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清揚》這首歌詞寫得極好,仿佛就是為馬雲量身打造:
滄海一聲笑 萬籟俱寂
風蕭蕭日落潮退去
天地生太極
這首歌由馬雲和王菲合唱,發布這首歌的一年多後,
馬雲於2019年9月10日正式退休,似乎真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決定重新回歸最看重的身份——老師。
到現在為止一年多了,淡出人們視野之外的馬雲仍活躍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唱歌、畫畫、海釣......退休生活豐富多彩,商業江湖上也時不時傳來他的消息:
馬雲今天吃火鍋了!
馬雲說了:「如果再創業,我一定不選網際網路!」
馬雲又在鼓勵年輕人創業了!
馬雲19年前埋下的秘密公開了!
......
就像武俠小說裡那樣:
商界江湖總有這樣一類人:儘管此人已不在江湖,但他的故事依舊在江湖上流傳。
糾結的偶像與灑脫的粉絲
比馬老師先到的幾乎都是他的「粉絲」,拍照的、合影的、表白的,比比皆是。
被保安護著攔著之後,清出一條尚能通行的道兒,馬雲才會慢悠悠地走出來,他身材矮小,長相奇特,穿什麼衣服並不固定。有的時候「仙風道骨」,腳上蹬著一雙黑色布鞋,穿著白色綢服;有時候會穿淺白色的休閒褲,搭配同色系的毛衣。
總之在一圈西裝革履的人之中,就是顯得「格格不入」。
馬雲有他自己的一套對時尚的理解,就像他擅於察言觀色,嘴上從不認輸。有一回王健林在頒獎典禮上碰見馬雲,稱讚馬雲「這身搭配太時尚了。」馬雲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機智地回應道「你覺得我穿的不對嗎?其實我們努力的一切目的就是可以做自己,我覺得我穿西裝不像我自己,穿這個才像自己,所以我就穿成這樣了。」王健林知道自己沒能說過馬老師,笑一笑也就罷了。
「做自己」——讓馬雲確實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很多年輕人將馬雲奉為創業教父。這個男人仿佛有著一種神奇的魅力,不論是對經濟態勢的把控,還是對人待物。還在杭州教書的時候,他就「做自己」,在課堂上,馬老師語法知識講得不多,段子倒是一撈一大把。創業的時候,他也是不走尋常路,從「中國黃頁」的誕生到湖畔花園上阿里巴巴「十八羅漢」的創業,馬雲的創業故事打破了中國商業人物所遵循的常規邏輯,一定程度上來說,他算是一個「異類」。
為什麼這麼說?
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中國企業界有兩個時間點特別重要,如果說1984年是由聯想、海爾等製造業締造的中國企業元年,那麼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而言,1998—1999年這段時期可謂星光璀璨。門戶時代的「老三王」以及如今的BAT均誕生於這個偉大的時刻,但馬老師是個「異類」。一方面,他的年紀最大,是個60後;另一方面,他的學歷最低。相較於李彥宏、丁磊等人,馬老師身上並沒有名校與精英的光環,就連考大學也是足足考了三次才成功,用吳曉波的話來說:
這就是一個「屌絲」創業的故事。
屌絲與否並不重要,但這種「異類」感讓馬老師身上多了一份區別於象牙塔之外的江湖氣,因此顯得尤為親切。戲外之人往往冷眼看待精英成名的故事,更青睞小人物成為大英雄的傳奇。馬老師就是這樣,加之自身性格的戲劇性色彩,極擅長自我營銷,創業伊始一開口便震懾四方,彼時的初創企業還在擔心「明天就會死」,馬雲卻直接高喊:「我們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業。」這種豪氣更是讓無數年輕創業者甘願拜倒在馬老師的門下,成為其忠誠的信徒。
但馬老師也有偶像,他的偶像就是金庸,在金庸面前,馬老師就是個「鐵桿粉絲」。在馬雲的辦公室內,掛著不少的刀劍,有時他會把這些刀劍隨身攜帶,甚至拿著這些明晃晃的刀劍在辦公室裡不停地晃蕩。他曾有著許多不著調的夢想,其中一條便是成為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為此,他曾兩度嚮導演張紀中發出邀約,一次希望出演《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另外一次希望能夠出演《碧血劍》中的穆人清。可是,這兩個角色最後都被同一個人拿下來,馬云為此苦惱不已。
商人就是商人,文人就是文人,但有一天,當兩條交錯的河流終於相遇,讓阿里的網際網路基因再次烙印上江湖俠氣。第一次與金庸見面時,馬雲笑得像一個孩子,他歪著身子緊盯著金庸一筆一畫為自己題字,金庸用鋼筆寫下:多年神交,一見如故。
馬雲總是能在武俠世界裡與另一個自己相遇,作為粉絲,金庸的武俠文化成為了殘酷商業社會中未盡的溫情。在不斷的自我代入之中,馬雲將俠氣融入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之中,由表及裡。不論是阿里員工的花名,還是阿里巴巴的辦公室(就連廁所也被改成「聽雨軒」和「望瀑亭」),金庸幾乎無處不在。直到有一天,金庸離開了,馬雲匆匆趕來送別,第二天金庸出殯時,他送上了「一人江湖,江湖一人」的對子,他在微博裡這樣寫道:
「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
儘管,在金庸生前好友香港專欄作家陶傑眼中,金庸的這一輩子並不是那麼開心,他一生都在質疑與糾結之中度過,或者說為尋求某種意義上「正名」而奔波。作為金庸,他成就了許多人的武俠夢;但作為查良鏞,他想成為一個專業的歷史學者。
但粉絲馬雲卻很灑脫。他擺脫了以往商人的固有形象,儼然是網際網路的代名詞,甚至成為一個頗有俠氣的文化符號,他混跡於電影、教育等各個領域,這份自由,在中國商界,至今唯有馬雲一人。
於是,偶像金庸的糾結與粉絲馬雲的灑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金庸想成為別人眼中的「文人」,但馬雲卻不想成為世俗眼光中的「商人」。
馬雲的「柔」
高曉松給馬雲錄歌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雖然馬老師大抵也算是個外圍滾圈明星,甚至汪峰也曾給他的翻唱親自下場點過贊,但馬老師畢竟還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歌手。
跟他搭檔的是華語樂壇的「白月光」王菲,馬老師要和她合唱一首連王菲都沒有嘗試過的曲風——《風清揚》
為了讓「新人」放鬆,高曉松建議馬雲先喝二兩酒,鬆弛就是最好的狀態。於是馬老師真的喝了二兩酒,變得「柔」起來。
唱到「揚帆與歲月放歌」一句的時候,馬雲劈了嗓子,正好伴著王菲的和聲,愣是把高曉松這個中年人給唱感動了。
這本是一首雄壯的歌,卻被馬雲唱出了「深藏身與名」的淡然與深遠。唱完這首歌的一年後,馬雲迎來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走向阿里的幕後,卻有了更多的新角色。
最近的一次馬老師登上熱搜是因為阿里動物園「犀牛智造」的亮相,這被馬雲雪藏了三年的項目是阿里「五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製造。但對於馬雲來說,這次的新創業故事沒有發生在網際網路上,而是發生在「隱秘的工廠角落」裡。
2017年9月,阿里新製造的負責人伍學剛給張勇發了一封郵件,他決心負責阿里「新製造」項目,這源於他對阿里價值觀的認同:
為社會創造價值,解決問題。
另一位加入者高翔也來了,當他邁入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的一個普通項目室時,沒有想到的自己將會在「黑燈」下工作三年之久。
這是一群由網際網路直男構成的團隊,他們的思維簡單直接,但卻賦予這個項目以溫情,他們為這個項目取了個名字,叫「犀牛智造」,寓意為「如犀牛般體型巨大,卻可以快速奔跑、靈活轉身」,這是數字時代下對製造業轉型最好的註解。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下,從外銷到內銷的轉變,製造業的升級轉型成為必須要啃的一塊「硬骨頭」,這既是一場技術的升級之戰,同樣也是製造業的一次尊嚴之戰。
毫無疑問,技術將提升工廠端到端的效率,在C2M模式的連結下,將會全面打通消費者與工廠間的距離,讓馬雲口中所說的「人、貨、場」實現真正的協同共舞。換言之,未來的製造業工廠不再是「人找貨」,而將是「貨找人」。
犀牛很「剛」,但馬雲和他的阿里卻很「柔」。當數位化浪潮襲來,傳統製造業在轉型的路口,往往茫然四顧。由於雙方底層邏輯的相斥,存在天生的距離,一些製造業在生存壓力下,為了技術而技術,為了轉型而轉型,最終在巨大的資金投入下仍然走向了滅亡。
馬雲嘗試尋找二者的共同點,他的新製造在於提升製造業的尊嚴,轉變製造業的思維,讓生產變得更聰明。他知道,數位化對製造業而言,不僅僅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思想的升維。於是,退休之後的馬老師沒有閒著,他再次加緊了自己的步伐,以阿里的技術為製造業提供新的想像。
未來的製造業究竟是怎麼樣的?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但總需要有人嘗試與試錯。退休後的馬雲和他的阿里成為了這個新的嘗試者與試錯者。近幾個月來,他演講不斷,脫不了的話題就是製造業與數位化。
「未來真正的機會,是那些用技術,用網際網路,去改變自己的傳統行業,而不是網際網路本身,技術本身。」
馬雲的功守道
馬雲在杭州教書的時候,就極其喜歡太極,以前他跟著公園的老太太練,後來拜了許多師傅,還拍了一部著名的武俠電影:《功守道》。電影中,甄子丹、吳京、鄒市明這些「高手」都紛紛敗於馬雲。
太極之中蘊含著馬雲獨特的「功守道」哲學,陰陽之間,相生相剋。競合之中,馬雲認為唯有向內求,用功夫守住共有的價值體系,對企業家而言,企業家精神就是「共有價值」的體現。
2020年5月,在姍姍來遲的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馬雲露出了驕傲的神色,他再次強調了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所有人都沒有希望和信心的時候,企業家要比誰都相信未來。今天,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企業家精神。」
短短十幾年間,網際網路生態正在產生驟變。BAT格局的鬆動,以字節跳動、拼多多、京東、蘇寧為代表的新玩家的入場,網際網路由工具轉向平臺,人們從連接邁入反連接,思考著技術紅利帶來的弊病。
創業者更容易生,也更容易死。共享單車的一地雞毛標誌著這場戰鬥不過是巨頭之間的博弈,於是網際網路浪潮之上,被巨頭圍困在中間的創業者們需要重新塑造新的價值體系。
於是,馬雲再次出現,從布道者到創業者再到布道者,他走過了一個新的輪迴。
只不過,前三十五年,他布道的是英文,後面的餘生,也許都要留給他所傳遞的新商業文明。
盛名之下,技術的點滴星光照耀著的,都是不分晝夜行走的人,文明的形態本身就千變萬化,士農工商,商在末尾,仿若商人重利輕義已成為更古不變的常識,馬雲想要打破這種常識。
毫無疑問,技術確實讓馬雲這一代伴著網際網路而生的「原住民」嘗遍紅利,但他在享受紅利的同時,所傳遞的新商業文明卻正在反哺整個社會。
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時代確實放大了許多,比如焦慮,比如效率,比如競爭,細碎與緩慢逐步落後,成為落後時代的註解。但網際網路所擁有的開放、透明與互動這些正向的精神仍未有改變,而馬雲希望這種精神能與企業家之中的人性相融合,進而糅合成為互相扶持的時代精神,並最終成為被所有人推崇的文明符號。
這是馬雲的願景,一以貫之,從未改變。雖然實現這個願望仍與實現他的武俠夢一樣任重道遠。所以他退休之後,仍然沒有停下腳步,仍堅守著他的價值觀,仍然堅信著他的價值觀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
吳曉波:《這些年,馬雲犯過的錯誤》
陳偉:《這就是馬雲》
高曉松:《我對馬雲說你別多想,王菲是老天爺賞飯吃》
荊欣雨:《查良鏞的遺憾》
洪鵠:《湖畔大學:中國企業家格局是如何被阿里撐大的》
深網:《藝術家」馬雲退休後的幸福生活》
人物:《馬雲: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商人》
錢江晚報:《湖畔大學今天開學,現場一幕讓人紅了眼眶!馬雲這樣說......》
其餘參考資料來自馬雲公開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