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利郎官宣了全新品牌代言人韓寒,同時搭配上品牌推薦官李誕,共同推出了一支廣告片。
廣告中,兩人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在7個場景裡,試圖探討,在這個「向上的時代,我們用什麼和這個世界對話?」。
而在微博話題的導語裡,利郎表示,他們是在用提問的方式,回答內心,從而尋找一種交代。
毋庸置疑,韓寒、李誕,無法和「流量」撇清關係。
兩個青年偶像,隨便哪個一出場,都是滿滿的注目禮,更何況這次是聯動出擊,簡直賺足了眼球,收割了滿滿的話題。然而在我看來,相比起對這兩人的選擇的深層考量,流量等因素可能只算是細微末節的「身外之物」了,雖然不可否認,它確實有用。
一說到「探討」、「對話」,我們不禁眼神迷離起來,盤算著要開始一場「瞬間我就宏觀了」的精神洗禮。然而抱歉,有誕總在的地方,你必須做好一些準備。
廣告片中呈現了7組對話,李誕問,韓寒答:
1
問:現在哪兒都去不了,還怎麼培養國際視野?
答:一個人的眼界倒不是看他能去多遠 ,而是站在原地也能看得很遠
2
問:你說書這個東西咱們這輩子是不是就看不完了?
答:看不完了 咱們知道的都太少了
3
問:靈感這東西要是用完了可怎麼辦?
答:只要足夠敏感 ,從文字到詩歌 ,從美術到戲曲 ,從音樂到建築 ,從家具到民俗, 也許都是靈感之源吧
4
問:休息時間不休息你這麼拼幹什麼?
答:人生下半場 拼的就是健康
5
問:我做喜劇 做節目成天嘻嘻哈哈的 但我們這種工作還有價值嗎?
答:知道不容易還迎難而上 這不就是價值嗎?
6
問:賽車是車手更重要還是車隊更重要?
答:一個人能跑得很快 一群人能跑得很遠
7
問:你知道衣品這兩個字對我來說多重要嗎?
答:衣服就像性格一樣 有那麼多面向 在不同場合 總有一面順其自然可以拿出來用
平平無奇,乍一看似乎還有些囉嗦油膩。星河呢?宇宙呢?人類物種的起源、人生的終極意義呢?我們這個時代的脈搏、年輕人的名片呢?再不濟,金句呢?
韓寒是一代80/90後的精神偶像,那時的他叛逆、尖銳,想要和世界談談。而李誕,以能躺著就絕不跪著的人生態度,癱軟地與當年風靡於九零後群體的「喪文化」一起,激蕩於時代情緒的前沿。似乎是兩種不同風格的人,卻有著一些不可迴避的共同之處——他們一個作家,一個詩人,都是文藝出身。
韓寒自不必說,我們是看著他的小說和雜文叛逆著長大的。而誕總,這位自詡的諧星,其實也是因為文藝創作才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大學時就在網上寫詩和段子,受到注意和追捧,其中最出名的要屬「空舟與澈丹」系列,後來被歸為《扯經》,收錄到《笑場》這本書裡。
除了《笑場》,李誕後續還出了《冷場》、《宇宙超度指南》,以及最近的《候場》。
在廣告裡,李誕總問「有用嗎?」、「怎麼辦?」、「怎麼去...」、「有價值嗎?」這種問題,很符合他為自己打造的不值得人設。而韓寒,一個曾經鋒芒畢露的意見少年,在片子裡耐心地訴說著一些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的道理。然而從微表情裡我們看到——
一個問中帶著些狡黠
(鼠式眼神)
一個答中摻著些做作
(爹式笑容)
但他們在一起時,似乎又挺真誠
在後來的轉發微博裡,韓寒說:其實誕總不會問視頻中的這些問題,也不需要那些回答。
李誕回應:還是需要討教的,激發了我深藏的商務能量。
是的,這場問答,是兩個人的一場演繹罷了。
問的人不是在問問題,他早已用行動自我作答;答的人也不是在給答案,他只是在履行給交代的義務,給他人,也給自己。他們一問一答間,只不過是在尋求和確認自己的坐標系。他們要的都不是答案,而是keep moving。
很喜歡利郎在廣告中強調的那個關鍵詞——「向上的時代」。向上,意味著眼界更高,視野更統籌,思維更貫通。而不是一味的推翻、踩踏——與其說我們是在向前,不如說我們是在向上。
就像視頻中,兩人得出「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遠」的結論後,李誕補充道:那走得又快又遠的,就是拉力賽唄。韓寒爹味一笑,李誕油門一踩,車沒有如預料中地向前、衝撞,而是向上,飛起。
這似乎是個什麼了不得的隱喻吧。(不是也沒關係,人間不值得)
無論是韓寒,還是李誕,除了早期的文藝基因,我們還看到,他們在商業上卻又都各自成功。文藝、商業,兩副矛盾的面孔是如何和諧在了一個體內,從而形成我們這個新時代的產物的?
是所謂的才氣與世俗的「和解」嗎?
記得早在3月份,利郎和中國日報就推出過一個概念——「新商務青年,向上的力量」。利郎表示,在這33年裡,他們看到了一股全新的商務力量——
歸納為:文化自信、國際視野、協同合作、不斷學習、健康生活、注重衣品、有正能量。
這是一套全新的商業觀,商務觀。與老一套成功觀不同, 它不強調財富、權力,或者領頭羊式的振臂一呼,也不迷信苦難,它重新定義了成功觀、商務觀。
其中「注重衣品」這點,也值得一提。衣品很重要,它也是一種能力,不要區別對待它於其他能力,注重它根本也不是臭講究或不顧重點。而我們發現,大多數商務女性其實是會自覺注重衣品的。一些商務男士,卻不然。再次呼籲:請坦然面對自己,不要用「直男」來為自己的逃避或懶惰打掩護。
看,韓寒這次就很就把頭洗了,也剪了。(跑題)
而這種重新定義的底氣,來源於我們確實有很多人做到了。
「小人物,大能量。還原時代奇蹟下,群像的寫實軌跡。」
我們要甘於定義自己為小人物,定義權在我們人類自己手上,就像在過往,我們選擇定義一些人為大人物一樣。於是在這個廣告裡,我們看到平平無奇的問答背後,隱藏著相應的「新商務」品質——
「一個人的眼界,倒不是看他能去多遠,而是在原地也能看得很遠。」(國際視野)
「看不完,因為我們知道的太少了。」(不斷學習)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健康生活)
「一個人可以跑很快,一群人才能跑得遠。」(協同合作)
「知道不容易還迎難而上,這不就是價值嘛!」(正能量)
「只要足夠敏感,從文字到詩歌,從美術到戲曲。從音樂到建築,從家居到民俗,都是靈感之源。」(文化自信)
「在不同場合,總有一面順其自然可以拿出來用。讓衣服與我們,相互成全!」(注重衣品)
關於小人物大人物,記得李誕曾經在「抄臺詞」裡寫過:都知道聖誕老人是騙局,你知道這個騙局是誰編的嗎?是馴鹿——想成為傳說卻不想做主角,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性格。
如果定義自己為小人物,利於自己擺脫無意義的束縛,從而發揮大能量,何樂而不為呢?
在向上的過程裡,新商務青年,各有作為。萬象開始更新,未來無限可期。
向上的時代,我們用什麼和世界對話?不再應該是令人迅速激動的語言,不再應該是含義不夠層次的詞彙,而應該是用行動、用默契、用團結。兩位青年領袖,為我們做了不同又同的榜樣。我們期待利郎為我們挖掘更多的樣本,畢竟「人人向上,才能撐起一個全面向好的時代」。我們不需要明確的領袖,也無人願意標榜自己為領袖,我們都是等待發揮大能量的小人物。
所以十分確切的語言和觀點,是容易讓新商務青年生疑的。恍惚面對世界,筆直面對自己,說著人間不值得,但實際一直在和世界交談——這也許大概可以描述一下這股新力量的特徵。
在這個時代,當語言和觀點註定成為引發誤解和矛盾的武器時,我們不妨直接把自己扔向那個世界,去深入談談,也許你會驚覺,還挺搭的。
作者:韓喜樂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標記來源:數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