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照片,都記載著一個故事,講述了一段歷史,凝聚了一段時光。在斑駁的老照片中,我們了解真實的歷史:這裡有戰爭與和平,有美好與災難,有歡笑也有淚水。近日在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的「時代的印跡——《老照片》二十周年紀念展」,就用100多張老照片,帶領我們走近不一樣的中國近現代史。
晚清時代,剛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館,遠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對著眼前的攝影機。
上世紀30年代末,北京西郊碧雲寺附近的街道景觀。古老而破敗的民居,未經硬化的路面,還有站在街上那個神情倦怠的男童,看上去一派蕭然。
1938年4月,一位英國海軍少校與妻子在威海劉公島舉辦婚禮,場面宏大,可謂大操大辦。
這幅攝於20世紀30年代的照片,洋溢著小康家庭的安寧與溫暖。
毛澤東(右一)、鄧小平(右三)、楊尚昆(右六)在莫斯科時,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請他們品嘗蘇聯香菸。攝於1957年。
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這些在避風港玩耍的孩子趕上了「大時代」,等待他們的是三十多年的經濟大發展。
📷 時代的印跡——《老照片》二十周年紀念展
上面幾幅照片只是本次展出作品的一小部分,但這些照片卻是歷史的縮影:無論是時代變遷的風起雲湧,還是小人物小家庭的溫馨瞬間,又或者是大人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你都能在本次「時代的印跡——《老照片》二十周年紀念展」中看到。藉由這些照片,我們也能穿越時空,看到一個更加鮮活和立體的中國。
談及舉辦此次展覽的契機,越眾歷史影像館執行館長黃麗平表示:「『收藏、研究、展示流失海外和散落民間的中國歷史影像』是越眾歷史影像館的學術定位,與《老照片》收集記錄『個人生命和時代記憶』的創舉,是不謀而合的。對於年輕的越眾歷史影像館來說,已有20年豐富影像資料積累的《老照片》是其學習和展示的根本;對於《老照片》來說,多元的展陳和與觀眾即時的互動,是新時代下『編輯』形式的拓展。」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的內容主要由文獻和選自《老照片》的100個精彩瞬間兩大部分組成。文獻部分包括創辦之初的「《老照片》(叢書)出版構想」和「徵稿啟事」等手稿;創辦期間的讀者來信、作者來稿、媒體報導;同時還將集中展示第1輯至第113輯的《老照片》單訂本。
《老照片》自出版至今的113本單訂本於展廳現場集中展示
照片部分則重點展示從《老照片》所刊登過的過萬張照片中精選出來的100個精彩瞬間,包括19世紀末的北京城崇文門一帶的風光和開風氣之先的上海南京路;20世紀初的鄉村馬戲團表演以及在蘭州舉辦的一次西餐會;清末的新軍會演和禁衛軍出洋考察;1919年高等學堂的自修室;1929年舉辦的全國首屆國貨博覽會;1930年代的山東模範監獄;重慶談判期間的毛澤東;掃大街的前上海灘「大佬」黃金榮;60年代跳「忠字舞」的造反派、80年代初來中國訪問的前法國總統費朗索瓦•密特朗等等。
展覽現場
而與以往展覽不同的是,策展團隊未對這100張照片進行分類。這些照片按照每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排序,並沿著展廳現場唯一的一條時間線展開。不做分類的原因在於,此次展出的照片在時間跨度上從晚清至1980年代,內容上既有各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亦不乏一些並不太常見的名人形象,這些照片及其背後講述的故事近乎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圖說史。讀圖觀史,策展團隊冀望藉助這些個人記憶與細節去呈現一個時代中的民生點滴、城市發展、政策變革等,讓觀者了解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近現代史。
觀展過程中,你還可以隨時用主辦方提供的鉛筆和貼紙記錄下想法,並貼在照片旁邊,讓它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不妨來越眾歷史影像館,跟這些「老照片」一起,重溫那些逝去的百年光陰吧。
時代的印跡——《老照片》二十周年紀念展
展期:2017年8月20日-2017年11月20日
地點:越眾歷史影像館
策展人:馮克力、黃麗平
策展團隊:孫粹、胡亦婷、梁秀青
主辦單位: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編輯部
視覺設計:一木設計
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
地址:深圳市羅湖區清水河街道紅崗北路1106號越眾產業園
公共運輸:
乘坐公共汽車9路, 58路, 61路, 85路, 123路, 222路, 381路, 385路, K105路, N16路, N25路, 海濱觀光線到青湖山莊站下,向南步行約200米至越眾產業園;
乘坐地鐵3號線(龍崗線),草埔站下,D3口出,然後步行至越眾產業園。
汽車導航:搜索越眾產業園即可到達。
註:如開車前往,可向館內工作人員領取停車優惠卡,亦可於活動籤到臺自行領取。出示該優惠卡,停車費只需支付10元,限一次性使用。
合作/投稿/商務等,
歡迎聯繫編輯微信號:edmond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