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2日晚,在英國曼徹斯特體育場(Manchester Arena)發生爆炸事件,當時美國歌手Ariana Grande正在場內舉辦個人演唱會。現場有大約兩萬多人,突如其來的爆炸導致多人死傷。
(圖片來源:路透社)
目前英國警方已鎖定嫌疑人為在爆炸中死亡的Salmon Ramadan Abedi,22歲,生於曼城,來自利比亞家庭,以難民身份定居英國。
Ariana Grande當晚的演唱會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前往觀看。而這場意外的爆炸就發生在晚上10點33分,正值場館內兩萬多人看完演唱會準備回家之際。
(圖片來源:Twitter)
據BBC最新報導,這一自殺性恐怖襲擊已造成至少22人死亡,59人受傷,目前確認了三名死者的身份。其中最小的遇難者年僅8歲。但還有部分參加當晚演唱會的人現在仍下落不明,警方和家人還在進行進一步搜索和身份確認。
(圖片來源:AP)
英國首相Theresa May在爆炸發生後發表講話,說發生在周一的曼徹斯特體育場爆炸事件是針對毫無防禦能力的年輕人的「無情恐怖襲擊」。她認為這是一種不可思議且令人髮指的懦夫行為。據紐約時報最新消息,英國現已將恐怖威脅級別提至最高。這是英國政府歷史上第三次將這個等級提到最高。梅姨對此作出的解釋是:官方認為極有可能會有下一場恐怖襲擊。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而梅姨所聲稱的英國人的way of life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她篤定這種生活方式會一直為他們英國人取得勝利?
記得上一次英國恐怖襲擊之後,右翼團體「保衛英國聯盟」的前領袖發表一番講話:
(圖片來源:知乎)
雖然截圖中的話有些偏激,我們不能夠以偏概全,但是誰又能完全撇清英國自己與恐怖襲擊的關係呢?
這次的爆炸案說白了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有種種跡象的。在很多新聞媒體甚至論壇裡的討論不再像以前那麼熱烈,好像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發生在歐洲的恐襲事件,都有心理準備了。但是英國人在很多政治選擇中體現的生活方式卻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無論是其對難民的接收還是與歐洲的切割,本意都是為了實現社會平等,遠離破事,但是結果卻是其天下大同,百姓其樂融融的理想生活的流產。
(圖片來源:Leanne Moore)
人們對英國人最直觀的印象簡單來說就是「端著」。 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強,有歷史原因,也有民族特性,表面上非常謙虛,內心裡自豪感爆棚。他們對自己很自信,自信到認為自己可以處理所有問題。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其次就是英國大眾的心態,他們認為人首先是人,然後才是英國人。那當別人有難,必須幫忙啊。這是一個涉及人道主義和人類尊嚴的問題,當然也不排除很多利益的因素,例如房地產商通過解決難民住房從國家那大發一筆難民財等等,而在這類原則性問題面前,英國人有些固執乃至偏執。
圖片來源:Expertise in Labour Mobility
(圖片來源:王牌特工)
歐盟統計機構歐洲統計局(Eurostat)在2015年5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擁有超過6,400萬人口的英國在2014年為14,065人提供了避難保護,而與此同時,很多其他歐盟大國都只接受了幾百人。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把歐盟成員國中接收難民最少的17個國家的接收數量加起來,其總和還不如英國多。報導稱,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波蘭、芬蘭、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愛沙尼亞、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和盧森堡這17個國家接收的難民總和僅為1.29萬。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er)
而前首相卡梅倫更在2016年承諾多接收兩萬敘利亞難民。但即使是再強盛的國家、經濟綜合體又能接納多少人呢?這不僅治標不治本,還會因為文化、信仰、習俗的不同還會給接納國家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英國人也和大多數歐洲人一樣信奉比較輕鬆愉快的生活方式,而他們享譽全球的紳士風度和淑女風範也讓他們大多淡定不著急,慢吞吞的做事。排隊辦事不著急,甚至在繁忙的午後也要騰出一些時間留給下午茶。
(圖片來源:BuzzFeed)
這樣的生活方式在這次的爆炸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次演唱會觀眾人數高達2.1萬人,這麼多人入場都要進行安檢,那要設置多少安保,花多少時間?先不論英國保安上天的工資,民眾也不會同意花那麼久時間進行安檢,而在這樣一個民主的社會,好,大家不願意,就算了,既然如此,安檢工作出現漏洞在此次事件中再正常不過。
世界上並沒有絕對正確或者絕對錯誤的生活方式,但是當一種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多問題的時候,英國人是不是應該重新考量自己的生活方式並由此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