的貸款金額應該為50016元,為何突然多出了11478元? 這讓於先生感到十分疑惑。
面對質疑,優信業務員給的回覆是:「放款金額是跟銀行對帳走個形式而已」。然而,微眾銀行表示,根據用戶提交的申請,貸款金額確實為61494元,是需要連本帶息償還的。
於先生在優信APP上找到一份名為《融資租賃合同費用明細表》的文件,其中也顯示,除了首付之外,於先生融資總額為61494元,每月應付租金1927元,租賃期限為36期。
於先生提供給新浪財經的電子合同
也就是說,首付款加上36期61494元的融資總額,於先生購入這輛二手車最終需花費近9萬元,相比訂車時的成交價,多出近2萬元,這讓於先生感到不解和憤怒。
此外,於先生發現,優信APP頁面顯示的61494元包括「購車借據」項下購車借據本金53376元以及「附加產品/服務借據」項下技術服務費為8118元。他表示自己之前對8118附加費用並不知情。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籤訂的不是貸款合同而是融資租賃合同,這筆5萬變6萬的貸款若還沒還清,車就不是自己的,等所有分期帳單結清,他才能獲得車輛的所有權。
「如果知道是融資租賃不是正常的貸款分期,我就不買了。況且他增加貸款數額的事從始至終都瞞著我。」於先生再聯繫當時與他對接的業務員,發現對方已經把自己拉黑了。
了解到多位用戶都遭遇了相同的套路,他十分堅定的認為,優信的行為就是打著消費透明的幌子幹著「套路貸」的勾當。
聚投訴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8日下午17:00,優信投訴量達2128條,投訴內容多和「套路貸」有關,解決率為35.86%;黑貓投訴上關於優信的投訴有1488條,已完成解決量僅為66條。
02
二手車市場潛規則難斷 用戶知情問題存爭議
到底為何廣告分期買車,事實卻是融資租賃? 用戶又為何事先不知情?
數金社致電優信客服,對方表示:「銀行不能直接向個人發放二手車貸款,二手車購買都是以融資形式來實現的。至於合同,都是用戶親自籤字的。籤字就代表對方已經知情確認了。」
而據於先生回憶,線下簽字的時候,業務員都是把合同滑到最底部,讓他在平板電腦上簽字就行。因此,自己始終以為只是籤了正常的貸款合同,購買後車已經是自己的,以後按期還款就行,根本沒想到有這麼多貓膩。
「而且字特別小,幾十頁的電子合同,要放大很多倍才能看清。」於先生表示,如果仔細看完合同,恐怕花幾個小時都不夠。
那麼,為何用戶貸款金額會虛增近40%?多出來的錢又去哪裡了?
據一本財經此前報導,多位自稱是優信的離職員工和在職員工爆料稱:「多出來的錢實際上都進了優信和車商的腰包,用戶貸款提交前,優信員工在內部後臺是可以對貸款金額進行修改的。」
而數金社致電客服人員,對方稱:「優信不會私自增加用戶融資租賃金額,相關費用還需進一步核實。」
業內人士告訴數金社,汽車金融市場潛規則包括給車商的「返點」,以及虛報車價、保險費等。在二手車平臺購車利益鏈中,不論是金融服務公司,還是汽車經銷商,均收穫了導流和助貸的紅利。
而融資租賃本身不違規,也是二手車很普遍的交易方式,但是若平臺未在辦理業務前給用戶做解釋說明,讓用戶誤以為就是當即買車,且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虛增貸款數額,那就是一種欺詐行為。
對於消費者維權問題,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周文伏律師表示,消費者作為成年人籤訂合同時應該明白這其中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所以籤合同時必須要看清合約內容。
他認為,面對這樣的糾紛,如果走法律渠道,消費者要想維權,必須要明確掌握優信二手車工作人員的誤導欺詐證據。
03
深陷虧損泥潭 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
被質疑存在「套路貸」行為背後,優信還不得不面對股價下跌、連年虧損和資產負債率高居不下的現實,當年的「二手車第一股」步履維艱。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上市至今,短短兩年時間,優信股價下跌超過80%。截至2020年7月7日,優信股票收盤價為1.60元,市值4.73億元,較上市首日收盤時的28.61億美元蒸發超過80%。
股價高開低走的同時,優信財務數據也十分難看。數金社分析了優信此前發布的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財務數據發現,2016-2018年,優信分別虧損13.58億元、27.23億元、15.23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56.04億元。
對比以上三年的盈利數據,2018年優信虧損收窄,有向好的趨勢。然而,在新車、二手車、助貸、汽車物流等方方面面不斷發力,依舊沒能讓優信找到保持盈利的路徑:2019年,優信虧損高達19.9億元,虧損再次擴大。
長期虧損的局面,不僅使投資人逐漸失去信心,也導致優信自身現金流承壓,根據財報數據,優信現金流已經從2019年Q3的6.27億元下降至Q4的4.8億元。
此外,2019年前三季度,優信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9.77%、73.92%和78.51%,這一數據在Q4迅速上升到91.36%,償債壓力不斷加大也讓優信本就岌岌可危的局面雪上加霜。
為了保持公司健康的現金流,近年來,優信一直斷臂求生,試圖通過剝離出售自身業務實現自救:
2019年年7月,優信將助貸業務賣給58金融旗下的Golden Pacer,獲利1億美元;2020年1月,優信將旗下事故車拍賣業務以3.3億元出售給博車網,並承諾5年內不再從事事故車拍賣業務;2020年3月,優信將起家業務優信拍出售給58同城,獲得1.05億美元資金輸血。
對這幾次業務剝離,優信給出的解釋都是:為了更有精力專注做2C全國購。
全國購是繼賣掉優信金融與優信拍之後,優信主營僅剩的二手車新零售業務。
據優信董事長戴琨此前介紹:「優信全國購業務的覆蓋面目前是最廣的,在全國一共有超過兩千個銷售網點,地級市的覆蓋率達到95%。」
從財報數據來看,全國購業務發展迅猛,的確為優信業績做了很大貢獻:
僅2019年第四季度,優信2C全國購交易車輛達到2.8萬輛,同比增長26.5%;2C交易收入達3.88億元,同比增長64.6%;毛利潤為2.76億元,同比增長108.8%。
不過,2019年3月17日,瓜子二手車也上線了全國購業務,目前已在國內近百個主流城市上線,曾經創下一月引3萬多商戶入駐的數據。
且目前瓜子二手車主要有嚴選(C2B2C)+全國購(B2C)+拍賣(C2B)三種模式,相比之下,優信僅靠全國購支撐本就慘不忍睹的現金流和財務數據,是不是真的具備優勢,恐怕還需要劃上一個大問號。
此外,據官方介紹,布局「全國購」業務,優信需要在全國多地設立倉庫,按需配貨。某種程度來說,在單靠這一重資產模式運營,其中的存貨成本與風險,未來或進一步拉大優信的虧損缺口。
曾經二手車的故事講得過於美好,如今優信面臨的現實卻十分骨感:股價不斷下跌,業績長期虧損,消費者投訴不斷······曾因一則廣告一炮而紅的"二手車第一股"已經光環不再。
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優信二手車將如何藉助全國購業務度過本就不太平的2020?
一切交給時間。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