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00是我購買的第一臺單眼相機,從此,我敲開了攝影的大門。免不了俗,當時在選擇品牌時候,參考了大量大量的文章和評測,之所以選擇了索尼,是因為索尼機身可以品味蔡司和G,兩種發色和風格截然不同的高端鏡頭。一上手就購買了中端機型,也是奔著今後可以長久使用的目的。作為一枚剛上手的菜鳥,我始終堅持著唯有多拍,才可以進步更快的原則,無論是在東京還是上海,只要一得空,我就帶著相機到處跑。
搭配鏡頭:DT16-80ZA,70-300G,DT50/1.8,DT18-55,135/1.8ZA,適馬DG50/1.4 HSM。
對於一個新手來說,全畫幅真的是種病。被身邊的索尼攝友們輪番忽悠,自己的意志又不夠堅定,所以,我也只能花錢治病。a850是a900的簡化版,由每秒5張連拍縮水為3張,取景框100%覆蓋縮水為98%,雕刻立體字體波輪縮水印刷平面字體,價格便宜了3000塊。國內也並沒有發售,我託人從香港買的。這些縮水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當時無論是拍靜物還是風光還是人像,都是擺拍,不需要追焦也不需要連拍。不影響自己拍攝的前提下,「購買相對便宜的機身」這種價值觀,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搭配鏡頭:20/2.8,24-70/2.8ZA,50/1.7old,135/1.8ZA,35/1.4G,85/1.4GD, 85/2.8,80-200/2.8G。
索尼的第一代微單!從此,攝影多了一種名叫轉接的玩法。也是索尼真正在攝影市場站起來的號角。2020年的今天,誰又能想到當初這麼一臺E卡口徹徹底底的塑料玩具,可以發展到微單市場第一把交椅呢?
搭配鏡頭:E16/2.8,E18-55,各種轉接。
索尼的中端單電相機a77,當年APSC畫幅剛剛邁入2400W像素門檻,高感表現挺差勁的,或者說,早期的索尼相機,高感從來就沒好過?而且索尼把原來的單眼相機改成了半透鏡相機,a77的色彩完全沒有a700,a850時候的那種通透感。事實也證明,半透設計到今天已經看不見了。但不管怎樣,我的蜜月遊,帶的就是這臺a77。
搭配鏡頭:適馬8-16,DT16-50/2.8,DT35/1.8,DT50/1.8,85/2.8。
NEX6
索尼帶相位對焦的微單相機鼻祖。NEX6隻有1600W像素,但是使用下來,各方面都比a77要好很多。只可惜,這款微單我用了沒多久就賣了,因為那時心裡完全被另一臺索尼相機種草了。RX1R
桑心病狂的索尼又把APSC做到那麼小了。。。真的是噱頭十足。作為一名索粉,面對這種新奇的產品,簡直毫無抵抗力,於是出手購買了,但是使用後,才發現這臺QX1除了噱頭以外,基本一無是處。首先是連接手機,打開藍牙,連啊連,連上了,但是要拍的人已經走了,突然間,掉線了,於是再一次連啊連。。。然後是菜單,連上手機後,再手機上啟用的菜單簡化到了極致,從相機使用習慣過來的,發現很多功能都木有了。用了沒幾次之後,我就賣了。
搭配鏡頭:E20/2.8。
QX1賣了之後,我一直在尋找一臺能和RX1R打配合的機身。這時候a6000就進入了我的視線。RX1R+a6000,畫質機+速度機,定焦機+變焦機的組合,簡直堪稱完美。a6000當時的宣傳就是對焦速度快,我和我老婆去實體店玩了一把,人臉識別真的是快,於是沒多久就買下了。可以說a6000是索尼APSC市場賣的最好,最最經久不衰的中流砥柱了。
搭配鏡頭:E16-70/f4ZA,FE70-200/f4ZA。
RX10m3
這臺相機是我購買的倒數第二臺索尼相機,也是我的索尼用戶生涯的終點。它是鳥人親子攝影的開端,莫大的功臣。雖然我已經不是索尼用戶了,但是如今我上網,依舊會看到一些對a7m2的吐槽,對焦點數量少,追焦不行,高感差,連拍慢,五軸防抖形同虛設,色彩還原差等等,甚至我友情出鏡的一期B站視頻裡 看到有玩家在彈幕上說a7m2是他購買的最後悔的一臺相機。我承認以上缺點都是事實,但如果誰因為a7m2而導致自己沒有拍出大片的話,那基本肯定不是a7m2的鍋,而是自己水平差。如果把這篇文章看到最後的朋友,身邊有這樣一位埋怨a7m2的人的話,你們可以把我這篇文章發給他,讓他直接拉到最後,看看我用同樣的a7m2拍的片,然後勸他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吧。
搭配鏡頭:FE16-35/f4ZA,FE28/f2,FE50/f1.8,FE85/f1.4GM,適馬24/f1.4ART,50/f1.4ART,135/f1.8ART,100-400C,以及各種美能達MD老鏡頭轉接。
10年,10臺索尼機身,這篇文章我寫了3小時,是我公眾號有史以來花時最多的。記錄了從2008年,從一名攝影菜鳥出發,10年成為了一名親子人像攝影師,攝影廠家講師的路。雖然現在不再用索尼相機,但索尼在為心中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