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央視8套正在播的《小娘惹》,小刀路過客廳時看了幾眼,越看越不對勁,感覺和印象中的有點不一樣,除了男主好多人都不認識,網上一查才知道這是新版,就男主沒換,其它演員全換了。
記得當年看舊版《小娘惹》的時候,小刀一直對「娘惹」這個詞很好奇,由於舊版是新加坡拍的,小刀一度以為「娘惹」是新加坡方言「姑娘」的意思,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看過這部劇的朋友應該記得,劇裡除了把女孩子叫做「娘惹」之外,還有「娘惹菜」這樣的說法,這就說明「娘惹」應該是一種特定稱呼,而不是簡單的新加坡版「姑娘」。
不過,雖然說「娘惹」不是「姑娘」的意思,但也有一定的關係。據說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留下一批船員駐守馬六甲海峽,後來這批船員和當地土著通婚繁衍的女性後代,就被稱為「娘惹」,注意了,只有女孩才能叫「娘惹」,男孩叫做「峇峇」(讀音「baba」,不知道誰發明的,真是會佔人便宜)
簡單的說,就是古代中國東南沿海的百姓移居馬來西亞一帶後,和當地土著通婚的後代,女的就成為「娘惹」,男的就是「峇峇」,有點類似我們今天把不同人種的後代稱為「混血兒」一樣。
劃重點:大家一定要看完,千萬不要看一半就急吼吼的跑出去看見個華人和馬來土著的女性後代就叫人「娘惹」。雖然東南亞有大量的華人,新加坡更是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但並不是所有的華人和馬來土著的女性後代都叫「娘惹」 。
只有在那個特定時期(十五世紀初),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特定的那一批人的後代(起碼在當地居住百年以上了),才被稱為「娘惹」。而後來過去的華人,後代依然還是華人。所以「娘惹」文化,也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共同的文化。
如果不了解這部劇的文化背景,只看劇照的話,很容易被那些帶有「不倫不類」的「奇裝異服」雷到,認為這是一部雷劇。
當年小刀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幸虧新加坡早年拍了大量武俠劇佔據了我的童年,讓我在聽到劇裡那帶著濃重新加坡特色的普通話時判斷出了這是一部新加坡劇,要不然就錯過好劇了。
舊版《小娘惹》是一部真真正正的「大女主」劇,國內這幾年總在說所謂的「大女主」劇,實際上都是披著「大女主」的皮,其核心依然是宅鬥爭寵,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相信大家心裡都有答案,豈有內宅爭寵的「大女主」?
而舊版《小娘惹》雖然也有家族爭鬥爭寵等劇情,但只是調味劑,核心講述的還是月娘母女兩代「娘惹」的奮鬥史,劇情百轉千回,人物形象鮮明,女主雖然善良,但不白蓮花,不聖母,結局雖然令人惋惜,但正是這樣的結局,才讓這部劇的高度更上了一層(不知道新版會改成什麼樣)。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們,我們下期會簡要的解讀舊版《小娘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