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生於美國辛辛那提市,猶太人,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電影製作人、慈善家。
把他稱為電影織夢者毫不過譽,因為他曾經創辦了夢工廠(DreamWorks Studios,全稱:夢工廠工作室)。但是他更加引人著名是曾有三部電影打破票房紀錄,分別是《大白鯊》 (1975) 、《ET外星人》 (1982)與《侏羅紀公園》 (1993),都是當年最賣座的電影。至今,由他執導的電影收入在全球粗估逾100億美元。人稱「百億導演」。
和很多人一樣,興趣是由小時候就培養的,少時的他已對電影產生興趣。中學畢業以後,他就進入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修讀電影製作藝術學士。在大學期間,史匹柏就去做兼職,由剪接做起一路轉為正式導演,然後和很多美國名人一樣,讀著讀著就輟學。直到成名多年後,於2002年才完成學位。有趣的是,在1994年,他曾獲得了南加大的榮譽學位。
大白鯊 (Jaws)
《大白鯊》,票房4億7千萬美元,1975年上映的美國驚悚電影,根據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說改編。本片是暑期大片的開山之作,其發行被視為電影史上的分水嶺。影片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艾米蒂島的暑期度假小鎮近海出現一頭巨大的食人大白鯊,多名遊客命喪其口,當地警長在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和一位職業鯊魚捕手的幫助下決心獵殺這條鯊魚。小說原著作者本奇利撰寫了劇本的初稿,之後演員兼編劇卡爾·哥特列布在電影進行主體拍攝期間對其進行了改編。影片主要是在麻薩諸塞州的馬薩葡萄園島取景,拍攝過程困難重重,預算超支、日程延誤。
由於藝術製作部門製作的機械鯊魚出現了許多故障,史匹柏決定充分利用作曲家約翰·威廉斯創作的簡約、不祥的音樂主題來表明鯊魚即將出場,用音樂來表現這條可怕動物的存在。約翰·威廉士譜寫了本片的配樂並因此贏得了一座奧斯卡金像獎,並在之後美國影藝協會評選的史上最優秀電影配樂中排名第6。史匹柏之後表示,《大白鯊》的成功,威廉士的音樂有一半功勞,威廉士也稱,這是自己事業上的一次飛躍。他之前還曾為導演的長片電影處女作《橫衝直撞大逃亡》譜曲。記住這個人,因為之後史匹柏導演的幾乎所有電影都是由他作曲。
上映後,《大白鯊》首周獲得了700萬美元的進帳,僅用兩個星期就收回了製作成本。上映78天後就打破了《教父》創下的北美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也超過該片在拷貝出租上收穫的8600萬美元,成為歷史上首部單拷貝出租收入就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影片於1975年12月開始向海外市場發行,在國際市場也獲得了類似美國國內的成功,打破了新加坡、紐西蘭、日本、西班牙和墨西哥]的票房紀錄。到1977年時,《大白鯊》已經創下了全球電影票房達4億美元的新紀錄,其中國際市場收入為1.93億美元[81],超越了《教父》之前保持的1.45億美元紀錄。《大白鯊》已經衍生了三部續集,但都遠不及原作成功。三部電影在美國的票房收入總和也只勉強達到第一部的一半[164]。1975年10月,史蒂文·史匹柏在出席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時表示:「為任何電影拍攝續集都只是個廉價把戲「。
《大白鯊》的世界電影歷史票房冠軍位置也沒有保持太久,兩年後被《星球大戰》超越了。小馬哥說過:失去的東西一定要親手拿回來,所以不久之後,《星球大戰》的票房紀錄又被斯導的另一部電影打破了。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本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源於史匹柏在父母於1960年離婚後想像出來的朋友。該片講述了名叫埃利奧特的內向男孩與被困在地球的善良外星人成為朋友的故事。埃利奧特給外星人起名叫「E.T.」(英文「extraterrestrial」的簡稱,意為外星人),他與自己的哥哥和妹妹聯合起來幫助外星人找到回家的路,並且還要避免被母親及政府發現。評論家稱讚這是一個永恆的友情故事。
E.T.的配音是由一個叫帕特·威爾士年長女性完成的。為了達到需要的效果,她每天需要吸兩包香菸,所以沒有什麼工作是簡單的。威爾斯一共花了九個半小時來進行錄製,然後音效師貝爾特給了她380美元的報酬。貝爾特還錄製了其他16種聲音來製作E.T.的「嗓音」,這其中有人類,有動物。包括史匹柏、德博拉·溫格,還有貝爾特的妻子感冒後睡覺時所發出的聲音,以及他南加州大學電影教授發出的打嗝聲,動物方面則包括浣熊,海獺,和馬。這外星人也是厲害了,能發出這麼多種聲音。
在拍攝搶救E.T.的那場戲裡,劇組請來南加州大學醫療中心的醫生,片中政府特工佔領埃利奧特的家後試圖對E.T.進行搶救的醫生就是由請來的醫生扮演的。因為史匹柏覺得讓演員來說出那些醫療術語很容易有損,所以作出了這樣的安排。
樹大招風,有報導稱本片抄襲了1967年的劇本《異形》(The Alien),該劇本由印度籍孟加拉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創作。雷伊聲稱,如果沒有他創作的《異形》劇本,《E.T.外星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史匹柏否認抄襲,表示當雷伊的劇本在好萊塢流通時自己還在念高中。《明星周末雜誌》(Star Weekend Magazine)駁斥了史匹柏的說法,指出他1965年時就已高中畢業,1969年時已經開始在好萊塢從事導演工作,誰叫斯導輟學那麼早。另外除《E.T.外星人》以外,還有人認為史匹柏之前的作品《第三類接觸》也是受到《異形》的啟發。
該片於1982年發行,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大片,票房收入超越《星球大戰》,成為當時的歷史電影票房總冠軍。而這個紀錄接下來保持了十年之久才於1993年由史匹柏導演的另一部電影《侏羅紀公園》打破。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是世上公認的經典電影之一。尤其是技術方面的成就:是第一部廣為使用電腦繪圖來製作動物的電影,並成為電影特效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第一部使用dts音效系統的電影。另外,電影加強恐龍在流行文化中的影響,讓公眾對恐龍的興趣大大提升,同時關於史前恐龍的新理論也更快速的向世人傳遞(例如恐龍與鳥類之間具有演化的關係)。以前也有恐龍電影,而和先前的其它電影相比,《侏羅紀公園》對恐龍的描寫更具寫實性,這是因為有古生物學家指導此片的拍攝。國內的導演可以參考一下,特別是古裝戲的導演。
《侏羅紀公園》獲得市場上的極大成功,在1993年北美首周票房為4702萬美金 , 成為當時首周票房歷史新高。全球票房高達九億美金,並成為當時的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至1997年才被《鐵達尼號》(Titanic)取代。
由於該片實在是太成功了,所以成功得發展成系列電影。1997年《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2001年《侏羅紀公園3》、2015年《侏羅紀世界》和2018年《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目前則仍然保持著全球電影票房第17位(不計通貨膨脹影響)以及北美電影票房第18位(不計通貨膨脹影響)的紀錄,同時也是史匹柏的執導生涯之中票房最高者。
得獎方面:此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三座獎項:分別是「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混音」。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電影講述了一個奧斯卡·辛德勒的德國商人拯救猶太人的故事。這些被救的猶太人大都是波蘭在二戰時期的逃難者。在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時期,辛德勒將他們召集到他的工廠裡面幹活,以此幫他們避難。片中由連姆·尼森飾演辛德勒。
該片由來:猶太人波德克·費佛伯格將傳播救命恩人的故事視為他一生的使命。在1963年時曾嘗試與米高梅合作拍攝一部傳記電影來紀念奧斯卡·辛德勒,但最終未能如願。到了1982年,託馬斯·肯尼利在和費佛伯格見面後出版了《辛德勒的方舟》。美國音樂公司(MCA)總裁Sid Sheinberg給史蒂芬·史匹柏寄去了一份《紐約時報》上對於這部小說的評價。史匹柏看了之後對辛德勒的事跡感到震驚,還開玩笑地問這是不是真事。史匹柏「被辛德勒矛盾的本性深深吸引,……這是一個關於納粹人拯救猶太人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這樣一個人突然之間就願意花光所有積蓄來救這些人的命呢?」史匹柏的極大興趣,引起環球影業的主義,他們願意花錢買下該小說的版權。1983年,史匹柏與費佛伯格見面。費佛伯格問史匹柏:「求求你了,你什麼時候才能開拍啊?」史匹柏回答道:「還要等十年。」果然是10年後才拍成。
為什麼會拖了十年這麼久呢?因為史匹柏自己並不是很確定,自己是否已經成熟到足夠拍一部猶太人大屠殺的電影。拍攝計劃一直徘徊於「他那羞愧的良心」。史匹柏曾想讓給羅曼·波蘭斯基(波蘭斯基的母親在奧斯維辛慘遭殺害,他自己也曾經在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生活過。但波蘭斯基最終還是在2002年導演了一部屬於他自己的猶太人大屠殺電影——《鋼琴家》)、薛尼·波勒、馬丁·斯科塞斯。然後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
最終史匹柏在聽說波士尼亞種族大屠殺,以及了解到一些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論調後,決定拍攝該片。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新納粹主義出現了。史匹柏開始擔心人們過於容易接受偏執的意見,就像是還停留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樣。Sid Sheinberg為這部電影開了綠燈,但提出了一個條件:史匹柏要先拍《侏羅紀公園》(差點沒有侏羅紀看了)。史匹柏後來說:「他知道我拍了《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就不會想拍《侏羅紀公園》了」。
配樂方面,為該片配樂的還是作曲家約翰·威廉士。在一開始,他被該片所震驚,並認為配樂非常有難度。然後他對史匹柏說:「你得去找個比我更好的來給這電影配樂。」史匹柏回答:「我知道,但他們都死啦!」。最終,威廉士因本片配樂第五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該片大部分採用黑白拍攝,但片中出現了一段極其罕見的彩色片段——一名女童身上有鮮豔的紅色衣服。這個顏色第二次出現在後面運屍車中這個女童的屍體上。史匹柏本人對此的解釋是,他只是按照小說裡面的內容拍電影,他本人的理解如下:當時,美國、俄羅斯、英國都清楚發生了大屠殺,但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反應。我們(美國)也沒有派出軍隊來阻止人們被迫朝向死亡前進,一場不可阻擋的朝向死亡的前進。這些紅色的血跡好比人們心中的雷達上最亮的點,這是如此顯而易見,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想想辦法。這就是我為甚麼我要把紅色帶進電影。
該片除了票房豐收之外,共獲七個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配樂獎。
拯救大兵瑞恩
電影改編自二戰真實故事,主角真正本名為美軍第101空降師501團H連士兵弗裡茨·尼藍(Fritz Niland),在美軍攻下卡倫坦數日後,弗裡茨得到消息得知他在第82空降師的哥哥鮑勃在D日中陣亡,同時他在第4步兵師的另一位哥哥也在D日中陣亡於猶他灘頭,不久後法蘭西斯神父也來陣地中告知他的大哥(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在D日的同一周中於中緬印邊界被擊落,同一天中尼藍夫人同時接到三封兒子陣亡的電報,佛利茲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兒子,陸軍於是下令將他優先送回國。而最後證實弗裡茨·尼藍的大哥並未陣亡,只是成為日軍的俘虜,最後被英軍所救。
電影劇情方面描述了諾曼第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於海外各戰區陸續陣亡,其母親將在一天內接到三個兒子的死訊。而隸屬101空降師二等兵的小兒子詹姆斯·法蘭西斯·瑞恩則在參與諾曼地的空降行動後下落不明,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在法國前線作戰的美國陸軍遊騎兵組織一支8人小隊深入敵後,只為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票房方面,電影全球總票房高達4.818億美元次於《世界末日》位居1998年全球電影票房第二。獲獎方面,該片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5項大獎。在獲獎名單揭曉前,《拯救大兵瑞恩》被普遍公認最有希望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最終敗給了《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林肯(Lincoln)
全片以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領導美國北方贏得南北戰爭為背景,敘述林肯遇刺身亡前最後四個月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在南北戰爭中堅持廢除奴隸制度所付出的心血轉折。飾演林肯的丹尼爾戴路易斯也因其精湛演出獲得極大好評,並榮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帝,堪稱演技之神。影評界的評論是「丹尼爾·戴-路易斯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能夠由內而外、將表演融匯貫通至呼吸談吐之間的演員。此時我甚至覺得用『偉大』這類字眼都不及闡述對他的敬仰之情」。
全球總票房收益約2億5千7百萬美元。
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
電影設定2045年,大部分的人們為了逃避現實世界的混亂而投入虛擬的網路遊戲「綠洲」(OASIS)[注 1]。一名孤兒的少年韋德·沃茲發現遊戲中隱藏的線索,而遊戲公司承諾勝出者將得到遊戲的擁有權,並繼承遊戲始創人的5,000億美元遺產作為獎賞。
配音方面,常與史蒂文·史匹柏合作的作曲家約翰·威廉斯開始計劃為電影配樂。然而,據2017年7月的報導,威廉斯退出了劇組,改為史匹柏的另一部電影《華盛頓郵報》譜曲。亞倫·席維史崔受聘接手《頭號玩家》的配樂工作。
與其原著小說相同,《頭號玩家》向1980年代的許多流行文化致敬。除此之外,該片還有部分取材自1990年代、2000年代甚至今日的流行文化的內容。原著阿修化身勇者萊汀砍劈機械哥斯拉,電影改成大東的高達,臺詞原是英語「I choose the form of Gundam」(變身高達形態)但導演在拍攝中改採日語「俺はガンダムで行く」、並打上英文字幕翻譯。另外,奧特曼因版權問題無法使用,遂變更神器(artifact)設定為招喚巨大機器人時效兩分鐘,以致敬奧特曼變身三分鐘限制。史匹柏曾表示,這是我自《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以來做過最難的特效。確實難為老爺子了。
全球票房總收入為5.82億美元,成為2018年收入第八高的電影。
奪寶奇兵系列
第一部奪寶奇兵於1981年上映,隨即成為當年票房冠軍,至今依然是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由於票房高,之後衍伸出了另外三部續集,分別為《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1984)、《奪寶奇兵3:聖戰奇兵》(1989)及《奪寶奇兵4:水晶頭骨王國》(2008);電視系列劇系列《百勝天龍》、以及至2009年為止的十五個電腦遊戲。
有趣的是,「奪寶奇兵」為《奪寶奇兵系列》電影故事時間順序的第二部,講述了二次大戰時期納粹德國尋找失落的法櫃(又稱約櫃),並意圖創造無敵軍隊,而印第安納·瓊斯(哈裡森·福特飾)與之對抗的故事。
執導全紀錄
1971年:《神探可倫坡》1971年:《飛輪喋血》1974年:《橫衝直撞大逃亡》1975年:《大白鯊》1977年:《第三類接觸》1979年:《一九四一》1981年:《奪寶奇兵:法櫃奇兵》1982年:《ET外星人》1984年:《奪寶奇兵:魔宮傳奇》1985年:《紫色》1987年:《太陽帝國》1989年:《奪寶奇兵:聖戰奇兵》1989年:《直到永遠》1990年:《虎克船長》1993年:《侏羅紀公園》1993年:《辛德勒的名單》1997年:《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1997年:《勇者無懼》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2001年:《AI人工智慧》2002年:《神鬼交鋒》2002年:《少數派報告》2004年:《航站情緣》2005年:《世界大戰》2005年:《慕尼黑》2008年:《奪寶奇兵:水晶骷髏王國》2011年:《戰馬》2011年:《丁丁歷險記》2012年:《林肯》2015年:《間諜之橋》2016年:《圓夢巨人》2018年:《頭號玩家》2018年:《華盛頓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