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個名為《窮富翁大作戰》的電視節目轟動全香港。
節目邀請幾位社會精英化身為底層民眾體驗他們的生活。
這裡面的社會精英有紅酒商人、選美天后、服裝業大佬、上市公司CEO、飲食集團富二代、大律師……
他們需要在幾日之內體驗清潔工、流浪漢、垃圾佬、小攤販的生活
為了完全模仿窮人的生活狀況,他們必須交出所有的現金、銀行卡、公交卡,甚至連手機都不能帶——因為許多窮人沒有手機。
這個節目影響力最大的是這期——香港田家公子田北辰。
他需要在3天時間內去做清潔工,嘗盡底層辛酸。
在作戰前,他接受採訪說:
我始終信奉自由市場,可說是淘汰了很多弱者,但是如果你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亦可以變成強者。
然而,開始工作的第一天,就被自己說的話打臉了。
節目組給他預留了一天50港幣的生活費,住在1.6平方米的「豪華籠屋」
生活條件差還可以忍,但工作的辛苦,就讓他有些吃不消了。
由於做得有些慢,直到吃午飯的時間,還需要繼續工作。從小沒吃過體力苦的他,做了2小時的活,就感覺想過了4小時一樣。
第二天他開始有些累,開始有點得過且過,他說,如果要做一個月或者半年的話,他未必會有「鬥志」。
經常有鍵盤俠在網上批評窮人:
窮人之所以那麼窮,就是因為不努力;收入低就去提升自己啊;每天只做這種低層次的工作,一輩子都不會翻身。
這種論調也和田北辰在節目開始時的論調差不多:如果你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亦可以變成強者。
但許多事,不是你有鬥志就行的。
在工作了兩天後,一身疲憊的田北辰說:
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什麼盼望,我甚至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頓好的。
現在的他終於明白了窮人的想法,這樣吃了這頓沒下頓的生活,怎麼會規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麼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
在這期節目的最後,田北辰說了一句非常殘酷但又十分現實的話:
這個社會正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還有一期的主角是一位大律師,留學於英國。
他需要在幾天內裝作一位低學歷、少工作經驗的年輕人。
節目組給他預留了200港幣的「啟動金」,住在一個低學歷年輕人家裡。
比起田北辰,他的食宿條件都算好的了,但是當他決定去找工作時,卻傻了眼。
月薪八九千的工作,要求中五程度的學歷,能熟練掌握粵語、普通話、英文。
中五程度以下的工作,就只能做清潔這種勞動性比較高的工作了。
身為大律師的他,當他假扮低學歷、少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時,連一份售貨員的工作都沒得到。
最終他只能找到一份低學歷要求的工作——在奶茶店搖奶茶。
第一天工作他就受不了,一直出錯,腰酸背痛。後來好不容易做順了,卻覺得自己「像齒輪在轉,看不到任何方向,看不到任何前途」。
受不了奶茶店的工作,他讓節目組給他安排了另外一份工作——快遞員。
沒想到這份工作比奶茶店的工作還苦,同樣腰酸背痛不說,這份工作還不能按時吃飯。
和他一起住的年輕人,早年間沒努力讀書,現在正試圖半工半讀,想在大學順利完成學業,拿到學歷,找到好工作。
但是學費十分高昂,兩年學費就要9萬,而要奶茶搖斷手,6天也只有一千多工資。
沒錢讀書——拿不到高學歷——只能打低層級的工——又苦又累沒時間讀書——考不到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
這位大律師意識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旦陷入就幾乎不可能逃脫。
每天工作已經耗盡他的所有精力,存錢、讀書更是不可能的事,改變命運更是成為奢談……
富二代李銘皆是身份反差最大的一期。
在節目裡,他要體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生活。
五天時間裡,他只有15元,除此之外一無所有,條件比其他參加節目的富豪苛刻得多。
節目一開始,李銘皆雄心壯志,他說自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現狀。
當他找工作時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很多工作由於自己沒有電話,根本不可能應聘成功——別人決定要你了,如何聯繫你呢?
在碼頭旁,李銘皆感嘆:自己的生活就像軟皮蛇,能吃就吃,能睡就睡。根本沒有心情想未來。
剛開始的鬥志和樂觀,被幾天的生活徹底磨平。
他說:「我知道我是在真人秀,我自己明白有一個期限,到了我就能恢復過去的好日子。但對其他人來講,沒有期限,看不到盡頭。」
這個節目一共三季,講述了14個「窮富翁」的故事,幾乎每個故事都是類似的模式,都講了同一個道理。
許多其他國家也做過類似的節目,得出的結論也都大同小異。
英國電視臺BBC有個紀錄片,名叫《人生七年》。
從1964年開始,他們跟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的7歲拍到了56歲,每隔7年記錄一次,也就是標題所說的「人生七年」。
這個紀錄片殘酷地揭露了階層壁壘是有多難打破: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不出意料地長大後依然會走向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
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就算是年輕時彷徨過、走錯了路,優越的背景也能使他們在走錯路後,有機會回到了富裕的生活。
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大多沒有上過大學,都是工薪階層,結婚很早。即便他們再怎麼努力,也依然會重蹈父輩的命運。
而且他們每走一步都要步步為營,小心謹慎,一個不小心就會墮入下一個階層,萬劫不復……
所有的14個人,只有考上並且讀完牛津的那個孩子打破了階層壁壘,成為實現了階層跨越,脫離了人生的死胡同。
日本電視臺NHK也拍過類似的紀錄片,名叫《窮忙族》。
節目的一個主角小山,找工作幾次碰壁,工作都是臨時工,無力租房的他只能睡在紙皮箱裡。
居無定所,又讓他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合同當天就被取消了。
銀行存款為零,沒有去公司面試的車費,他連入門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一位主角是單親媽媽鈴木女士,帶著兩個孩子,沒有正式工作,一個請假就可能讓她丟掉工作。
即便是晝夜不息、周末不休,社會也依然不認可鈴木的努力。
日本政府給這樣的人提供了救濟金和技能學習費用,聽起來很好,但實施起來也很難。
想考證就要先從職業學校畢業才行,想畢業就必須辭掉工作全日學習。
辭掉工作就意味著失去大部分生活費,現實絕對不允許…
窮忙族看不到希望。
許多人,包括我,曾經也都天真地認為,只要願意努力,就一定能改變貧窮。
但出了社會才知道,這個世界上許多人就像一部動畫裡所說的那樣: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
不知道這個道理沒關係,但有些人卻向窮人散發惡意,讓人感到心寒。
每當有關注貧困問題的新聞出現時,評論裡總會有一些人散發惡意。
在這些人眼中,窮人不配結婚、不配生孩子,甚至不配活著。
可任何一個看完上面節目的人,都應該改變對貧窮的看法。
有些人貧窮確實是活該,確實是因為懶惰、不思進取。
但很多情況下,貧窮和家庭、機會、天分、教育有關,而這些因素,和你奮不奮鬥、努不努力都關係不大…
在《窮富翁大作戰》裡,有一位珠寶公司的CEO在參加節目時,認識了一位小男孩。
這個小男孩跟著媽媽來到香港,在深水埗呆了五年,卻一直被困在這個地方,甚至連香港有海都不知道。
要知道,深水埗離海最遠的地方,走路也就到達。
但他就被困在那個環境裡,接觸不到這方面的信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還有「看海」這個選擇項、可能性。
這就像許多底層的窮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信息,根本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過要說明的是,這些人成為社會精英也是有原因的。
看這個節目最大的感觸不是他們面對貧窮的窘迫,也不是他們對於貧窮的認知,而是每個富人面對貧窮試圖改變的思維模式。
即便是身處最底層,拿著最微薄的薪水,他們也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田北辰,為了防止第二天早晨6點15分上班遲到,他半夜起床到地鐵站、公交站查好公交路線,提前了解好交通路線。
比如李銘皆,凌晨3點去找工作,因為身上只有15塊錢沒有安全感,一定要找一份工作,必須要有收入。他問了街頭的每個小店,三番五次死纏爛打最終讓老闆請了他。
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都是目的性十分強、對生活也十分有規劃的人。面對突然而至的貧窮現狀,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怎麼規劃生活費怎麼省著花,而是想儘快找到更多的生活費來源。
假如這個節目不是3天、7天,而是3年7年,我相信這些墜入底層的「窮富翁」,也一定能東山再起。
這也恰恰證明了窮人和富人之間,除了錢財之外巨大的鴻溝——對機會的感知,對財富的眼光,對自身的自律,對生活的規劃……
這些都是這些「窮富翁」從小教育得來的知識,是不少窮人一輩子不可能得到的體驗。
寫了這麼多,並不是散發負能量,讓大家洩氣。
而是希望以後對待窮人時,多一份體量,少一些戾氣。
田北辰說「這個社會正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好在,我們的基礎教育還算平等,高考仍然是窮人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
所以不要放棄讀書,一定要好好讀書。
即便是當年學習不好的人也不要氣餒,世無絕人之路,比如前幾日在網絡爆火的政府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讓年輕人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更應該感謝這個急速發展的時代,許多人即便沒有什麼眼光,沒遇到什麼機會,但只要努力,日子也還是會慢慢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