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播放的《清平樂》劇集中,出現了一個稱之為公主初戀的角色——曹評。從小說《孤城閉》到電視劇《清平樂》,主角從徽柔公主變為宋仁宗,劇情與人設的改動自然是免不了。且不論《清平樂》中如何,原書中的曹評真擔得起神仙人物的稱謂。
曹評是曹佾的兒子,亦是曹皇后的侄兒,從身份背景來看,即可稱其出自高門世家,又可嘆其外戚的身份。良好的出身讓曹評不僅精於騎射,而且通於文史,用今人的話說,大概屬於文武雙全、氣質卓然的傑出少年,更遑論其容顏俊俏無匹。
曹評與公主的相遇是美好的,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不存在誰多誰少,青梅翠綠的時節,一切皆微酸又清甜。
契丹使者來朝大宋,言語挑釁且行止放誕,曹少年英雄,與其比射箭,既維護了宋朝上下的尊嚴,向異族展現了實力,又給其留了一定的面子,將一棘手的外交事件處理得十分妥帖,其能力可見一斑。
同樣是這樣光芒四射的曹評,外交事件處理得老成持重,從公主旁走過時卻突然顯露了少年心性,衝其辦了個鬼臉逗她開心。
再怎麼成熟穩重的男子,在他愛的人面前,他永遠是個孩子。
這份不一般的對待,哪一個懵懂的少女不會為之心動呢?公主心動了,同樣快活地回了他一個鬼臉。
在別人面前,他們一個是出類拔萃的優質翩翩少年,一個是至高無上的尊貴長公主,但在彼此面前,他們只是一對開心調皮的少年少女。
活潑少年心性,穩重處事作風,傑出騎射技能,都不能概括完全曹評的好處。除了精通文史,他還是一個精通樂理的優秀演奏者,吹笛可以達到向皇帝群臣獻技的地步,但這一吹笛事件也造就了他同徽柔的幾年誤會。
當時需要演奏一曲《清平樂》,曹評吹笛,一位教坊的美人彈箜篌配合。演奏場上男俊女美,兩者還頻頻相互目視,仿佛都對對方有意一般。這一幕刺傷了公主的心,也因此幾年不再聯繫曹評。
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場誤會。等公主長到了十八歲,才從當年那個美人口中得知,兩人的眼神交流,不過是因為箜篌彈奏中出了差錯,曹評需要更好的配合和鼓勵她罷了。
無端蹉跎了這麼長的一段青春歲月,簡直令人稱恨!但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缺失,更能檢驗出曹評真金美玉一般的人品。其一,他不是一個見色起意的風流蕩子,其二,他是一個痴情專一的人。
第二點尤為令我感動。少年人心性最是沒有定性,今日喜歡你,明日便可喜歡她人,更何況公主突然就斷了聯繫、冷漠相待,以曹評的立場,他覺得莫名其妙最正常不過。
更何況隨著年歲漸長,他不會不明白尚公主背後便意味著犧牲一切前程。想來他才華橫溢,善樂理通騎射懂外交之道,並非草莽,自是可以大展宏圖。
更何況,先對這段感情畫中止符的是公主,他有足夠的立場移情別戀。
但是他居然沒有。他等到了公主十八歲這年,等到了公主自己弄明白真相的這一天,他依然喜歡她,他一直在等著她。我們都知道,這份喜歡背後,有他犧牲了很多很多東西的決心。
當他將那把充滿心思與巧逸的傘託自家妹妹送給公主時,細碎的陽光下,是美好到夢幻的深情。
若是他們能在一起,必是琴瑟和鳴,相愛一生罷。
世事總與願違。
兩人的曖昧暴露在宋仁宗的眼皮底下,無疑是毀滅這段感情的漫天大火。
宋仁宗究竟愛不愛曹皇后,若是愛,這份感情又價值幾何?哪怕在書中,我們也不能找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但是很顯然,曹家外戚,刺痛了仁宗的疑心病。他大呼曹皇后要謀反,不理會曹評之父誠惶誠恐的解除官職之要求,卻讓皇城司的人監視住整個曹家,出入的每一個人都要受到盤查,曹家的百年尊榮可能因此毀滅,甚至上上下下數百條人命都不一定能保全。
這一切,皆是因為曹評愛慕了公主,而宋仁宗認為曹皇后和曹家有著不臣之心,才讓曹評作出這樣的行為。
因為這段情被宋仁宗不認可,曹家長輩焦慮憤怒哭泣愁眉不展,曹家兄弟被禁足影響仕途,就連妹妹也被倉促許配給了她不喜歡的人,只是為了保全她的性命。
這一段情的出現,碾壓了曹家多少人的幸福。
這種時刻,曹評能自私自利只顧自己和公主在一起嗎?就憑他的人格風度修養,他都做不出來這樣的事情。為自己的私情棄親人於不顧,棄百人性命於不顧,這不是深情,這是涼薄至極。況且,皇帝不同意,他們怎麼能在一起呢?
曹評只得放棄了。這樣的放手,並不是他不夠愛,不夠情深,終歸是,命運捉弄。
最後的最後,他也沒有怨恨過公主,他留下的是祝福:臣祝公主平安喜樂,壽考綿鴻,永享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