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不懂某部電影的時候,就會評價:這導演拍的什麼玩意?
但是當我們看不懂諾蘭電影的時候,就會反思,是不是我們智商出了什麼問題?
並且,以諾蘭的履歷來看,作為導演本身並沒有獲得一個國際A類電影獎項,以及奧斯卡獎項。
但是只要是提到諾蘭的電影,基本上就算看不懂,觀眾也大多數都是一個反應:
吹就完事了!
不吹諾蘭,你就是思想出了問題!
甚至好萊塢還打出了「諾蘭,下一個史匹柏」的稱號。
諾蘭,真的配得上這些榮譽嗎?
而諾蘭本身也是由於喜歡用膠片拍攝,以及未曾獲得一個國際大獎,也是有些爭議。
我們不妨從諾蘭的從業經歷,以及好萊塢的工業體系說起。
為什麼諾蘭會這麼受到好萊塢的歡迎。
首先,我們來看看諾蘭的履歷。
好萊塢電影公司不是慈善機構,對於他們來說,拍電影能賺錢的導演才是好導演!
才不管你電影是不是有什麼人文藝術性。
賺到錢了,還可以考慮一下,讓你搞一下藝術。如果可以的話,不妨衝一下奧斯卡,或者三大國際電影節。
賺不到錢,你在想什麼?好好用一下的腦子!
那麼諾蘭從業24年以來,拍攝的電影,全部盈利沒有虧本,全部盈利。
光是這一點在好萊塢之中,就很難達到。
在我們的觀念中,一部電影中是否賺錢,基本上是看電影最後的票房是否能夠有電影製作成本的3倍以上。
而諾蘭的大部分電影,都做到了票房盈利。
但是在美國,版權經濟是十分發達的,一部電影除了院線票房收入之外,還有買碟、周邊等等收入。
即便是大家看起來,在票房上撲街的《信條》這部電影,相信還是能夠通過各種周邊賺回成本的。
由此可見,諾蘭電影的商業屬性有多強。
對於好萊塢電影公司而言,簡直就是一顆行走的搖錢樹呀!
其次,諾蘭也是好萊塢典型的工業化導演。
國內一直都在說,學習好萊塢,學習好萊塢電影的工業化。
那麼什麼是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
是簡單用幾部IMAX攝影機,又或者是以好萊塢的標準,製作了精美的視覺特效就能叫做,實現了好萊塢電影體系的工業化。
好萊塢的電影體系工業化,是有一個明顯的產業鏈的,從上遊資本和導演,到中遊的拍攝團隊,以及下遊的製作團隊。
他們誰也離不開誰。
所以,在一些紀錄片之中,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基層的技術人員,能夠待在崗位上做一輩子,將他所負責的領域做到極致。
當電影的每一個部分都做到極致的時候,那麼整部電影自然就是一個精品。
但是,在我國的影視行業之中,技術人員想要受到尊重,想要拿到更多的錢,就必須不斷往上爬。
這樣的情況,自然就導致了專業水平的斷層。
舉個例子,好萊塢一部電影的從立項到拍攝的過程大概是:
導演有想法,然後和編劇溝通,產生劇本,和資本溝通,獲得投資,然後開拍,最後製作。
這樣整條產業鏈,每個部分都得到了利益。
但是有的導演,像伍迪艾倫大部分的電影劇本,都是自己操刀寫的,連編劇都不需要養。
雖然在拍攝和製作有了過程,但卻缺乏了編劇的參與。
所以,即使是這樣,大部分人在歸納的時候,並不將伍迪艾倫的藝術片歸結為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下的產品。
只有像諾蘭這種生產A級商業類型片的創作者存在,才能保證好萊塢技術部門的發展繁榮,產業層面才能穩住就業。
當然,這並不是說好萊塢是靠諾蘭撐起來的,是大部分和諾蘭一樣,能夠對產業體系有貢獻的導演,才支撐起來的——說的這麼明顯,應該都明白了吧,別再抓字眼和我槓了。
有人會說,卡梅隆和史匹柏有的電影,也是自己寫劇本啊。
是的,沒錯,按照上面的定義,卡梅隆和史匹柏自己寫的電影,照樣也不會被歸納在這個工業體系當中。
別槓了,真槓不動了。
所以,以諾蘭的作品在豆瓣上平均分是8.7、在MTC專業打分有74.6、在爛番茄媒體新鮮度有85%、10部作品收穫42億美元票房。
並且每部電影都能賺錢,甚至賺大錢,還能兼顧到整個工業體系產業鏈的導演。
好萊塢的資本肯定喜歡這樣的導演啊!
至於諾蘭喜歡用膠片拍攝,追求更真的成像,成本增高?並且喜歡玩弄概念,難以獲獎?
那關我好萊塢資本什麼事?
我數錢就好了,而且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些商業大片,也不比某些獲獎大片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