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讓我們緊緊相擁——中外詩人齊聚2020成都國際詩歌周
本報記者 張鵬禹
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式現場,四川清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平(中)和小朋友們表演曲目《錦繡天府》
銀杏金黃,翠竹掩映,茉莉花茶的香氣似有還無,伴隨著小提琴的樂聲,中外詩人輪番登上舞臺,在杜甫像前,用中文、俄文、斯洛伐克語深情朗誦著動人的詩章。12月10日下午,在成都杜甫草堂,一場以「世界同吟一首詩」為主題的朗誦會吸引了詩歌愛好者和遊客駐足欣賞。
12月8日至11日,由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指導,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等主辦的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活動如約而至。除詩歌朗誦會外,來自14個國家的60餘位詩人通過開幕式、創作採風、主題論壇等形式,圍繞「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主題,從自己的詩歌創作出發,探討詩人的使命與職責,在切磋詩藝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直面現實是詩人的使命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中外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直面現實,用文字向公眾傳遞信心與溫暖,表達人類息息相關、命運與共的理念。
今年6月,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創作了一首長詩《裂開的星球——獻給全人類和所有的生命》,表達了自己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切思考。「我試圖通過這首詩來回答,面對當下世界境遇時產生的種種疑問。我始終相信,人類的眼睛將會看到,雖然世界已經被改變,但仍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家園。」吉狄馬加說。
疫情期間,四川詩人凸凹一直關注著抗疫詩歌創作,自己也寫了幾首。在凸凹眼中,縱觀歷史,詩歌雖然不能阻擋和消除疫情,但卻可以讓疫情中對詩有著感受力接受力的人逐漸平靜、從容。他說:「面對突發情況,詩人應該更敏感、更鎮定、更能看清事物的運行本質,也更能寫出於人類、於時代有所禆益的作品。」
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認為,不論是疫情還是其他重大社會現實,詩人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寫得怎麼樣、好不好是第二位的,以詩歌和文字的形式參與到社會現實中來,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是值得尊敬的,也是新時代詩歌創作的應有之義。」梁平說。
在12月9日晚舉行的「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式」上,歌手馮家妹演唱了一首名為《春風吹又生》的歌曲。這首歌的歌詞原名《草》,是由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者包珍妮創作的。雖然只有一根手指能動,24小時依靠呼吸機才能維持生命,包珍妮卻對生活和詩歌滿懷著熱愛,不僅創作了數十首詩歌和歌詞,還出版了自己的詩集。她的事跡令《詩歌月刊》主編李雲深受感動。「包珍妮的堅韌樂觀、頑強勇敢,展現了生命的奇蹟,給予人勇氣和能量,這正是我們詩人需要的。詩人就是要書寫真實、道出真言、抒發真情,在精品意識、敏感意識、全球意識之外,要有希望意識,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李雲說。
我們都在同一個星球
3年來,成都國際詩歌周已經成為中外詩人溝通心意、切磋詩藝的重要平臺,為無數熱愛詩歌、葆有詩心的人們帶來一場又一場歡聚的盛會。儘管受疫情影響,參會的外國詩人比往年要少,但疫情卻讓中外詩人們的心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12月10日上午舉行的「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主題對談活動中,中外詩人就詩歌在築牢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暢所欲言。
美國詩人小易對中國的了解始於初中。當時她的媽媽生了一場病,是中醫讓媽媽恢復了健康。「媽媽病好以後,買了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書放在家裡,我最痴迷的是道教和功夫。」小易說。在南京大學學習的經歷讓他愛上了中文,並由此開始詩歌創作。「儘管我們普通人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它的眼光。新冠病毒固然可怕,但疫苗恰恰是從病毒那裡取得的,它自身就包含了毀滅自己的種子。我想,一個詩人要寫出他所看到的東西,這對於不同文化背景和國家的詩人來說,是一樣的。」
在哥倫比亞詩人李戈心中,漢語具有獨特的魅力,接觸中文後,他覺得漢語簡直就是詩歌。「不同的語言乍一看似乎使我們分裂,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們只是拓寬了我們的視野並使我們能夠理解宇宙中的共存。」
俄羅斯詩人伊琳娜·丘特諾娃19歲來到中國,已經在中國居住了27年。在中國待的時間越長,她愈發感受到中國的發展和變化在不斷激發她的創作靈感。「我的詩歌表達的是一個俄羅斯人在中國的感受,很多俄羅斯朋友也從我的詩歌裡了解到中國。」
疫情原因,很多國外的老朋友不能來到現場。雖然遺憾,但他們紛紛錄製了視頻,為成都國際詩歌周送上祝福。不僅如此,在「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式」上,還播放了來自加拿大、敘利亞、蘇格蘭、阿富汗等國詩人用自己母語朗誦的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作品《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不同的語言道出了詩人們共同的心聲。
讓城市充滿詩意
「成都萬事好」,杜甫在詩中這樣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也興奮地吟詠成都的美麗。張籍、柳永、蘇軾、範成大、陸遊都曾在這裡留下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抗戰期間,流寓四川的茅盾、葉聖陶、朱自清、老舍、張恨水、曹禺、吳祖光等,創作出現代文學史上眾多名篇佳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當代詩歌運動中,以成都和重慶兩地為中心的巴蜀詩人更為中國詩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今天,中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也有不少出自成都。可以說,詩歌是成都的一張名片。
梁平介紹說:「成都同時擁有《星星》和《草堂》兩份重要詩刊,這在中國詩壇也是獨一無二的。成都不僅有深厚的詩歌傳統,也有著詩歌創作肥沃的土壤。成都國際詩歌節與成都正在建設的世界文化名城氣象相匹配,越發成為成都的又一品牌文化活動。」
作為詩歌周的重要活動之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對談活動中,來自川渝地區的熊焱、李海洲、何房子、宋尾、華子等20餘位詩人還就如何通過有效的詩意表達,不斷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成渝雙城文化圈」建設和發展植入創造力,促進巴蜀文化融合互動進行了討論。
「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讓國內外詩人留下了200多首書寫成都的詩歌。從明年起,我們計劃將草堂詩歌獎納入活動,通過對現有資源整合,促進活動升級,讓成都國際詩歌周成為一場有中外詩人參與,有評獎頒獎的詩歌節日。」成都市作協主席、《草堂》雜誌執行主編熊焱介紹說。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