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樂能力是指幼兒在進行韻律活動的過程中,使動作和音樂協調一致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建立在自由的運動身體和敏銳的感知音樂的基礎之上,動作與音樂協調一致的技巧,是幼兒期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領域,也是一項需要通過許多練習才能逐漸養成的能力,這些能力的養成對幼兒未來身體協調動作的協調性音樂感受力以及注意力集中能力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身體的協調性是幼兒順利進行音樂舞蹈等活動所需要的一種動作能力,在音樂的學習中,幼兒又擁有這些和音樂相協調的動作能力,就會大大加強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
培養和發展幼兒隨樂音能力,首先要從音樂本身入手,先讓幼兒聆聽音樂,在引導他們通過身體運動去接觸音樂的各種要素,通過身體的運動表現,使得音樂要素變成幼兒可以看得見的身體運動,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幼兒對於音樂中的節奏韻律的感受力,對音樂中情緒的體驗,以及對運動的平衡協調能力,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讓幼兒邊唱邊做
在幼兒的歌唱活動中,幼兒邊唱邊隨著音樂做動作或打拍子,不但有助於鞏固歌曲,而且有助於幫助幼兒了解音樂與動作的關係,促進幼兒主動把握音樂和動作的關係發展,他們動作隨樂性,這是一種非常有效和常見的方法,越和動作的關係發展,他們動作隨樂性,這是一種非常有效和常見的方法。
二、讓幼兒在熟悉的音樂中做動作
對於熟悉的音樂,幼兒的負擔會減輕一些,在熟悉的音樂中,可讓幼兒根據音樂的節拍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做一些簡單的聲勢練習,也可以幫助幼兒通過動作來鞏固音樂結構的認知,如樂句曲式等。如在2017年,在大連舉辦的全國音樂教學南北對話研討會上,南京的一位老師展示的課例,「倒黴的狐狸」中採用了格力格的音樂,魔王的山洞中,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動作的變化來體現音樂中的樂句,同時幫助幼兒用動作的速度力度的變化來體驗音樂中的速度及力度,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注意力及反應能力
培養幼兒具有集中注意力和迅速發展的能力,對於音樂的學習非常重要,隨樂活動就是幫助幼兒通過直接的身體體驗來發展聽覺去了解音樂的本質的,教師要幫助幼兒建立動作與音樂相協調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兒童對音樂的感想相,並注意音樂和身體動作的關係。對所感受的聲音的細微的差別做出動作上的反應和表現,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類活動的組織中,切忌將使用的音樂僅僅當成背景或伴奏,而是將音樂作為一種激發幼兒動作的力量和源泉。
這種錯誤在教學實際中非常容易出現,因此教師可從無聲有聲開始,結束快慢,強弱等基本的音樂要素入手,逐步引導幼兒注意自己的動作和音樂相協調,直到使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動作與音樂的情緒風格結構相協調。
很多家長每次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播放有節奏的音樂時會特別興奮,甚至手舞足蹈的,家長看了之後特別開心,認為這是孩子進步的體現,這固然沒有錯,孩子天生有一種內在的音樂內驅力會促使孩子在某一個階段對節奏型比較強的音樂產生比較大的感觸,但是家長也要注意孩子隨樂運動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針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主要是手部大動作的鍛鍊和發展,而針對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引導孩子的腳部動作,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腳部的保護。當孩子隨樂運動時,儘量選擇場地比較寬敞,地板稍硬的,切忌避免孩子在較軟的沙發上手舞足蹈,這樣對孩子的腿部肌肉發展是很不利的,所以,需要家長注意場地的選擇。關於音樂的選擇,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音樂節奏感比較強的,這樣孩子會不自覺地隨著律動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