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主從去年夏天繁殖了一群孔雀魚,之後一直在小缸裡(23的魚缸),過年新冠yq,離家一個月,以為它們要掛,沒想到一個也不少,飼主後來又是怎麼折騰到只剩一條的呢?!
新冠年後肥家
小缸裡有10+自己繁殖的孔雀魚,是白子與野生色的混種,個頭沒養大(因為餵的比較隨意,小缸水少,不敢多喂!)。
放假臨走前,把魚缸燈關了,水加好,加熱棒調好,最後一次餵食,並把沒吃完的撈乾淨,室內遮光,窗簾之類的拉上,門也關好。
回家發現,小魚依然活著,加熱棒也在水裡,過濾已經變成噴泉了。
好險再晚點,加熱棒估計要爆了……
買魚
春天到了,魚缸也想讓它熱鬧點,去魚店買了4條孔雀魚,6條黑瑪麗。
和原本小缸的孔雀魚加起來,密度有點高了。
本著買魚養7天看死活的原則,果然第2天,買來的魚就掛了一半。
恆溫、過水、下鹽的步驟都進行過,這批淘汰的一半是魚店環境換到家養無藥環境適應力差的魚。
買大缸
覺得自己的小缸折騰不過癮,買了一個1.6米的大缸,寄的中通,我買的時候備註是本人籤收,地址寫到門牌號,結果快遞忽悠我,說不能進家門,最後自己扛上的電梯……(這裡省略我用小錘子敲固定魚缸的小木條40分鐘,還有一根木頭刺卡手指裡了,哎~)
先用鹽水清洗一遍魚缸,加上自來水(沒有提前晾曬),開過濾,配魚燈,加了一點買魚缸送的一袋子粉末狀據說是硝化細菌的東東(加的時候發現是臭的,不敢加太多,就放了一點點……)
本來應該等一個星期硝化細菌培養好,因為過濾器是小缸的,有現成的硝化細菌,就直接把小缸的魚放到大缸,沒有做任何處理。
結果當天下午,買來的魚,不是側躺就是趴底(水流吹著走的那種……),看一下溫度20度,比小缸26度差了6度……
自己繁殖的魚,都在水面上層,有些靠著過濾器背面,也是縮尾狀態。
趕緊把加熱棒用上,第二天,買來的魚相繼掛,自己繁殖的魚,撐到第三天,也只剩一條了,面對這個大缸就1條魚的局面,飼主又去魚店買魚啦~
飼主學養魚,總是先翻車,再自己找資料,孔雀魚壽命比較短,一批魚死亡,第二批魚就是新的開始,魚友們是不是也有養魚的翻車經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