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不哭》:8090後的懷舊能讓周杰倫重返樂壇巔峰嗎?
9月16日晚11時,周杰倫最新單曲《說好不哭》上線。新歌上線24小時就刷屏了各大社交媒體,銷量屢破記錄,某在線音樂平臺伺服器甚至一度崩潰。單曲的火爆銷量和超高討論度反映了周杰倫依舊是「華語流行樂壇天王級人物」的事實。
實際上,雖然近年來周杰倫的發歌速度有所下降,但他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在龐大樂迷基礎的加持下持續影響著流行文化。此前的7月,一個年輕樂迷的無心之問「周杰倫為什麼不用做數據」引爆了社交媒體上8090後周杰倫歌迷與流量明星蔡徐坤粉絲之間的「超級話題」大戰,在主流媒體、各色官微的聲援下,周杰倫的「時代標杆」形象似乎愈發鮮明。很大程度上來說,周杰倫最新單曲破紀錄的銷量,亦是7月份周蔡之爭的延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說好不哭》似乎並不是一首叫座又叫好的作品。截至9月22日,這首單曲在豆瓣上被4.3萬人打出了5.8分,其中15.9%的豆瓣用戶僅給出了一星評價,點讚數最高的一則短評稱:「當周杰倫也到了販賣情懷而非才華的這天,我們是真的老了。」
周杰倫的「時代標杆」形象是如何樹立起來的?在他如日中天的2000年代,這就是一個被文化評論者熱議的問題。原《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作家王小峰在肯定了周杰倫發明全新的話語說唱方式、顛覆華語樂壇既定創作規則的同時,也從時代發展和中國社會的精神狀態角度分析了他脫穎而出的原因。王小峰在《只有大眾,沒有文化:反抗一個平庸時代》一書中指出:周杰倫不同於羅大佑、李宗盛、黃舒駿、崔健等樂壇前輩,不像他們致力於通過歌詞來闡釋時代、批判現實,從中尋找一種與時代相符合的人文、生命和社會價值。周杰倫(及其創作夥伴、詞作者方文山)代表的是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模式:他們不再遵循前輩的標準和價值體系,而用炫目的時尚感來填補意義缺失,並因此成為一個新的時代符號。
這個時代符號的核心是「酷」。王小峰寫道:
「『酷』可以用來解釋今天一切人們解釋不清的事物,『酷』消解了前輩們思想中沉重的一面,這也使人們很難從周杰倫的音樂或方文山的歌詞中找到沉重、深刻的內容。周杰倫的音樂很雜,方文山歌詞的主題涉及面也很廣,這些看上去雜亂無章的內容,最終用『酷』串聯到一起。方文山的歌詞讓周杰倫變得更酷,他看似前言不搭後語的歌詞實際上為我們解釋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審美習慣。」
然而在自媒體人「孟大明白」看來,現在回過頭去看周杰倫的早期作品,會發現他亦有自己獨特又廣泛的人文關懷,比如說批判八卦新聞的《四面楚歌》、揭露家暴問題的《爸我回來了》、講述年輕人夢想的《蝸牛》、回憶兒時童年生活的《稻香》。除此之外,周杰倫最難能可貴的是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的不少作品擁有一種帶領聽眾在不同時空中穿梭的強烈畫面感和百變曲風,「《娘子》是『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悲傷,《刀馬旦》是東西方融合的碰頭彩,《以父之名》是教父的沉重肅殺,《上海一九四三》讓你回到了二戰現場,《威廉古堡》長著吸血鬼的獠牙,《布拉格廣場》上裙擺飛揚的少女,《半島鐵盒》打開的塵封日記。」
有如此多的珠玉在前,難怪周杰倫的老歌迷會對《說好不哭》不滿意。「孟大明白」認為,周杰倫近年來的格局越來越小,歌曲半徑越來越窄,《說好不哭》延續了《等你下課》《告白氣球》《不愛我就拉倒》《說好不哭》的芭樂小情歌循環,從中再也難覓他早年作品的新意和深入思考。我們不能說40多歲的周杰倫已經成了一個「油膩中年大叔」——畢竟他在作品中吟唱的還是少年心事——但他的問題也正在於此:在擁有富足生活和美滿家庭後,步入中年的周杰倫是否已經喪失了表達欲望,不再對社會和外界有敏感的好奇心?在將目光停留在年輕人的小情小愛上之後,現在的周杰倫是否已經是盛名難副?
這種質疑並非是指責中年人的懷舊——隨著年齡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會懷舊,然而懷舊具有不同的層次。公眾號「虹膜」指出,同樣是懷舊,宋冬野的懷舊不是裝嫩,而是中年人在千帆過後回首往昔的慨然(「我知道,吹過的牛逼也會隨青春一笑了之」《安和橋》);羅大佑的懷舊則在思考時代變遷對個體的影響、展望未來(「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未來的主人翁》)。「《說好不哭》則是最淺薄的一種懷念,這倒不是說青春就是淺薄的,而是它只剝下了青春最招搖的那層糖衣,用最意淫式的話語去企圖把這種童話敘述變成一個共通故事,而這個歌曲/故事的創作者,早就已經從這個童話裡走出來,並明確地知道那並不是真的。」
另外,對於女性歌迷來說,《說好不哭》流露出的價值觀也令人尷尬。單曲MV講述的故事是:一位奶茶店女孩為了攝影師男友存錢買了一臺20多萬日元的相機,幫他申請了國外藝術學院,送他去留學,兩人因此天各一方。女孩一直留在原來的地方發傳單、賣奶茶,學成歸來的男主角找到了女主角,女孩與他含淚相擁。豆瓣點讚數最高的一篇長評以「爛透的三觀」為題發表批評:「能讓自己不斷進步或試圖向上攀登的,才是絕美的愛情;讓自己被生活泥潭拉入無盡深淵的,那不叫愛情,叫鬼迷心竅!」
媒體人侯虹斌在其個人公眾號上刊文指出,這種貌美女性為心上人無限付出、無怨無悔的敘事實際上在中國是個悠久的創作母題。宋元南戲《王魁》《趙貞女》的故事梗概如出一轍:赴考的落魄書生被女子所救,書生飛黃騰達後卻將曾經的山盟海誓拋到腦後翻臉不認人,最後又因自己的負心之舉遭到報應。
「即便是在古代,也是知道,女人耗盡所有、投資男人,是要回報的,是要等著你成功之後一起共享榮華富貴,甚至領一個誥命夫人的。如果你收了人家以命博來的巨資風投,賺了大錢之後又想翻臉不認帳,那是壞了規矩,必須五雷轟頂。」侯虹斌認為,古代女性將全部人生希望寄託於男性是出於時代局限,但在21世紀的今天,女性已經無需依靠男性來獲得人生價值,再來歌頌女性為了「愛情」無限付出不求回報,不僅不符合女性的利益,也是違反人性的。
2018年1月,周杰倫2003年專輯《葉惠美》中的歌曲《晴天》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突破了200萬條。網易數讀分析評論熱詞發現,「懷舊」是網友們在收聽周杰倫歌曲時最常被喚起的情緒之一。歌迷們一邊反覆收聽周杰倫的老歌,一邊敦促「周董」發新歌新專輯。然而周杰倫似乎已經不再擁有旺盛的創作熱情,即使他承載著8090後的懷舊心態,也難以重返樂壇巔峰了——當然,我們在這裡說的並不是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