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對一部劇集那麼著迷了,上一次讓我心生感動的劇集還是《摩登情愛》(modern love)。
《摩登情愛》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我們歷經磨難、受盡挫折,最後還能看到生活好的一面。《摩登情愛》是治癒的,溫暖的,看了之後能讓你心中升騰起對所有美好的嚮往。
《我的天才女友》(L'amica geniale )顯然沒有《摩登情愛》那樣溫馨,回歸美好,它所展現出來的有關生活、階級、貧窮、宿命的真相,讓我覺得面目猙獰又異常扭曲。
這是一部看了會讓人感到疼痛、壓抑和窒息的劇集。但是所幸,這些都沒有嚇跑中國的觀眾們。這部劇集在豆瓣評分上表現優秀,第一季9.3,第二季9.5。
說來,HBO一向是英語的天下,而《我的天才女友》是HBO目前為止唯一一部非英語的劇集。確切的說,是一部以那不勒斯方言為主的義大利劇集。但就這樣一部外語片,卻徵服了HBO,也徵服了中國的觀眾,足見它的優秀。
製作精良的HBO
在HBO以往的劇集裡,不乏《欲望都市》《權力的遊戲》《西部世界》這樣製作精良的電視劇。其中《權力的遊戲》能夠徵服全世界,這些都跟HBO的匠心分不開。
諸如取景地,HBO就曾到馬其他、克羅埃西亞、冰島、摩洛哥等六個國家進行外景拍攝,只為展現劇中宏偉的真實世界。
在《我的天才女友》裡,HBO延續了以往精益求精的傳統,讓《我的天才女友》有了不輸電影的質感。
1. 服裝和布景的高度還原先是服裝
在看劇的時候,我就有注意到劇中人物穿的衣服,雖樣式簡單卻十分好看。
童年時期的莉拉和萊農穿著深淺不一的苔蘚綠和灰藍色,這樣的服裝看起來非常有質感。
時尚雜誌《W Magazine》則透露說,光是在第一季中,劇組就為劇中的人物整整做了1500套服裝。
《紐約客》的Troy Patterson也評價說:這些貧窮的義大利小孩穿得簡單又好看,整部劇如同在給"勞動人民拍的Prada廣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劇中,莉拉的家境相對貧窮,所以小莉拉的服裝除了灰藍色的裙子,就是在學校穿的黑色娃娃領罩袍,看起來髒兮兮的。
而家境稍微好一些的萊農,有時會穿著淺色的毛衣,家境更好一些的卡梅拉和吉耀拉偶爾會穿著一身白色順色的衣服,看起來乾淨又貴氣。
還有小莉拉和萊農玩的娃娃,萊農的娃娃也要比莉拉的乾淨不少。在服裝的顏色上,也體現了人物角色的家境。在美隊的新電影《利刃出鞘》裡,美隊穿了件白色的毛衣。
劇組方面對此的解釋是,有錢人家(美隊在《利刃出鞘》裡面飾演一個紈絝子弟)選擇冬天穿白色毛衣,是因為人家根本不怕髒。
值得注意的是,美隊的那件白色毛衣出自愛爾蘭品牌Aran,標價90美元。原本的毛衣是沒有破洞款的,但是為什麼到了影片中就多了幾個破洞呢?對此,劇組的解釋是,這幾個破洞有利於展現美隊飾演的那個角色放蕩不羈的性格。
所以,我們不僅能在一部影視作品的服裝裡,看到家境,也可以看到人物角色的性格。
然後是布景
《我的天才女友》劇組對莉拉和萊農從小長大的那個塵土飛揚的窮人社區進行了神還原,在還原歷史、還原劇本的同時,劇組還做到了讓這些建築看起來有一種史詩般的恢弘和美感。
劇組告訴Vulture.com:整個布景受到畢卡索畫作《格爾尼卡》灰色調的啟發。
除了布景審美上的保障,還有預算上的慷慨。
劇組繼續說,這些布景是在一個廢舊的廠區完成,前後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和"慷慨的預算",建造起了14座建築,1座教堂,1條隧道,還有5座公寓的內景。
2. 選角、配樂和光影先是選角
在《我的天才女友》這部劇集,光是選角,劇組就花費了8個月的時間,去面試9000個女孩。只是為了還原原著中的人文描寫,展現破敗的那不勒斯。
在這種用心之下,我們會看到主演們的童年到親少年,像是天然成長的那般自然。
光是選角的嚴苛還不夠,導演還要求主演們要用那不勒斯的方言來完成臺詞。
其次是配樂
你發現了嗎,《我的天才女友》的背景音樂是由新古典音樂大師馬克思-理察(Max Richter)操刀。
理察畢業於皇家音樂學院,也就意味著他的風格更偏向於學院派。在各類音樂人紛紛跨界的當下,接納個性表達已是常態。
理察對新生事物也懷抱著一種擁抱的態度,在他操刀的影片《瑪麗皇后》的原聲音樂中,他就用到了文藝復興味十足的戰鼓、中提琴合奏,再伴以電化的人聲合唱,用來還原15世紀皇室紛爭下的動蕩。
在理察為《我的天才女友》創作的12首原聲專輯裡,沒有《瑪麗皇后》原聲音樂的多變,顯得更加平穩和簡約。但是並不代表《我的天才女友》沒有層次。
《我的天才女友》想要表現的正是平靜生活表象下,人物的巨大痛苦和掙扎。而理察的原聲專輯是契合這種情感的。
在《我的天才女友》的片頭,是理察的《Whispers》。聲音悠揚而慷慨激昂,高亢的小提琴十分出彩,但是沒有這不斷盤旋的低音,這首曲子也不會那麼華麗。就像莉拉和萊農,不斷追逐著彼此,相輔相成。也將命運襯託得猶如螺旋向上的樓梯一樣,無窮無盡,讓人透不過氣。
最後是光影
很喜歡這一幕的光影。在狹小的樓梯間,莉拉坐著,光打在莉拉黝黑的臉龐上,顯現出她那稜角分明的五官。
相比莉拉的稜角分明,萊農的五官就顯得柔和了許多。就像這兩朵雙生花各自不同的性格。莉拉尖銳、凌厲,不撞南牆不回頭,會如何去反抗,比她的哥哥和父親,甚至這片街區上的大多數男人都更有血性。
但是,隱匿在陰影中的萊農就像是莉拉的反面。圓潤、遲鈍,內斂,極力收斂自己的鋒芒,沒有主見,隨波逐流。
在劇中,導演薩維裡奧-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不僅用光影來表現情緒、人物性格,還用來增加畫面的層次和立體感,讓構圖呈現出油畫般的質感。
總的來說,薩維裡奧-科斯坦佐對光影語言的運用,勝過了很多臺詞的鋪墊。
命運如梯,沒有盡頭
《我的天才女友》是根據當代義大利作家埃琳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編,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面世之後,無數的書評人、評論家不斷為埃琳娜的四部曲做著注釋,宣稱自己的解讀更加還原埃琳娜的思想。
我無意做這樣的書評人和評論家,我也沒有資格。但仍然希望能從我的視角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看法和解讀。
場景一:逃學去看海
莉拉慫恿萊農一起逃學去看海,莉拉和萊農合謀說,我們和父母說放學之後去老師家裡參加派對,你這麼說,他們準會相信的。
有了莉拉的打包票,也想去看海的萊農也心動了。
這一次的逃學去看海,很多網友對此的解讀是,莉拉自己沒有書讀,所以她也要讓萊農沒有書讀。
是的,我贊同網友的解讀。莉拉這個小孩給我的感覺是很有心機,你可以看作這是對莉拉天才一面的恭維。除此之外,真正的閨蜜又怎麼能做到真心地祝福?我也會吃醋和嫉妒的啊。
很多人把閨蜜之情想像為毫無底線地為對方付出,但是你想,在現實生活中,又怎麼會有這麼聖母的人?劇中,莉拉和萊農的塑料姐妹才是真實的閨蜜。
萊農逃學之後,被母親發現之後,萊農迎來了母親的一頓暴打。但是她的父親仍然堅持讓她去參加升學考試。
萊農和莉拉逃學的第二天,兩個小姐妹在課堂上被老師發現,一個被打了,一個沒有被揍。就是這一幕,讓老師識破了莉拉的小心機——同樣是逃學,為什麼萊農挨揍了,而莉拉沒有?這只能說明,是莉拉故意這樣做的。
於是,老師在課堂上狠狠地打壓了這位天賦異稟的學生。
也許是老師看得太清楚,一個小女孩生於庶民,太過智慧和聰明,對她來說不是助力,反而是拖累。老師這次的打壓和教訓,也是為了告誡莉拉,別再抱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了。早點認清事實,對莉拉來說,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在莉拉和萊農逃學去看海的這一幕裡,萊農對未知的遠方和未來並未表現出畏懼,因為她打心裡相信莉拉會計算好來回要花費多長時間,又在什麼時間回到不會被父母責罵。
正是因為對好友的信任,萊農才會在未知的世界裡遊刃有餘、無所畏懼。
但在多年之後,莉拉對萊農說: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逃學去看海,是誰先後退的?是你還是我?小時候的我,走出那片街區,穿過那條隧道之後,就怕得不行。但是你不一樣,你越走越遠,越是自在。
看出來了嗎?在這一處,作者也埋下了伏筆。多年之後,萊農走出了那片社區,也逃離了自己的宿命。
場景二:加尼西亞老師的舞會
在加尼西亞老師的接納下,萊農一步步向小知識分子靠近。與此同時,也就意外著萊農離莉拉的生活,還有那片小時候的社區越來越遠。
這一切,在加尼西亞老師的那場聚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看過第一季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在社區的新年晚會上,莉拉身材好、臉蛋漂亮,舞跳得也好,社區裡的男孩們都想跟她跳舞。
與之相反的是萊農,那時的萊農就像是莉拉的影子,看不到自己的,就這樣待在角落裡,局促不安。
到了第二季,還是在舞會上。接受過教育的萊農在這些小知識分子的圈層裡如魚得水,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出類拔萃。
與此相反的是莉拉,她以為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可以彌補跟教育之間的鴻溝,但是並沒有。這次,輪到莉拉坐立不安了,在萊農看不見的地方莉拉浮現嫉妒的神色。
觸碰到兩者之間的差距之後,莉拉極盡刻薄之能事,來譏諷萊農和加尼西亞老師。因為莉拉極度嫉妒,因為她清晰地看到萊農正在走向比社區所有人都高的階層,這是她嫉妒不來的。
很多人看到了莉拉的嫉妒和譏諷,但是大家並沒有看到她一如既往地敏銳和聰慧。
莉拉的智慧和經驗來自現實生活,她對知識的理解,對事物的認知是紮實而有根據的。但是萊農不一樣,她的知識來源於書本,她對書本上的知識沒有深刻的了解。這也是阿黛爾說尼諾和萊農是輕浮的原因——他們知道人們痛苦的原因,但是卻不能深刻地理解。
莉拉一如既往敏銳的感知力讓她一眼看出,萊農的知識僅僅來源於她的閱讀經驗,而不是源於自己的實踐。
我們在說,萊農正在像加尼西亞老師為代表的小知識分子靠攏,那麼以加尼西亞老師為代表的小知識分子是什麼樣的?
這一點,可以從舞會上的一個細節看出。在舞會上,加尼西亞老師想要牽起莉拉的手,想讓她融入這個舞會。但當她看到莉拉手上的婚戒時,她就放棄了這一念頭。
這一個細節是很具有諷刺意味的。當小知識分子們坐在優雅的公寓裡談論如何幫助、拯救底層的人們,探討如何進行社會的改良之時,卻對身邊這個窮苦的女孩視而不見,就像他們對真實的人民的痛苦避而不見。
仿佛他們討論的一切都跟優雅公寓外的窮苦人民無關,他們的知識、話術就像是這一階層的接頭話術,是對彼此身份確認的一個標識。
而來自底層的萊農,也正學著這些人的樣子,說著不知所謂的話術和名詞,來裝點著自己。她就像莉拉所譏諷的那樣,鸚鵡學舌、毫無主見。
可以說,這時的萊農是懸浮的,懸浮在空中的,那她什麼時候開始正視自己,審視這片生她養育她的土地。那時,她才對莉拉的掙扎和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此外,你發現了嗎?萊農表現出來的對小知識分子的討好,是不是像極了街區上那些貌美卻貧窮的女孩們對紈絝子弟的諂媚?
都一樣的,無論是萊農的討好,還是貧窮女孩的諂媚,都是將自己偽裝成甜美可人的模樣,以便讓對方接納自己,讓自己過上理想中的生活。
場景三:莉拉的婚禮
莉拉的婚禮上,莉拉終於明白自己所託非人——她的丈夫,因為利益讓她的仇人穿著她設計的鞋履出現在她的婚禮上。她的仇人,穿著她親手設計給她丈夫的鞋,一步步向莉拉走來,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踐踏莉拉的自尊。
這時,響起了理察的那首《四季》(In Spite of All),歡快而高昂的小提琴協奏,暗示著幸福急轉直下,莉拉陷入痛苦和背叛的深淵。
正如莉拉承受著婚禮帶來的狂歡,在得知丈夫的巨大背叛之後,由狂歡欣喜立馬墜入人生的低谷。而這些痛苦變化,在生活鐵騎的驅趕之下,在名為"成長"的夾裹之下,只得蹣跚向前。
萊農和莉拉什麼都做不了,什麼也反抗不了,她們兩個人只能夠淚眼相望。
在莉拉的婚禮上,萊農能夠理解莉拉的痛苦,能夠理解巨大背叛給莉拉帶來的痛苦,但是萊農並未能深刻地理解,一個女人陷入婚姻生活之後意味著什麼。
萊農和小學時的老師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看她小時候頭腦是多麼聰慧啊,但是她的聰慧沒有找到出口。最後她的美都長在了臉蛋和胸上,還有大腿和屁股上。那些美在這些地方都會曇花一現,就像從來沒有擁有過一樣。
對於老師的這番話,或者說,是費蘭特的觀點,在一開始,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我們先說,婚姻之於莉拉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跨越階級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教育,另一條是婚姻。用婚姻來完成階級跨越的例子,比如李嘉欣,比如鄧文迪。所以,一開始,老師對美貌作用的抹殺,我是不認可的。
你要知道,正因為莉拉的美貌和身材,所以她才有通過婚姻來完成階級跨越的資本啊。
在這一處,你也可以將此視作莉拉對跨越階級的探索。但是在費蘭特的故事體系裡,這一條探索之路似乎走不通。
在莉拉結婚之後,莉拉感知自己即將被丈夫家暴之後,下意識地把萊農關在門外。
這時,導演通過萊農的視角對街區上的人們來了一個特寫的長鏡頭。
萊農一一審視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女人們。她叫住了朱平塞娜,詢問她的生活狀況。朱平塞娜笑著說:"太難了。"
接著是鞋攤上一買一賣的女人們,是街角諂媚附和地笑著的莉拉媽媽,帶著孩子眉間和唇邊皺起深深的法令紋的女人……最後,文具店的女老闆看到了萊農,她說:"萊農,你假期可得幫我帶小孩呀。"
很顯然,女文具商一個孩子忙不過來,自己又生了一個,這下她更忙不過來了。
看到周圍形色各異的面孔,她們皺眉,她們斥罵,她們諂媚大笑,她們討價還價。
在那一刻,萊農似乎能夠理解莉拉了;
在那一刻,萊農和莉拉的情感合二為一了;
在那一刻,萊農真的相信,莉拉在她的新婚之夜被強暴了;
在那一刻,萊農真切地想要逃離她一直生活著的街區,因為她不想在自己身上再延續自己母親,這片土地上的其他女性的生活;
在那一刻,萊農的視線不再眺望著遠方。
當她平視這一切的時候,她的目光第一次有了焦點。
突然,鏡頭從平視變成了俯視,一直是視線主體的萊農,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渺小的點。你可以理解為,一向心在遠方的萊農終於回歸了她的街區,和她的街區合二為一了。
在劇中,萊農說道:
我把莉拉和我的感情混合在一起,她不想變成我們的母親、鄰居,或者親戚那樣。她們的身體被消耗了,她們的身體越來越像她們的丈夫,再被父親、兄弟利用,結束於廣闊龐雜的家庭根系中。
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萊農的小學老師為何對莉拉通過婚姻來完成階級跨越探索的否定,我想,現在我理解了。
在那個特定環境下的義大利,通過教育來脫離庶民這一階層,是唯一的出路。因為哪怕莉拉那樣天資聰穎的孩子,還是會在瑣碎的家事中消耗了。
莉拉通過自己的美貌和才智,過上了闊太的生活,但是卻在這場不平等的交易中折損了自己的愛情。
莉拉的遭遇,讓我想起了波伏娃寫在《第二性》裡的句子: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了,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在莉拉身上,也是如此。如果她一開始被要求腳踏實地,去走一條最艱苦的路,她是否會成為那不勒斯的第二個豪族?
但是,很可惜的是,莉拉是女孩,她的身邊被紈絝子弟環繞著,誘惑著她,你不必如此辛勞,你大可憑著自己的美貌輕易地獲得物質上的優渥。
於是,莉拉選擇了婚姻。但是,當她踏入婚姻的深淵之後,她這才發現自己那個憨厚如同大象一樣的丈夫變得粗俗無禮起來,和身邊其他的男人一般無二。
在莉拉遇到尼諾之後,她發現了尼諾和自己丈夫這類人身上的不同,於是,莉拉又寄託於尼諾,希望尼諾能夠將自己帶離這個街區,逃離那個一直在身後窮追不捨的宿命。但是顯然,自私又怯懦的尼諾擔負不起莉拉過於厚重的希望,他只能遠去逃離。
寫在最後
我們在感慨《我的天才女友》壓抑又令人窒息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感慨我們自己的宿命?
在豆瓣上,有一個高贊評論這樣寫道:好像有人關心並觸摸到了我的童年。
是的,這句話也引起了我的共鳴。我也是來自一個偏遠且荒蕪的小鎮,塵土飛揚,整個小鎮只有一條主幹道,兩家超市,一個集市。街上的建築,陰暗、狹隘,缺乏想像。
我從一個小女孩,慢慢長大,變成少女,如果不去逃離,也會重複著我的母親那樣的生活——嫁人、生子,投身瑣碎的家事,身體慢慢被消耗殆盡。
在莉拉和萊農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可,生活的盡頭依舊是生活,地平線的盡頭還是地平線。我們逃無可逃。
命運如梯,螺旋向上,沒有盡頭。
—END—
本文由金娛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