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捷報頻傳。1月2日,武漢三大工程貫通——四環線主線正式貫通,軌道交通8號線二期、11號線三期葛店段開通運營。三大工程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高效銜接主城和新城區,有效改善武漢城市圈交通條件,為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添磚加瓦。 站在新起點,武漢將繼續奮鬥,腳踏實地,加快打造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地鐵城市。
■ 武漢四環線主線貫通
今年上半年將正式通車
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歷經多年的規劃設計和建設,1月2日,武漢四環線主線正式貫通。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待完成高速公路通車運營相關手續後,預計今年上半年四環線可以實現全線通車。
武漢四環線項目全長約148公裡,約九成線路為高架形式,位於武漢繞城高速和三環線之間。全線分為6個新建段以及與繞城公路共線段,6個新建段分別是西四環、沌口長江大橋、南四環、東四環、青山長江大橋和北四環。「一張藍圖幹到底」,四環線歷經多年建設,迎來主線貫通,進一步完善湖北省高速公路網構架,改善武漢城市圈交通條件,推進武漢打造國家商貿物流中心。
初步規劃方案八易其稿
十幾年前,武漢市已建和在建的環路共有四層,其中內環線與二環線服務於城市內部出行;三環線是主城區唯一一條貨運快速環線和諸多出口路轉換的主要載體;繞城高速以疏導長途過境出行需求為主。
隨著武漢城市總體規劃等頒布實施,以及武漢新港的大力建設、城市圈產業布局的蓬勃興起,規劃建設四環線勢在必行。
「2009年中交二公院、省交規院、市綜合交通研究院受委託開展四環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及相關專題工作。我們對標國內外大都市環線加射線的路網模式,深入研究武漢已建和在建的環線,編制四環線的初步規劃方案,前後八易其稿,向政府匯報了十幾次,最後在2009年末形成了四環線的初步規劃方案。」參與四環線最早規劃的中交二公院工程師唐海威回憶,他2009年一入職就參與了四環線的規劃項目。
規劃由6車道改為8車道
2010年5月,武漢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四環線規劃建設問題,同意四環線規劃建設方案,並要求進一步深化研究規劃建設方案。
在湖北省、武漢市的系列規劃中,都能見到四環線的身影。《武漢市「十二五」規劃》在公路建設項目中明確給出了四環線的建設計劃。
2011年,基本每隔一個月甚至幾天,省、市就有一次四環線的協調推進會。當年5月,西四環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完成,7月1日,西四環、南四環和沌口長江大橋專家諮詢會在武漢召開。
「最開始四環線規劃的是雙向6車道,在這次專家諮詢會上,有專家提出,根據交通量測算,雙向6車道標準在12年後不能滿足通行需求,因此建議改為雙向8車道的高速公路設計標準。」中交二公院副總工程師南軍強回憶,「從現在來看,這一改變無疑是有遠見的,城市環線的資源越來越稀缺,8車道的設計將更能滿足城市不斷發展的交通需求。」
2011年11月,西四環率先開工,並於2017年6月通車運營;2017年12月沌口長江大橋實現通車運營;2015年南四環開工,並於2020年5月通車運營;2019年5月,青山長江大橋貫通;2016年北四環開工,2017年東四環開工,並於今年初貫通,實現四環線全線主線貫通。
線路選擇減少對環境影響
「由於四環線是在三環和繞城高速之間加密一條環線,因此選址十分複雜,沿線涉及多個建成區,影響的控制因素多,對規劃設計的要求高。」武漢綜合交通研究院副總經理童亞雄介紹,「從現在來看,當年規劃仍然是有超前性的,是一個高效的複合通道,包括設計了湖北省首條雙向8車道高速。」
唐海威經歷了四環線規劃前後多次的修改,他向長江日報記者拿出了最早規劃的一個版本,圖紙上面用不同顏色標註了幾種待選線路,與目前最終成型的線路比較,不少路段發生了改變。「線路的選擇過程中要考慮環保、城市既有和未來規劃等諸多因素」。他舉例說,比如在跨越後官湖段,有一個橫穿湖泊中間的最短路線設計,後來改為了沿湖邊穿行,最大限度減少對湖泊的影響。
四環線東邊有約30公裡與武漢繞城高速併線,這一設計也是經過了多番考量。「由於這一塊要跨越光谷地區,如果在繞城高速與三環線之間再建一個環線,就會把光谷地區分割開來,光谷地區高校、居民區和產業園區眾多,不利於區域發展並且遷改量巨大,因此最終選擇這一片四環線與繞城高速共線。」
■ 兩條地鐵線同日開通
武漢乘地鐵3分鐘可達鄂州
長江日報記者龔萍 郭佳 通訊員曾斯 產啟鬥 劉丹丹 袁麗莎
1月2日,武漢地鐵8號線二期、11號線葛店段開通運營。「從鄂州葛店到武漢光谷左嶺,只需3分鐘。」不僅又一次縮短了武漢市民的空間距離,鄂州市民也因此迎來了首條地鐵線,兩城市民來往也更便捷。
兩條地鐵新線的開通,再次拉升武漢地鐵城市骨架。至此,武漢地鐵運營裡程增加到360公裡,車站數達到241個,在2021年開局迎來「刷新」。
2日上午,兩條新線未開通前,地鐵站門口就迎來了前來嘗鮮的市民。早上9時30分左右,離新線開通還有1個半小時,長江日報記者在葛店南站B1出入口看到,門口已經有鄂州市民在等候。他們中最早6時就到了,就為感受鄂州的首條地鐵線到底怎麼樣。
從武漢的左嶺站到鄂州的葛店南站之間只有短短3.7公裡,但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它是首條走出武漢市的地鐵線、全國第三條跨市地鐵線。鄂州也因此成為湖北第二個通了地鐵的城市。
截至下午5時,葛店南站客流量達5000多乘次;8號線梨園站集散量較1日同期高出近4000乘次,8號線(含二期工程)客流量達到9.91萬乘次;包括兩條新線在內的武漢軌道交通線網客流量146.73萬乘次。
8號線二期的開通,連起了整個8號線,成為一條穿越長江和六湖(後湖、東湖、水果湖、南湖、野芷湖、黃家湖)的重要客運交通走廊,有效緩解江南地區的擁堵,加速推動主城軌道網絡骨架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2012年年底,對武漢人而言是非同尋常的,武漢人迎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地鐵線的開通,武漢邁入「地鐵時代」。此後每一年的年底,武漢地鐵總是如約兌現向市民作出的承諾,給這個城市的公共運輸帶來新的驚喜。從2016年開始,武漢地鐵「摁」下地鐵建設「快進鍵」。
武漢是一座兩江交匯的城市,過江是城市居民出行的「剛需」。從長江大橋到長江隧道,從地鐵過江到公鐵兩用過江,地鐵已經成為市民過江出行的重要方式。截至目前,武漢地鐵為城市公共運輸過江的客流分擔率超過50%。
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武漢首條地鐵環線12號線全面開工。作為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環+射線」骨架結構中唯一的環線,線路全長59.9公裡,為世界第二、國內最長的城市地鐵環線,未來將成為武漢軌道交通的「換乘之王」。作為武漢市首條軌道交通環線,該線路對軌道交通成環成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織密」武漢地鐵交通線網。未來建成後,該線路在全線網中功能優勢明顯,通過連結,截流換乘、疏導出行,緩解中心城區客流壓力,構建起中心城區「環網交織」的軌道網絡形態。
作為城市公共運輸的主幹線,客流運送的大動脈,軌道交通是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支撐引領作用。站在360公裡的新起點,統籌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武漢地鐵建設迎來多重機遇。
按照國家批覆的第四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至2024年,武漢地鐵通車裡程將達到606公裡。「對比國內同類型城市,武漢軌道交通通車規模與成都、南京等城市處於同一水平,通車裡程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與交通工程設計院院長鄧越勝認為,基於武漢城市規模和發展要求,軌道交通在公共運輸的比例要達到60%以上,武漢距離該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十四五」以及遠景年,武漢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建設勢在必行。
「兩條地鐵新線開通後,武漢主城區網線繼續加密,並輻射到市域之外,意義重大。」鄧越勝建議,為滿足城市交通發展要求,武漢在環線、主城骨幹線路以及新城區線路方面還需要加快建設,打造主城、新城通達能力更加高效的軌道交通網絡。
武漢地鐵集團負責人表示,目前武漢正在積極謀劃城市圈的市域線路,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武漢地鐵與國鐵、城鐵、公交的融合。下一步,將積極推進第五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推動儘快形成環+放射遠景軌道線網結構,以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生活為目的,落實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理念,高水平規劃建設武漢軌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