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各個版本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影視劇裡,那位威風八面的「偵察英雄楊子榮」來,真實的楊子榮,乍一看樣貌十分普通。
而他的身世,更是那個時代,多少戰士入伍前的苦難縮影: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生,山東牟平縣嵎峽河村人。他曾從13歲起離家闖關東,做過船工也當過礦工,見慣了三教九流更受盡了欺凌,還曾因為帶領勞工反抗日本工頭,不得已跑回山東老家避禍。隨著1945年,八路軍解放了牟平,剛剛結婚的他也毅然從軍,並把名字改為「楊子榮」,隨後跟隨部隊,進入東北戰場。
為什麼要改名呢?因為當時的解放區並不太平,與國民黨部隊犬牙交錯,八路軍戰士的家屬,有時更處於敵人死亡威脅下。所以「怕報了真名,家屬受牽連」。
比起影視劇裡,楊子榮「打虎上山」的強大身手來,真實的楊子榮,卻在人民軍隊裡從炊事兵做起。那時二十八歲的他,燒得一手好飯,越是槍林彈雨的危急時刻,他越能保證把飯送到。而且還是個自來熟,部隊所過之處,每次遇上陌生村民,他都能樂呵呵跟人聊成一片,沒多久就把人家「聊」得參了軍,進入東北沒多久,就成了團裡的「擴軍模範」。
老戲骨張涵予主演的《智取威虎山》裡,楊子榮樂呵呵邊唱戲邊給戰士們燒飯的有趣橋段,應該就是取材於這段歷史。
而當時東北剿匪嚴峻的形勢,卻讓這位「擴軍模範」,擔起了更重要責任:此時的東北,幾乎是遍地土匪的人間地獄,大小匪幫總數有十多萬人,單是國民黨收編的土匪,就有158個「師長」,33個正副司令,東北境內一百五十多個縣,一百個以上都被土匪控制。大小匪幫畫地為牢,處處都是陷阱,特別是長白山脈和大小興安嶺地區,土匪們佔據險要地形,大部隊根本無法進剿,許多在關內打慣了鬼子的部隊,進來了就眼睛一抹黑。
如此嚴峻形勢下,楊子榮卻顯出了英雄本色:性情豁達的他,原本就在東北生活了十多年,熟悉當地的各個江湖規矩,更熟悉東北山地的一草一木,誓言「打出一個共產主義來」的他,就這樣多次擔起偵察重任,成了部隊剿匪的「眼睛」。
楊子榮的本事有多強?先說幾個最簡單的,一是黑話說的熟練,東北當時土匪縱橫,是個土匪就說「黑話」,聽著是中國話,卻比英語還難懂,比如「來個草捲兒」是指抽菸,「草幹連水」是說喝水。而且一家一種黑話,不留神就說錯。可楊子榮卻毫無違和,需要說黑話時,全程無縫切換。就憑這本事,他多次在森林裡用「黑話」與土匪周旋,幫助部隊轉危為安,順便還抓了「舌頭」(俘虜)。
而他的個人身手也是了得,最牛的還不是京劇戲臺上「一槍打滅兩盞燈」,而是爬樹。東北深山密林,就算老獵手也容易迷路,可楊子榮每次都能爬上樹頂找路,還能「從這棵走到那棵」,一次次給部隊探出路來。
至於深入虎穴,化妝偵察敵情,鎖定土匪位置等行動,那更是當時身為偵察排長的楊子榮,如家常便飯一般的「常規表現」。比如《林海雪原》裡「活捉許大馬棒」之戰,真實的戰鬥過程更驚心動魄,當我軍準備奇襲盤踞亞布力山的「許大馬棒」時,許大馬棒的兵力卻增加了一倍,幸虧楊子榮冒險進入匪軍的村子,才準確捕捉到新情報,最終叫這股頑匪,連同國民黨的「特派員」,在猝不及防間被我軍「一勺燴」。
而《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視作品忽略掉的「林口縣之戰」,更見證了楊子榮的大智大勇。當時400多匪軍殘部經過我軍打擊後,逃竄到杏樹村裡。這群土匪當時攜帶著重機槍等武器,還挾持了村子裡的婦女兒童做人質頑抗。聽著村裡孩子們的哭聲,楊子榮憤然揮著白毛巾衝進村裡,迎著土匪的槍口耐心勸說,硬是憑著強大的口才,說得這股土匪們心悅誠服,乖乖扔下槍械投降。全村老少的命,就這麼救下來了。
當然他最傳奇的,還是1947年2月6日,那「智取威虎山」的神奇表現。但這一仗的真實過程是,「座山雕」張樂山當時已是強弩之末,化妝成土匪進山「投奔」的楊子榮,先巧妙取得了「座山雕」信任,然後動員「座山雕」離開老窩,去吉林投奔國民黨。就這樣,「座山雕」匪幫二十五人,就被楊子榮牽著鼻子走,乖乖跑進了海林北面蛤蟆塘附近的我軍包圍圈,二十五人外加六條槍,全被我軍抓個正著。
雖說,比起《智取威虎山》裡那擁有「八大金剛」和數千嘍囉的「座山雕」,真實的「座山雕」寒酸得多,但看懂這全過程就明白,楊子榮的這整個任務,兇險程度毫不亞於電影,幾乎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賽跑。而他在接受任務前的原話,更彰顯了這位多次出生入死的英雄,豁達淳樸的稟性:「不下水,一輩子也不會遊泳,不揚帆,一輩子也不會撐船。黨培養我這麼長時間,我一定能克服萬難,戰勝座山雕。」
這樣的楊子榮,比起影視劇裡的超級英雄,卻是真實可愛。
讓人痛惜的是,就是在活捉座山雕十七天後,即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縣北部梨樹溝追擊土匪的戰鬥裡,楊子榮被一個叫孟同春的土匪偷襲打中,倒在了我軍牡丹江剿匪的最後一場戰役裡,年僅三十歲。他的追悼會上,百名牡丹江軍分區幹部輪流為他抬棺,數千群眾自發為他送行……
更讓人心酸的是,由於當時楊子榮參軍時用的是「化名」,在他犧牲之後,部隊竟一度連他的家人都找不到。他牟平老家的親人們,也一度認為楊子榮「失蹤」了。建國後,楊子榮的家屬收到了「失蹤軍人通知書」,從此以「失蹤軍人家屬」的身份享受烈士待遇。當《智取威虎山》傳遍全國時,多年以淚洗面的楊子榮母親宋學芝也念叨過:那孩子不會就是我們家宗貴吧……
直到多年以後,在楊子榮生前戰友們的奔走下,楊子榮的家人才終於被找到,楊子榮的身世也得以查清。在楊子榮的家鄉牟平縣,也建成了「楊子榮廣場」,表達對這位英雄的紀念。
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壯烈捐軀,乃至身後親人們日復一日的懷念等待,又何嘗不是那個革命年代裡,多少以身許國的戰士們的寫照。如果說今日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那麼白山黑水間,楊子榮堅硬的身軀,就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