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6月11日訊(記者陳詠 通訊員杜嘉怡 孟玉婷)通山縣大畈鎮已有300多年的枇杷種植歷史,「大畈枇杷」已然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因為枇杷不易保存,往年每到枇杷成熟的季節,滯銷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然而今年,大畈鎮的果農們再不用愁銷售了。這一切源於鎮上一個酒廠的電力設備改造升級。
翻滾清洗、剝皮去核、破碎打漿、發酵蒸餾……6月11日,在通山縣大畈鎮協力綠色果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成堆的枇杷順著流水線高效處理,從果實慢慢變成製酒原料,車間內機器運轉,果香四溢。
隨著農貿市場及物流體系的日趨完善,近年來,大畈鎮枇杷產業熱逐漸興起。當地政府逐漸加大扶持力度,枇杷產業已是當地農戶脫貧增收的重要手段。據統計,該鎮參與枇杷種植的農戶達到2300餘戶,種植面積達1.8萬畝。產量大了,不易保存的枇杷,銷售就成了問題。
3年前,協力綠色果業有限公司的製酒車間竣工。然而,由於電壓負荷低,設備帶不動,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枇杷酒年產量只有50噸,遠遠無法滿足農戶的銷售需求。2019年底,通山縣供電公司在全縣開展「電能替代」宣傳活動,主動上門走訪了解難題,為該公司架設專變線路,全面提升產能。今年5月,電力設備完成改造升級後,該公司生產的枇杷酒年產量可達到500噸。
「未來,我們將為通山枇杷深加工產業提供好電力服務,助力更多果農增產增收。」大畈供電所主任張建承諾。據了解,隨著枇杷深加工產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果農開建了家庭農場,枇杷果園越來越多。在省紀委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村裡5、6兩個組建起了枇杷採摘園,總面積150畝,惠及果農50戶。去年底,果園建起了一座全自動滴灌泵站,需要通電灌溉。
在接到求助後,大畈供電所開闢綠色通道,採取先實施後申請的方式,一周之內就完成了果園泵站的通電,今年開春,果園枇杷長勢良好,5月成熟掛果後,吸引了眾多遊客進園採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