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她文化」盛行當下,好作品不該被性別定義

2020-10-23 新京報

今年暑期檔,一部起初不被看好的電競題材劇《穿越火線》殺出重圍,不僅在豆瓣獲得了8.1分的高分,也改變了觀眾心目中「流量明星沒有演技」的固有印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偏男性題材的劇集,背後的操盤手是一位由演員跨界而來的女製片人——張萌。此前,她作為演員同樣表現出色,讓觀眾記住了很多生動的角色,比如電視劇《安家》裡的張乘乘、《離婚律師》裡的焦豔豔等。

張萌

張萌日前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她之所以選擇做影視劇製片人,是因為天生喜歡挑戰、不怕麻煩,並為此準備了五年;她在製片人和演員兩種身份之間遊刃有餘,但堅持專注與純粹,不會同時做製片人也做演員;作為女製片人,她也不會因此給自己設限,認為好作品與性別無關,真實情感才能引發共鳴。

好的製片人

就是善於解決問題

「我是一個樂於接受挑戰也樂於解決問題的人,心態很好,不會因為出現問題就過於焦慮。」

《穿越火線》播出後,很多人驚訝於張萌才第二次做製片人就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但事實上,張萌正式擔任製片人(《白髮》2019)之前,已經默默為此準備了五年,而萌生做製片人的想法時間則更早。「我是屬於那種比較有能量的人,愛思考愛交朋友,也愛承擔責任,一直想去做更多可以發光發熱的事。演員的工作相對比較單一,相比之下做製片人對自己的整體要求更高,也更有挑戰。我喜歡挑戰。」

電視劇《白髮》劇照

五年的準備時間裡,張萌在不間斷拍戲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觀察劇組的運作、觀察每個工種的表現,不限於演員,也包括攝影師、燈光師甚至是一個場工。只要覺得他的工作做得很專業,就先記下來,等劇播出後再來做一個驗證。「如果結果也好,過程也讓自己覺得很棒,那這個人就是我未來合作的對象。」這五年裡,在完成演員工作的同時,她還給自己增加了額外的任務量,但她沒有感覺累,「做自己喜歡的事就還好」。片場觀察到的東西,張萌回家後會跟先生呂超探討,因為呂超本身就是業內資深的製片人。事實上,張萌第一次擔任製片人,呂超就給了她很多很好的建議。「他跟我說,如果想做《白髮》,首先得把李慧珠導演談下來。」

《白髮》導演李慧珠、製片人張萌、主演張雪迎在該劇開播發布會上。

張萌形容製片人就像劇組的大管家,要考慮很多方面,經常要做選擇和做平衡,不斷地解決問題。「我不怕有問題出現,碰到問題我就興奮。我覺得拍戲就是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太正常了!」有了製片人的經驗之後,張萌有時候會回過頭去反思自己的演員生涯:「如果我用製片人思維做演員的話早就紅了。業內很多成功的演員,並不是演完自己的戲就收工回家,他們情商很高,考慮的方面很多,對別人也更關心,做了大量背後的工作。」

因為演員出身

更能理解演員的心理

張萌深知作為一名演員,在不同的階段對劇、對角色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為項目找演員的時候,如果給到演員一個現階段他很想演的角色,就會事半功倍。

張萌做製片人的同時,也沒有停下演員的工作。在她看來,演員和製片人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工作。演員站在臺前,只需要對自己的角色負責、對自己的戲份負責;製片人需要全盤把控一個項目,從劇本到主創再到所有的角色,從拍攝到後期播出,每個環節都要負責。雖然在製片人和演員兩種身份之間遊刃有餘,但張萌堅持做事要純粹。「作為製片人的時候就專心做劇,做演員的時候就專心拍戲。我自己做製片人的劇,其實不太會擔任角色,更多的精力要處理劇組的各種事情。如果是很小的角色就幾場戲,不太佔用製片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會串一下,像《穿越火線》我就客串了白老師這個角色。」

《穿越火線》編劇王瀟涵、徐速,主演鹿晗、吳磊、代露娃,製片人張萌(左起)。

事實上,做演員的經驗對張萌製片人的工作幫助很大。她會更理解演員的心理和需求,在適合的時候能為演員考慮和爭取,也更能贏得演員的信任。「我不是那種看到一個演員一直演青春劇就會給他遞青春劇劇本的製片人。因為我也是演員,很懂他們的想法。演員也想突破自己,想演不同類型的劇和角色。」

劇集製作過程中,張萌同樣會站在演員的角度針對他們不同的特點提出一些建議,讓演員更能接受。《穿越火線》拍攝時,張萌覺得鹿晗和吳磊都有出色的地方,也都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她就讓吳磊去看回放,然後自己跟鹿晗講具體應該怎麼做。「演員有時表演專注於自己的部分,會有盲點。像小鹿(鹿晗),就適合與他直接溝通哪裡需要調整,而對吳磊來說,帶他直接看回放來發現問題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她文化】

  • 從不把作品按「性別」分類

今年隨著《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女性題材劇的熱播,以及30歲以上女藝人參加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走紅,「她文化」成了影視市場的熱點。張萌作為女性製片人有高分話題劇《穿越火線》面世,同時也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表現出色,被認為是影視行業獨立女性和「她文化」代表。但張萌告訴新京報記者,她不會因為性別給自己設限。

《穿越火線》劇照

《穿越火線》播出後,很多人好奇張萌作為女製片人為什麼會對男性向電子競技題材的項目感興趣。事實上,張萌只是把《穿越火線》視為一項挑戰,並沒有考慮題材是男性向還是女性向。「我從沒有把它當做一部男性向的劇。我覺得它其實展現的是年輕人的成長和時代的變遷,記錄了80後甚至90後生活的變化,只是用電競作為一個載體。」張萌說她不想重複自己,沒有做過的類型會讓她特別有鬥志。「《白髮》是大女主戲,《穿越火線》是電競題材,我馬上新開的一部戲又是另一個類型。」

  • 女性角色正在去「臉譜化」

從製片人的角度,張萌對影視市場有自己獨到的觀察。在她看來,女性題材不僅僅是指大女主或者女性群像劇,也包括所謂的大男主劇或者甜寵劇裡的女性角色。之前影視劇對女性角色的塑造普遍存在臉譜化的問題,20多歲的女性角色天天演「霸道總裁愛上我」。今年以來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現實題材女性劇開始真實描摹當代女性生活,關注她們的成長、友誼、家庭、育兒,接地氣不狗血,通過極致真實的情感引發共鳴。

張萌

張萌始終認為,好的影視作品不應該被性別定義,但一定是通過真實和真情打動觀眾。作為製片人,她也不想用性別給自己設限,希望嘗試不同的題材和類型。「我覺得只要我身體還好,就願意去突破自己。」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來源:新京報網

相關焦點

  • 「陰柔之風」盛行是喜是憂?社會需要啥樣性彆氣質
    張 濤攝(人民視覺)「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年輕男演員佔據螢屏,一些男性在服裝、髮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女性化」,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有人認為,社會中「陰柔之風」盛行令人擔憂;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時尚和進步,無需多慮。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擔任一檔時下流行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說,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 對當下社會「娘炮」之風盛行的冷思考
    「娘炮」之風盛行是一種畸形病態的審美觀。關於「娘炮」,概括網友們的描述就是「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搔首弄姿錐子臉,扭捏作態無病吟,肌膚雪嫩又光滑,大有人妖之氣場」。主要表現是過分裝扮,小氣做作,性別模糊,妝容精緻,長身玉立如弱柳扶風,說話娘娘腔,喜歡女性化的詞彙等。
  • 張萌:用製片人思維做演員我早紅了
    張萌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她之所以選擇做影視劇製片人,是因為天生喜歡挑戰、不怕麻煩,並為此準備了五年;她在製片人和演員兩種身份之間遊刃有餘,但堅持專注與純粹,不會同時做製片人也做演員;作為女製片人,她也不會因此給自己設限,認為好作品與性別無關,真實情感才能引發共鳴。
  • 「陰柔之風」盛行?少年,你的「陽剛之氣」還好嗎?
    我覺得男生也該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很多網友關於「陰柔之風」是否盛行及該風是喜是憂的爭論在北京市某建築企業工作的小劉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現象的確有盛行趨勢,這主要和當下很多男演員在影視劇中和公眾面前表現得過於「女性化」有關,「比如很多男演員愛美、愛打扮,說話嬌滴滴的,甚至有蘭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動作,引發很多男性特別是青少年模仿。」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一些娛樂節目、影視作品中確實存在著一股「陰柔之風」。
  • 文化戰爭新前沿:性別自我認同
    然而,新的身份問題出現了,而且人們對這一問題還沒有真正形成統一意見,但該情況將在2019年發生變化。這個問題就是「性別自我認同」:其定義是人類最準確的性別劃分並非依據其生理性別,而是他們自我感知的性別,可能是男、女或者男女之間。
  • 陶虹:「少女文化」盛行,是男性的不成熟和幼稚,不是什麼好事
    陶虹:「少女文化」盛行,是男性的不成熟和幼稚,不是什麼好事!陶虹曾經做過一次專訪,在專訪中陶虹坦言:其實成熟女演員,到了一定的年齡沒戲演的問題,一直都有。這不是簡答的影視圈女明星的一個困擾,這其實是整個民族和社會,對於某些事情忽略或者不夠尊重的一個行為!
  • 當沃卓斯基「兄弟」變成姐妹,是時候重新定義何謂「性別」了
    這還只是記錄在案的兇殺案,由於跨性別者並不都能被準確納入二元性別的謀殺案統計數據,實際的數字其實更大。雖然我們比起《沉默的羔羊》那時已經進步了許多,但跨性別者仍被媒體抹黑、詆毀,攻擊性宣傳裡我們被描繪成潛在兇手,導致我們甚至不能使用衛生間。全國突然盛行起來的「衛生間法案」沒有使孩子們更加安全,而是迫使跨性別者使用他們會被攻擊甚至是謀殺的衛生間。我們不是捕食者,我們是獵物。
  • 江疏影、張萌成都談「她文化」在內容產業中的新發展
    江疏影、張萌成都談「她文化」在內容產業中的新發展 2020-10-14 17:53:19 嶽依桐 攝   中新網成都10月14日電 (嶽依桐)「近年來,影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大女主逐漸轉變為更真實的平凡人。」14日,演員、製片人——「乘風破浪的姐姐」張萌在四川成都表示,能真實呈現、反映普通女性成長、育兒、家庭、友誼等生活面貌的女性角色,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 陶虹:年齡不該成為女性的標籤,性別平等我們真的沒有做到
    陶虹曾如此評價過「少女文化」,她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故事裡,除了《紅樓夢》以外,大部分其實是不講女性的,因為女性的故事對於大家來講,就是婆婆媽媽那一套啊什麼什麼的。當然如果少女文化盛行,其實不是什麼好事,只能說明男性的不成熟和幼稚,沒有攻擊別人的意思,但是其實就是會帶出這樣的問題來。娛樂圈很多例子都是如此,譬如前文提及的陳喬恩,楊蓉等,她們大體的年齡都是30-40。而現今接的劇本,也都是帶有偶像劇式的言情劇本。
  • 到處推銷自己是「製片人」的張萌,她的上進和狼性不該被質疑
    張萌似乎成為了熱搜的常客,臨近一次的熱搜是她以COSMO紅毯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了網友面前。在紅毯上,張萌的主持風格算是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可。面對帥氣的蔡徐坤,她會像小女生一樣尖叫跳躍。面對瘦瘦的宋妍霏,她會調侃小姑娘「多請你吃點好吃的」。碰到魏大勳會開玩笑地問「連個招呼都不打的嗎?」
  • 被劇中人設定義的「壞姐姐」們——藍盈盈 張萌
    不為別的美女,只為看看壞女人專業戶藍盈盈和張萌。畢竟劇裡她們太壞了,所以很想了解一下她們生活中的樣子。先來看看「壞姐姐」定義史!張萌篇第一次看張萌的劇是她跟霍建華一起出演的《唐琅探案》。當時她作為女主很有特點!不過這種劇沒有大火,過不了多久就忘記了。
  • 《定義》定義之我的定義
    別隨便就定義易立競老師!萬茜讓我很驚訝,以前不太了解的一個演員,但這次看完覺得眼前一亮。是有文化內涵的一個演員,但有點低估的易立競老師的功力。王麗坤太過于謹小慎微了,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與看法,所以看上去很拘謹。張含韻給人的感覺經歷了許多,被歲月打磨過了,她的面容與內心世界應該有很大反差,但被拘禁了。寧靜實在是讓人驚豔。不做作,給人們看人們想看見的真實。
  • 「性別標籤」是最不該施予的桎梏,會毀了你的孩子!
    接下來,媽媽在天台下面問:「假如你老公也不會做家務,你該怎麼辦?」女孩說:「那我就生個女兒,讓我女兒幫我做。」原以為女孩是解放了思想,沒想到還是延續了古老的觀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習慣用性別標籤去定義孩子的養育方式,但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埋下了太多隱患。
  •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隱形王者—張萌
    第一期她主動上去打招呼,遊刃有餘地跟其他的姐姐們親切寒暄。一番話說完感覺寧靜有點茫然,完全不知道她是誰。她特別大方的來了句:我張萌。代入自己想了一下,張萌真的respect!,倒不如說是她一直以來的社交能力才讓她成為好的製片人。
  •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隱形王者—張萌
    老闆娘就是老闆娘,《定義》裡易老師難得一見的欣賞和柔和目光,給了對面能說會道卻真誠的老闆娘。從節目裡也能看出來失敗對張萌來說完全不是負擔,那次整個沒人選張萌每次都站起來,每次都被剩下還樂呵呵的,而且能看出來不是強顏歡笑。
  • 《浪姐》張萌再度撞臉女團成員,為什麼她的臉辨識度越來越低
    老實講,這個造型下的張萌和徐藝洋,確實有點容易分不清楚~~~後續張萌的作品就比較少了,這兩年搖身一變,變身製作人,陸陸續續投資了幾步熱播劇目,她的人氣和名字又被大家記了起來,已經是錐子臉盛行的年代,不少原生硬朗的大氣臉也隨著大流,削掉了自己的大臉盤子。
  • 柳甄:AI時代,定義社會角色的不再是性別
    柳甄認為,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工智慧、數據、信息越來越開放,人們獲得信息平等的機會和能力越來越多,這種「多」無形中縮小了人與人之間身體上的差別、性別上的差別、年齡上的差距。女性也在這個時代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她說:「定義社會角色的不再是性別,而是這個人的聰明程度、知識結構,能力、潛力、耐力。」從矽谷的律所,到Uber中國,再到如今的今日頭條,柳甄的每一次轉身都引人注目。
  • 張萌你就是錯了!在線「人身攻擊」林有有扮演者,不該道歉嗎?
    張萌發文吐槽《三十而已》林有有,她表示自己作為演員沒什麼不敢演的,「但是林有有這樣的角色我是絕對不會演的,真的太cheap!這條微博張萌編輯了好幾次,求生欲也是很強了,生怕被大家誤解吧,不然又該道歉了!
  • 批評當下盛行的「抵制文化」 阿特金森欲結束扮演「憨豆先生」......
    今日內容提要:1 批評當下盛行的「抵制文化」 阿特金森欲結束扮演「憨豆先生」2 紀錄片《查理·卓別林,自由的天才》即將上映 講述流浪漢夏洛特的誕生過程3 「股神」巴菲特的9本藏書 幫你2021年投資更成功4 VOX新聞推薦最適合讀的書籍 幫你找到生活的樂趣5 新年反思與希望共存  6本簡裝書迎接新未來
  • 打敗女人的,從來不是業務能力,而是天生就被定義死的性別歧視
    、嘴很甜但卻討好不了上司的富二代郝帥等等,在這一些人中,最讓我心疼且最憤怒的還是在職場遭受性別歧視和不公的蘭芊翊。女性小時候因重男輕女的觀念被定義為「不被期待的孩子」;長大一點後又有來自各方body shame(外貌羞辱);然於女性而言,真正的夢魘,則是步入職場後,職場中那如影隨形的性別歧視所帶來的不公,它能生生把業務能力過硬的女戰士,逼得連連倒退、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