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李冠琳 範麗娜 徐孫逸)一個入冬的周末早晨,餘杭區仁和街道漁公橋村的村民們早早地就來到了文化禮堂,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本紅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原來是浙大城市學院的師生們走進農村文化禮堂,「典」亮村民生活。
學校法學院教師夏偉攜宣講團走進仁和街道,開展《民法典》宣講活動。這堂讓民法走入尋常生活的精彩講座吸引了不少村民,上至耄耋老人,下有稚子孩童。講座中,夏偉從與老百姓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入手,選取貼近生活的事例,採用「案例教學」方式,結合高空拋物、民間借貸、鄰裡關係處理等熱點問題,深入淺出地進行普法宣傳,讓文本上的法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社區居民面前 。
今年,已是浙大城市學院的師生們走進農村文化禮堂的第三個年頭。2018年,為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鄉村社會文明,學校與杭州市餘杭區委宣傳部籤署合作協議,在建立實踐研究服務基地、組織開展教學科研和志願服務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關係。學校積極協助餘杭區「十進禮堂」活動,多次組織師生開展送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醫療健康、文藝演出、慈善關愛等活動走進農村文化禮堂,參與文化禮堂的特色挖掘和品牌創建,積極推動鄉村換發文明新氣象。
農村文化禮堂「變身」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本土+校園」式演出……近年來,高校師生進文化禮堂活動也給文化禮堂建設和鄉村振興增添了一抹青春靚色。
組裝攝影燈、調試最佳角度和光線、試拍……「小攝影師」們扛起三腳架、備好閃光燈,認真地記錄下每位老人的親切模樣。近日,學校全媒體中心「外拍小分隊」依次前往杭州市餘杭區鸕鳥鎮的雅城村、太平山村、太公堂村進行志願服務——給村裡的爺爺奶奶們拍照,並製成相框送給他們。
面對新奇的拍攝場景,村裡的老人們相互整理著裝,耐心地排著隊等待開拍。每一個鏡頭都是歲月的沉澱,「照片裡的他們雖然已是滿面皺紋,但我們都覺得他們非常可愛,笑容特別迷人。」資產評估1802班的許詩悅如是說。
如何在突發情況下進行急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搭配合理的膳食結構?學校醫學院的同學們也來到農村文化禮堂,將醫學常識和保健知識講授給村民們,他們結合課堂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案例,耐心地幫村民們解答問題。講座中,同學們還為大家演示了如何正確地進行CPR急救,吸引村民們紛紛上前親身體驗。
通俗易懂的表達,配上現場生動的實體演示,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們的熱情與積極性。講座後,村民們熱情地圍住同學們仔細詢問了一些醫療知識,「我們平常只知道養生,卻不知如何正確地保健,同學們的講座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誤入養生歧途。」
單式的志願服務,豐富多彩的公益課程,讓村民們足不出戶便可在家門口的農村文化禮堂獲得專業知識傳授和志願暖心服務,浙大城市學院師生們走進農村文化禮堂,促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的腳步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