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春光乍洩》的英文譯名是:Happy together.
如果真的是happy together就好了,如果真的是最後快樂的在一起就好了。
何寶榮(張國榮飾)與黎耀輝(梁朝偉飾)本來是一對戀人,「不如我們從頭來過」是何寶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天何寶榮買回一盞舊檯燈,燈罩上的那條瀑布令兩人心馳神往,最後他們得知那是伊瓜蘇大瀑布,於是相約一起去尋找,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迷路。
故事的結局是,黎耀輝一個人去看了瀑布,離開了阿根廷。何寶榮一個人在兩人曾經共同住過的小屋子裡住了下來,只是再沒有人會為他做飯、擦身、曬被子,再沒有人和他吵架、鬥嘴,再沒有人滿懷醋意地阻止他出街,也再沒有人同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寒冷的深夜在窄小的廚房裡,款款起舞,深深相擁。
這次再也沒有「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很久以前看電影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何寶榮。
何寶榮明明就很愛黎耀輝,可偏偏要一次次地出去花天酒地,一次次地離開黎耀輝。我更喜歡黎耀輝,雖然沉悶,但懂照顧人,懂付出,細心又體貼。我知道何寶榮是愛著黎耀輝的,但總覺得黎耀輝愛何寶榮更多一些。
直到後來有一次重新看《春光乍洩》,我才突然看懂了何寶榮,和他那一句: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因為黎耀輝是他的港灣,是他的家。
電影最後黎耀輝一個人回香港前,去了一次臺灣的遼寧街。他本來是想去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認識的朋友張宛,雖然沒有找到,但在見完小張的家人之後,他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開開心心地在外面流浪,就要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
我知道他是說給自己聽的,而我不知道在那一刻,他有沒有想到何寶榮。
何寶榮的所有快樂,或者說何寶榮之所以這麼任性,都因為他有著黎耀輝。
他像一個寵壞的孩子,肆無忌憚,是因為他從沒有想過有一天黎耀輝會真的離開。
他一定是這麼以為的,以為只要說出那句「不如我們從頭來過」,黎耀輝就會投降,他們就能從頭開始。然後有人帶著他看病,有人發著燒也願意給他做飯吃,有人寧可丟掉工作也要給他出氣。
因為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他知道自己是這麼被黎耀輝偏愛的。
可被偏愛的,總有一天會失去偏愛他的人。
當一個人終於明白那些付出是多珍貴的時候,他已經失去那些付出了;就像一個人終於明白家是多好的時候,他一定是遠離了家鄉。
有時候,家還能回得去,那個一直為你付出的人,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我想當何寶榮一個人收拾兩個人曾住過的家時,或許也還在幻想黎耀輝能回來。直到最後他看到檯燈燈罩下面有兩個人的時候,才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黎耀輝。
他終於抱著紅色的毯子,痛哭流涕。
在那一瞬間,我終於看懂了何寶榮。
他就是曾經的我們自己,那個被偏愛過的,最後失去了的自己。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何寶榮這麼說。
沒有回應。
「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好好珍惜。」
你這麼說。
沒有如果。
還是說說哥哥吧。
換了任何一個其他人來演何寶榮這個角色,這部電影都不可能達到現在的高度。
我喜歡很多那些年代的電影,我喜歡梁家輝,我喜歡梁朝偉,我喜歡吳鎮宇,我喜歡劉德華,也包括張國榮哥哥。
但其他人的電影我可以來回看好幾遍,唯獨張國榮哥哥的電影我害怕去看第二遍。
因為哥哥身上有一種難以描述的氣質,讓你的心跟著他的角色往下沉。
該怎麼形容呢,梁朝偉也有類似的氣質,你能融化在他的眼神裡,但哥哥不一樣,那種感覺並不是融化,而是被他一同拉著往下沉。
其他人演孤獨,演執著,會讓你覺得:「沒錯,這就是一個孤獨的人應該有的狀態。」
可張國榮哥哥演孤獨,演執著,會讓你幾天幾夜喘不過氣來,你看《霸王別姬》,你能分辨的出張豐毅老師是個好演員,所有情緒都能到位,可在張國榮身上,不存在「表演不到位」或者「用力過猛」。
張國榮會讓你覺得,他不是在演,他就是程蝶衣。
人戲合一的不只是電影裡的程蝶衣,還有張國榮。
看完之後,那種執拗,那種孤獨,那種神態會停留在你腦海裡,讓你恍惚間覺得你不是看了一部電影,而是看完了一個人的整個人生。
程蝶衣如此,何寶榮如此,歐陽鋒也如是。
他這種氣質是骨子裡的,沒有第二個人能模仿的來。
他的純粹,感性和自我要求,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吸引力。
所以也只有他演的何寶榮會讓人覺得,他真的就是一個不懂怎麼去愛的孩子,而這種愛裡絲毫不加任何雜質,很純粹。
就是因為這種純粹,讓你覺得我們懂的這些道理,反而是次要的了。
很久以前看到一個故事:
「張國榮死後,有一個女榮迷,在網上發了一篇帖子,說到自己看到梁朝偉的情形,有一次梁朝偉到內地來演出,等演出完畢後她守在他出門的必經之路,等看到他和一群人走來,她便大聲的哭喊道『黎耀輝,你還記不記得何寶榮?』梁朝偉聽到她的喊叫,停下來,朝她這個方向看來,然後點了點頭,急匆匆地走了。」
這個故事無從考證。
但黎耀輝一定是記得何寶榮的。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