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越南某省宣布投資千萬美元修建孔廟,被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引起了越南許多專家和民眾的質疑。不久之前,據說還曾有韓國教授提出孔子是韓國人等雷人論調。不僅如此,韓國還與日本一起爭奪櫻花發源地,頻頻的申遺也一直觸動著國人的神經。種種行為讓韓國成為了爭遺專業戶,人們不禁發現,思密達已經佔領全球。
面對韓國的瘋狂申遺,很多人加入了聲討的行列,但無可否認,中國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確實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許多文化遺產由於過度開發或是拆遷而受到了破壞。另一方面,這些官司也可以反映出,中日韓各國在文化傳統上有著很多的互動。
一、越南修建孔廟?櫻花源自日本?韓國:都是我們的!
據韓國媒體報導,永福省在建的孔廟總投資達2710億越南盾(約合1350萬美元)。這座孔廟氣勢輝煌,結構複雜,其規模在越南國內可算是大型文化建築,整個孔廟的全部投資都出自永福省地方財政。這座建築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許多人認為當地省份旅遊並不發達,花費巨資修建孔廟屬於盲目投資。
櫻花原產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沒韓國什麼事
有韓國媒體稱,日本櫻花中最著名的品種染井吉野的原產地是韓國濟州島,同時賞櫻也是韓國文化。此語一出,引來日本媒體的激烈反駁。而中國櫻花產業協會執行主席何宗儒說,作為櫻花之國的日本原來是沒有櫻花的。據日本權威的櫻花專著《櫻大鑑》記載,櫻花原產於中國,唐朝從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域傳到了日本。簡單來講,櫻花起源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沒韓國什麼事。
從2003年開始,韓國對「中國風水」進行了重新梳理,並以政府行為啟動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將以「整體風水地理」的名義列入韓國「民族文化振興」名單之中加以特別保護,同時準備儘快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遺產。該項目由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院主持,是聯合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國家級項目。而在中國,風水卻走向了另一種道路。很早之前,風水就被認為是迷信,並沒有引起官方的重視。與此同時,它在民間卻一直流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界和政界人士都迷戀風水,與風水「大師」過從甚密,甚至許多腐敗官員熱衷於借風水保證自己的官路暢通。
事實上,風水對城市建設與建築等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對樹木的選擇和種植,河道和周邊區域的規劃以及防護林的建設,大部分與現在公認的森林培育學、流域管理學和生態林業工程學的核心方法是一致的,而且比許多從西方引進的技術更符合本土的特點。同時,以「風水地理」為基礎的村落,在保護生態系統方面有很好的實際效果。同時,韓國學者也多次表示,「風水」裡面的確有不健康的東西,但是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區分出來,好的要保留整理,不好的也要記錄下來,讓後人能夠系統地理解和批判。
二、越南和韓國都重視孔子,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儒家傳統深刻影響韓國與越南文化
事實上,由於歷史上越南受中國的文化影響很深,越南國內不少地方都建有供奉孔子的孔廟。孔子的名字在韓國也家喻戶曉。時至今日,儒教在韓國仍佔據主導地位,孔子「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已融入韓國人的血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在韓國歷史上,儒教曾與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現代的「歐美文化」進行過兩次「對決」。
二戰之後,韓國借鑑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觀,在大力引進西方市場經濟和先進技術的同時,儘量摒棄西方文化中個人至上、金錢萬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導儒教的敬業樂群精神,創造了家庭和諧穩定、道德風氣良好的社會。韓國把孔子尊為「萬師之表」,並每年舉行紀念孔子的「釋典大祭」,正是緣於儒學對韓國作出的貢獻。
以節日習俗而言,端午節雖然發源地在中國,但是在長期的流傳和國際交流中,它被中國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吸納,所接受,並置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國、各民族獨特的節日習俗。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早就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還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如果追述韓國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但端午節與端午祭雖然名稱相似,卻並沒有紀念屈原以及龍舟和粽子等內容,其實更多的是韓國自身的風俗習慣。
按照韓國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硃砂符藉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中韓兩國無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一些共同擁有的非遺申報上出現爭議,也在所難免。作為雙方來說,與其臉紅脖子粗地非要爭個最終歸屬,不如攜起手來聯合申遺。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並不鮮見,中國就曾與蒙古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嗎?為什麼不能嘗試著和韓國也搞個聯合申遺呢?
事實上,站在文化保護的角度來看,有這麼一位鄰國在身旁,天天叫著、嚷著和我們爭奪某項東西的發明權,未必就是件壞事。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才時刻提醒我們,必須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即便有時候被對方捷足先登,搶走了一兩件「自家物什」,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重視不夠。這就好比當年,一些外資企業「搶註」我們的老字號商標,雖然說其行為令人憤怒,但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國人商標、產權意識的覺醒。
面對「遺產」和傳統文化的問題,韓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對此全社會有必要作重新的思考。
當代多元價值社會面臨價值混亂的危機,使個人在做人處事上難以找到標準的生活規範,在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的衝突中,傳統的儒家倫理仍然具有現代意義。韓國把儒家倫理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
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韓國認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過後,開始顯露出一系列弊端,為探索和創建新文化,不僅要挖掘儒教等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我國傳統的節日中,蘊涵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但是現在過節,通常都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節日的意義正日漸淪為只存在於經濟上。顯然,我們該向人家學學了———用心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並且能夠以創新的精神發展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活動,了解文化的源流。
國學,再不學就被外國人學走了,就像茶道,日本人認為自己最正宗,那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但我們丟失了自己。喚醒自己,從繼承國學文化開始,從幼兒教育入手!
棗莊格物明道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聯繫電話:400-612-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