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有位外市的重症患者情況不太好,急待您進行會診。」
「好的,我馬上買火車票。」1月27日晚上6點多,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省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瑋教授接到了這通緊急求援的電話,這是從遼寧省衛健委打來的。
「我跟你一起去。」一旁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原黨委書記康健教授了解情況後果決地對她說。
「這麼晚了,您別去了,患者有什麼情況我隨時向您匯報。」
「不,我一定得去。」
知道這位恩師的脾氣與堅持,她沒再勸阻。簡單收拾後,兩人立即出發趕去了幾十公裡外的遼寧省鐵嶺市。
康健教授與王瑋教授在鐵嶺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診
我得這個病大家都害怕 你們卻來救我
到病床邊查看患者狀態時,王瑋發現,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後,情緒有些焦慮。這是位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剛從武漢回來。「這個病並不是治不了,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救治經驗,您別擔心。」她寬慰患者說。
「我得的這個病大家都害怕,但你們卻特地從瀋陽趕過來給我看病,我感謝你們,真心地謝謝你們!」患者說出的這句話讓王瑋心中五味雜陳。她深深地覺得,除了對疾病病情的研究,患者本身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同樣需要受到重視。她也發現,越焦慮的患者病情恢復得比較慢。「醫生不僅要會看病,還要會救人救心。」她對記者說。
王瑋教授(右二)在和患者溝通
在給這位患者會診之前,王瑋就已經開始不分晝夜地為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奮戰在遼寧省抗疫一線。1月20日,被任命為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省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後,她便迅速製作了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治方案(試行版)對省內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此外,她還同時擔任著遼寧省疫情研判小組的常務副組長。
1月21日,大連出現了遼寧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接到消息,她立即啟程奔向347公裡之外的大連進行會診。據悉,自疫情發生以後,為給各地新冠肺炎患者「把脈問診」,她已經跑遍了瀋陽、大連、鐵嶺、阜新等省內城市,患者在哪裡,她的身影就在哪裡。
能者多勞,除了負責遼寧省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確認、評估、會診以及治療方案的制定和調整,她還承擔著遼寧援助武漢團隊遇到的疑難、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遠程會診,以及遼寧援助武漢武昌方艙醫院團隊接管患者的病情分析和出院評估的工作。此外,由於遼寧主要負責援助甘比亞、肯亞,王瑋還擔負了與甘比亞、肯亞兩國隊員和僑胞的對接培訓和會診工作。
康健教授、王瑋教授在為確診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會診
遼寧省一直都有援助甘比亞、肯亞醫療隊的歷史。應駐肯亞大使邀請,4月13日,她還在央視新聞做了一場「為華僑解『疫』釋疑」的直播,反響熱烈,全球閱讀量達50餘萬人次,後來還收到了駐肯亞使館的感謝信。
先於國家診療方案 制定更為嚴格的篩查標準
解「疫」釋疑受到如此強烈的反響與她過硬的醫學專業能力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資深醫學專家,王瑋對新冠肺炎有著非常專業和準確的判斷。
作為呼吸道傳染病,一部分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非常不典型,它可以表現為無發熱,也可以表現為腹瀉等症狀,病毒非常「狡猾」。最初國家衛健委頒布的第一版診療指南中提出,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之一是發熱。王瑋教授通過與武漢同行的溝通,認為有些患者並無發熱而單純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在與省衛健委領導溝通後也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所以,遼寧省內的早期篩查條件是:將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作為臨床表現之一。這樣就可在早期將新冠肺炎儘可能識別出來,防止進一步傳播。後續國家第五版診療指南也對此進行了同樣調整。如今看來,這條經驗可能也使當時遼寧省的新冠防控做到了關口前移,為後來的成功救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王瑋教授在新冠確診病房調試呼吸機
另外,王瑋團隊也發現,新冠肺炎患者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很多患者剛開始病情進展非常平緩,卻在突然間出現急性加重的情況。「通過觀察分析,我們發現一個特點,在發病早期,很多患者的淋巴細胞絕對值會明顯降低。如果患者體內的淋巴細胞持續下降,白介素6持續增高,即使患者高熱、呼吸困難的症狀不明顯,也意味著他的病情可能會進展得很快,需要及時阻止其向重症及危重症方向發展。」得益於這些發現,她們會及早為患者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在早期降低患者重症轉化率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同事眼中的鐵人 學生眼中的超人
回想起那些天不分日夜的奮戰經歷,王瑋說,在同事眼中,當時的她就像個鐵人。「從1月底到2月底,我一直都處在一種應激的狀態中。因為我本人平時就屬於精神頭比較足的人,那段時間更是感覺不到餓,也感覺不到困。」為了及時回複診斷相關信息,王瑋的手機隨時拿在手裡,只要信息一響立刻就看。
「那時病房中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變化主要通過手機隨時進行報告,即使是在半夜,一旦出現任何變化,立刻就得進行評判。」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應該怎樣調整用藥,各種信息需要迅速組合、分辨、下結論。有時候實在困急了,王瑋就會在桌上趴上十分鐘,一聽到手機響,立刻就能醒來,身體似乎已經有了記憶,會在大腦反應前先發出動作。
當記者問到,是什麼精神支撐著你如此全力以赴?她沒有半絲遲疑地回答說:「我覺得我是一個呼吸人,治療呼吸道傳染病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另外我還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主任,這種時候我必須最先站出來。」王瑋有著利落的短髮,說起話來沉穩有力,總是面帶笑意,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讓人非常信服的魄力。在她的學生眼中,總能掌控大局的王瑋更像是一個超人般的存在。
王瑋的學生、同科室一位年輕的女醫生被派往了武漢。以前她在醫院中救治患者時,因為上面有主任醫生,周圍有同事,大家會一起來幫她把關救治患者,做治療相關決策時有很多「參謀」。等到這位醫生援鄂時,卻發現要全權負責患者的救治工作,而且她被分配在了重症病區,50個重症患者,超大負荷量的工作,這位女醫生曾連續加班3天才基本捋清了這些患者的情況。
突如其來的壓力,那麼多雙期盼救命的眼睛,讓她總是感到緊張無措,心裡沒底。這時候,老師便成了她打電話次數最多的人,「她反覆打電話與我溝通患者情況,她的疑惑,她的經驗。其實她本身已經具備應對這個難題的能力,但因為沒有形成自己帶隊的習慣,才會這麼緊張。」
無數次傾心交流,反覆討論。王瑋明顯感覺到了這位女醫生在疫情中的快速成長。「我感覺到她已經能夠獨立地進行查房、會診等工作,她後來問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到點子上。」王瑋欣慰地說。治癒患者出院時還給這位女醫生編了段手指舞的視頻,遼寧電臺還將女醫生寫給王瑋的信,配以「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題目進行朗讀……每當翻出這些,王瑋都會一次次地被感動。當初的小透明真正地成長為一棵大樹了。
這位年輕女醫生的成長經歷或許也是此次疫情中很多年輕醫生的一個縮影,王瑋由衷地為這些年輕醫生的迅速成長感到高興。
呼吸人的擔當 榜樣的力量
王瑋帶領的團隊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在援鄂或在省內的各大救治中心援助,剩下的支援醫院的發熱門診及負責全院的新冠肺炎會診工作。
去武漢,從接到通知到最後出發不到兩個半小時,沒有一個人退縮,全都迅速集結。一位已經在本院抗疫一線值班很久的醫生,輪到將他換下來休息時,立刻找到王瑋說:「主任,如果武漢還需要援助,我隨時可以上,我有經驗了。」面對這一張張年輕堅定的臉龐,她無法不感動。
本院留下的人也都兢兢業業、有條不紊地為抗擊疫情而努力。大家在各自的戰線裡守護著患者的安寧,相互支持,「這種特殊時刻的團隊力量讓人感到特別鼓舞,身處在這樣一個團結奮進的團隊中,作為他們的領頭人,我特別自豪!」鏗鏘的話語裡你能聽到最大的真誠。
少年強則中國強,醫生強則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在這些年輕人以及前輩的身上,王瑋看到了呼吸人的擔當。在她看來,呼吸的未來大有可期。
呼吸人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不顧高齡毅然前往武漢。王辰院士在關鍵時刻提出方艙庇護醫院這一關鍵之舉,即使是在武漢忙得不可開交時,王辰院士對於王瑋提出的針對一位危重患者的會診請求也沒有一點推辭,細緻地詢問細節,悉心地全程指導。康健教授曾擔任遼寧省SARS救治專家組組長,將當時所有的救治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且堅持一定要去患者床邊一同救治。「他們是我們這次戰疫中最堅強有力的後盾,有了這些前輩作為榜樣與表率,我們呼吸人必須要把這個擔子傳承好。」
PCCM規範化建設是呼吸學科發展的根本
王瑋表示,做一個呼吸人,首先得有擔當,其次得有能力,第三,要相信團隊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更是非同凡響。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怎樣才能更好地聚攏人才?作為引領我國呼吸學科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以專培、專修、單修相結合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PCCM)專科醫師培訓體系建設應受到重視。PCCM規範化建設是呼吸學科發展的根本,也是呼吸學科發展的基石。唯有建立一支真正專業的人才隊伍,才能促進呼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在此次疫情中,也凸顯出了PCCM規範化建設的優勢。面對新冠肺炎這樣的呼吸道傳染病,呼吸人熟悉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環節,可以給出最專業的治療方案,根據經驗預判疾病的進展情況。對於重症患者,呼吸支持技術、呼吸治療團隊、重症救治技巧又是學科必備。正是由於PCCM的專業訓練,使呼吸人不僅能夠科學有序地救治患者,還能根據疫情進行專業預判,提出科學可行的防控建議。「從學科帶頭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重視PCCM規範化建設。」因為一直負責PCCM專科醫師單修方面的工作,對於學科的發展,王瑋也著自己的看法,「對於呼吸專科來說,年輕醫生強,則呼吸專科就會強。」
目前,我國抗疫雖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然而全球確診病例已超300萬,海外疫情非常嚴峻。嚴防輸入已成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前不久,黑龍江綏芬河輸入病例增多,成為了一個疫情高危區域。東北三省緊密相連,黑龍江有難,遼寧自然要傾盡全力相助。王瑋教授介紹,剛剛從湖北回來的遼寧省移動CT團隊,還未完成隔離就已經奔赴綏芬河了。
「我們隨時準備啟程,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這位呼吸人堅定地說。
由《醫師報》主辦的「逆行呼吸人」人物系列專訪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先聲藥業支持,將邀請參加新冠肺炎防控的呼吸科專家,就疫情防治中的診療方案,臨床研究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同時記錄他們在抗疫前線最美的身影。
本文作者:《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
編輯/排版:黃玲玲 張玉輝 圖/專家供圖
審核:黃玲玲
目前113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