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愛在記憶消失前》,平淡的情節但最後特別入心動容。或許對於生死這個終極議題,總是每個靈魂要獨自面對的。
Chapter 1
影片開始兒子威爾來準備帶老媽去醫院時,卻發現父母不告而別,並且是開走了家裡的老式房車。鏡頭切換到白髮蒼蒼的老兩口決定一路南行,在美國公路上開始回顧的旅程,目的地是說了半輩子也沒去的海明威故居,只因約翰是文學教師,也是海明威的鐵粉,
再往下,才發現這一趟老年人的公路之旅並不普通,身患癌症愛美的妻子艾拉和得阿茲海默症失憶卻喜歡掉書袋的丈夫約翰即將面臨著分離,艾拉確診要去化療,丈夫則因此只能去養老院,這才有了瘋狂的離家出走。
夫妻倆一路南下,找回了很多記憶,海倫米倫與唐納德薩瑟蘭兩位老戲骨尬戲,為這部特殊的公路片貢獻了不少火花。丈夫的失憶症,妻子的碎嘴,夫妻倆吃的飛醋,碰撞出啼笑皆非的旅途。裡面讓人感觸的,應該是生命本身的瑣碎但又蘊含深意。
Chapter 2
艾拉是一位母親,也是妻子,但得知患癌後要面對和約翰的分開,她選擇在病痛難忍的間隙,去完成最後對約翰的承諾,哪怕他已經不記得,那就是答應過約翰去海明威故居。這是她的選擇,我相信這也是她寧願冒著死在路上的風險,也想要完成的願望。
路上有一個情節,失憶的約翰把艾拉誤認為曾經出軌兩年的情人,妻子的閨蜜莉蓮,還上演了分手橋段,跟對方說老婆懷孕自己不能這樣下去了,艾拉聽完怒不可竭,一頓發飆把丈夫丟棄到附近的養老院,然後自己回到房車痛哭,對女兒也痛斥自己的閨蜜,抹乾眼淚,艾拉又接回約翰,嘴裡氣呼呼地自言自語道:當年我懷孕時感覺到有一刻,你的心徹底回歸了,不管發生什麼我原諒你了,這次我再原諒你一次。
愛情,許是看到你的不足,我可以有情緒,可以崩潰,但餘生還是願意和你一起走下去。
她是如此愛著這個男人。有打鬧,有情緒失控,有指責,但即使他失憶了,尿床了,出軌了,她還是選擇陪在他身邊。愛是對方愛自己的時候在一起,更是看到對方的不堪還能生發的情感,超越背叛,超越佔有。
感情也並不會隨著記憶而消失,它超越了這一切,是承諾與相守,這也許就是我們願意來這世間走一遭的眷戀吧。
影片的最終,夫妻倆終於到了海明威故居,卻發現滿是婚禮現場和人潮,妻子在口中默默地道歉沒有更早陪老爺子來這裡,但約翰卻因為失憶症絲毫不在意,在故居外面的婚禮上跳起舞來。
我們往往以為對方會在意的,其實對方在乎的卻早已不在這個維度。
Chapter 3
很多人說並不害怕死亡,但卻害怕孤單一個人上路。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在這未知的路上彼此相伴,那將會將這上路前的恐懼大大減少吧。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約翰即使失憶症,也將妻子帶出醫院,這也是為何艾拉寧願,兩人喝下過量的安眠水,安靜地相擁而眠,在兩人的房車裡去迎接死亡的來臨,如此從容,安詳,與幸福...
如果死亡是必經之路,那麼讓我們相伴而眠,這也是我對你最後的愛。
至少,在歸途中,你還有我。我死都不怕,但我卻害怕,當我走了,留下你一個人孤單單在陌生的養老院。
可幸的是,面對父母這樣的選擇,他們的兒子和女兒,讀了母親最後留下的信,在葬禮上相擁安慰。
兒女到最後可以做的,也無非是放手,就好像父母,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選擇得體地退出。
愛,本身就是自由,不捆綁,不束縛,讓對方能夠自主選擇自己要去的方向,哪怕伴隨著離別的不舍與悲傷。
Chapter 4
寫到這裡,仿佛又一次回到電影,我依然很感觸到流淚,我想,疾病,死亡,是我們每個人最終得去面對的,才會如此震撼人心。艾拉和約翰,選擇用一種看似輕鬆的方式,做出了抉擇。公路旅行,看大海,吃著巧克力冰淇淋,拿槍趕走路上的年輕劫匪,還不忘讓對方上夜校正語法。
也許,正是這種面臨死亡的恐懼不忘調侃的幽默與豁達,讓生命最後一程得以升華。無論他倆選擇什麼方式面對死亡,至少是自己想要的。按照自己的意願終結一生,何嘗不是一種自由度。
我在想,如果我是他們,也許我會想要見到孩子們最後一面,給到他們告別的時間,畢竟走向死亡只在一瞬間,而孩子們的路還很長,一旦不理解,也許會讓他們內疚一輩子。
記得有一次,劉豐老師在問道學堂,回答到有關生死的問題,談及在醫院的母親最後的時刻的心願是:想要回家。他當即下定決定,安排車輛送回家裡,最後老人在自己的臂彎裡永遠地離開,母親親近的親人也能來家中送別,讓老人沒有遺憾地走完最後的路。回想至此,劉老師表示對於母親的離開,便沒有再多遺憾,只有平靜。
回想起曾經很多人找到我諮詢,在回顧往事中,常常因為父母至親在最後一刻並非自己所願,想圓夢卻在子女不願放手害怕失去的執念中,受著疾病衰老與搶救的痛苦,抱憾而終,這之後便成了兒女的噩夢與一生的歉疚。每每看到這一刻,很是惋惜。
在傳統認知上,我們總想著能有一線生機,把親人搶救回來自己身邊,殊不知這樣的代價可能是親人身心遭受巨大創傷,自己也會抱憾終身。而很多人的遺憾,卻發現當事人不見得在意,只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罷了,然後又無從得知對方心意了。
Chapter 5
為人子女,真正的大孝實則尊重到父母的意願,遂順讓父母自己來選擇,尤其在父母尚且清醒自主的時候,將生命的主動權交由到他們自己手中,尤其是關於死亡。
就好像約翰告訴艾拉,在實在無藥可治自己又時常不清醒的狀態之下,請為他把手放在叩響手槍的地方,他也不想這樣沒質量的活下去,這樣才促成了夫妻倆最後的選擇吧。
對我們,如何去面對死亡,尤其是日漸老去的家人,也是有方法的,在先行者紀慈恩的臨終關懷專業課裡,分享了一些十年來她在社工第一線的一些專業經驗,也分享給大家:
1.承認接受死亡會來臨的現實,對自己對彼此坦誠相待,不必羞恥或避諱談論死亡,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當我們內心越坦蕩,面對死亡的成本越低,只有這樣,才能與死亡有健康的關係。
2.與老人,愛人,孩子談論死亡可以嚴肅,可以有情緒,悲傷,難過,不需要隱藏,大可以提前低成本去預演與了解對方心意。
3.如果想尊重家人親友的意願前提是對於他們的態度先有一個估算,即先看看其對於死亡的態度如何:找機會和父母參加心靈活動,社區活動,一起觀生死主題的電影等機會探討,進而可以一起聊聊生前預囑五個願望(見備註),臨終關懷等話題。
End
生命本就是一趟旅程,何不輕鬆笑對,認真體驗每一個時刻,但又知道這是一場戲,而不執著,由此,便不必抱憾劇終。
註:《生前預囑》「我的五個願望」,即:一、我要或不要什麼醫療服務;二、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三、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四、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五、我希望誰幫助我。
作者簡介:Kala潔熙,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情感諮詢師,瑜伽之心認證老師,從業逾九年,數年實修深度探索,致力於協助個人突破自身局限性,找到身心健康與幸福關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