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決勝時刻》:在震撼與溫情中見證歷史

2021-01-11 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正在熱映的電影《決勝時刻》帶觀眾重回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香山度過的那段關乎民族命運的不尋常歲月,藝術地再現黨中央在香山運籌帷幄、共商大計,籌備新中國成立的歷史。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正在熱映的電影《決勝時刻》帶觀眾重回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香山度過的那段關乎民族命運的不尋常歲月,藝術地再現黨中央在香山運籌帷幄、共商大計,籌備新中國成立的歷史。

電影《決勝時刻》劇照

寧海強,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國家一級導演。曾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全軍電視劇「金星獎」等。2015年,執導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獻禮影片《百團大戰》;2016年,執導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勇士》;2017年,執導慶祝建軍90周年的獻禮影片《中國藍盔》;2019年,與導演黃建新共同執導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影片《決勝時刻》。

記者:寧導您好,您一直都在拍攝軍旅題材和重大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像電視劇《壯志凌雲》《彈道無痕》《戰將》,電影《勇士》《百團大戰》《中國藍盔》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這次又執導了《決勝時刻》。對於這類題材的把握您有哪些經驗或是原則?

寧海強: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首先是對其歷史真實性的把握。這類題材有其特殊性,它承載了記錄、介紹我們黨史的功能,所以這類題材的作品告訴大家的肯定得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只有真實才能吸引觀眾並且讓觀眾信服。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不只是介紹歷史,觀眾如果只是要學習歷史知識,那去查閱權威史料就行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畢竟是藝術作品,所以我們還得把史學思維轉化為藝術思維,要用藝術的手段再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樣才能打動感染觀眾。

以《決勝時刻》為例,它把鏡頭對準1949年的香山,以幾個重大歷史時刻串聯劇情,還原毛澤東在這裡會見民主人士、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歷史重要節點,這一段歷史本身就非常精彩,驚心動魄,有很強的可看性。開拍前,我們的編劇何冀平老師用四個月的時間研究了數百萬字的史實資料,梳理出香山這段歷史的脈絡和豐富細節,在此基礎上來精心打磨劇本。然後我們再用藝術的電影的手段不斷地去和歷史對位、碰撞。片子雖然講述的是和平談判、渡江作戰、新中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但更多的是宏大歷史中生動的細節切片,像談判桌上精彩的辯駁、國民黨方面人物的心路歷程等情節;片子在聚焦宏偉歷史和革命偉人的同時,植入小人物,如警衛員陳有富、小戰士田二橋等。你想想,在那個戰爭年代,有多少無名英雄和小人物流血犧牲,片中虛構的小人物其實就是這些人的化身,如此一來,大人物與小人物有一種內在的情感上的連接,讓觀眾也會有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並從人物情感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們去北京香山的雙清別墅實景拍攝時發現,雙清別墅的前面突然多了欄杆,前幾年是沒有的,為了考證1949年雙清別墅到底有沒有欄杆,劇組又去查了相關的資料,的確是有欄杆的。拍攝的過程也是一次更新對歷史認知的過程,當進入到真實的歷史細節中時,我們對於當年那段光輝的歷史就有了更多的感悟和認識。雙清別墅前有一個池子,影片中毛澤東站在池子前,周恩來問他感覺如何?毛主席回答,很像是家鄉韶山沖老屋前的池塘。簡簡單單的一次對話,體現了毛主席此刻的思鄉之情,把他真實的情感展示出來了。如果沒有真實的池子,就很難想像那樣的畫面。

記者:《決勝時刻》中兩場戰鬥的拍攝工作主要由您負責,一場是渡江戰役,一場是解放軍炮擊英國軍艦「紫石英」號。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您是如何理解和表現這兩場戰鬥戲的。

寧海強:在拍攝前,博納總裁於東和我多次交流這兩場戲,就覺得要讓這兩場戲根據劇情的展示,達到一種極致,由此感染觀眾,讓他們動情動容。尤其是海戰和陣地的炮戰,一定要打出中國軍人的氣概,要打得解氣、打得提氣,面對不聽警告依然在長江上耀武揚威的英國軍艦,我們給予了堅決勇敢的回擊,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自尊。

在多年拍攝戰爭戲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戰爭戲可以拍出多種多樣的類型,殘酷的、悲壯的、激烈的、機智的,等等,但不管什麼類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代入感,讓觀眾好像進入了這場戰爭,始終跟著戰爭中的人物走。那麼要有代入感就不僅要拍出戰爭場面的宏大,還要更深刻地去表現戰爭中的人。其實戰爭的氣氛營造並不難,只有戰爭中的人物刻畫到位了,才最能打動觀眾的心,觀眾才能深刻地感知戰爭的殘酷和感懷當下的美好與來之不易。在渡江戰役中,曾在毛主席身邊做警衛工作的田二橋,作為旗手參加了渡江戰役。當他衝上江岸,把紅旗插上江陰要塞的頂端時,突然被敵人子彈擊中,他用盡最後的力氣護住紅旗,周圍的戰士也冒著彈雨衝上來,共同保衛紅旗。片中通過他的犧牲,在領袖和普通戰士之間構建起了情感的紐帶。而且他的犧牲是有著積極和進步意義的,因為他本只是一個農村的窮孩子,但為了更多人的美好生活,他毅然參加戰鬥不幸犧牲,成為了革命戰爭中眾多有名無名英雄中的一員,這讓戲中的毛主席、李訥和戲外的觀眾都動容不已,從而巧妙又自然地將普通人的命運與歷史大事件渾然天成地扭合在了一起。總之,以往的戰爭電影,在戰略、戰役、戰鬥三個層面往往都是獨立的,但《決勝時刻》則是通過人物之間情感上的緊密連接,讓領袖和普通人物之間有了互動和交流,這樣就把戰爭場面提高到了人物的高度,也讓這兩場戰役更有情感的張力。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要想讓那種生與死的抗爭、英雄們的壯舉充滿著激情在片中迸發,是需要創作者本身充滿一種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懷。

記者:您反覆提到了人物刻畫,看過《決勝時刻》的觀眾不難發現,影片中的人物特色都很鮮明,而且讓小人物和革命偉人在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中並肩而行。能不能具體談談主創人員是怎樣考慮的?

寧海強:確實,《決勝時刻》在人物塑造上是有獨特之處的。何冀平老師在創作劇本時,考慮到這是一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認為影片應該具有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全民代入感。所以,電影故事中的人物關係設置,除了這段特定重大革命歷史中必須濃墨重彩刻畫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革命偉人形象之外,還必須要有生動的性格化的普通人形象,而且要在偉人和普通人形象之間構建非常自然的人物關係。電影的監製兼導演是黃建新老師,他歷來就特別注重人物塑造,他覺得主旋律影片要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不僅要靠視覺支撐,更要靠豐富的人物塑造。創作《決勝時刻》時,我們在展現生動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用情感推動故事發展。像陳有富、田二橋以及新華電臺播音員孟予等三個普通青年人與毛主席情感互動的橋段和眾多情感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其中,毛主席為陳有富和孟予的戀愛牽線搭橋的橋段,田二橋犧牲後毛主席看著田二橋帶血的遺書和遺像潸然淚下的細節,都讓人非常感動。與小女兒李訥嬉戲的橋段等,也成為挖掘和渲染偉人豐富的情感世界的另一個重要亮點。

還有對周總理的塑造,我們熟知的周恩來是為黨為人民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但在這部戲中,周總理的形象會更為立體和豐滿。談判桌上,周恩來與自己亦敵亦友的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張治中一句「國共之爭是兄弟之爭嘛」,讓周恩來大怒,當即拍案而起,嚴正地斥責了張治中:「這是革命和反革命之爭!你們難道像兄弟一樣對待我們了麼?你們國民黨從1927年算起,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這筆帳人民是要清算的!」但在談判桌下,周總理以情動人規勸張治中,展現出兄弟情誼。

所以《決勝時刻》在人物的刻畫上都是生活化、接地氣的,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都很親切可愛,而且每個人物身上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另外,電影還有一個特別的驚喜,那就是經過修復的彩色版開國大典真實歷史影像。這將是觀眾們第一次在國內大銀幕上見證這一盛典的彩色影像,是主創團隊獻給觀眾的一份誠意,也是給祖國的一份獻禮。開國大典曾攝製的彩色影像因為意外大火沒能保存下來,我們以前看到的畫面都是當時僅存的一些黑白畫面,這次修復影像也彌補了這一遺憾。

記者:您為什麼對軍旅題材如此情有獨鍾?

寧海強:這和我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我生於海島,長於軍營,我父親是一名海軍艦長。我打小伴著大海和軍營長大,所以對軍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小的時候,每天伴隨我的是嘹亮的起床號和整齊劃一的訓練口號。這兩個聲音在我童年記憶裡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直到現在,我腦海裡還經常閃現海島士兵在登船的時候,向艦艇懸掛的軍旗、國旗敬禮的畫面。我還記得十歲那年的一天,我跟著母親到海港去迎接父親從上海接回的一艘大軍艦,看見父親和水兵們披著雨衣站在甲板上,海風獵獵,雨衣隨風飄蕩,威風無比……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從那時起,我心裡就升騰起做一名軍人的夢想。

後來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我就選定了自己喜好的軍事題材作為創作的方向,感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不斷地把中國軍人的風採通過螢屏、銀幕展現給大家。另外,影視劇的本質就是引發觀眾的共鳴,引發觀眾對歷史的敬仰和思考,思考今天的來之不易,知道該珍惜什麼。那麼,在影片中展現戰爭的殘酷性,就是希望有一天沒有戰爭,人們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也希望大家都能夠謹記,只有咱們國家強大了,才能讓和平永續下去。(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張歡)

1

有誠意的獻禮之作

電影《決勝時刻》是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獻禮片,講述了1949年3月黨中央進駐北京香山至10月新中國成立這期間的歷史,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國共談判、渡江戰役、新政協的召開與開國大典等。

對於觀眾而言,《決勝時刻》的歷史跨度,並不只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七個月而已,它向前連接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史,向後則延續到了七十年後觀賞這部電影的觀眾,如此大的歷史跨度,本身就具有感人的力量。

如何體現大歷史的尺度是此類影片必須面對的問題。在一部影片中將大量歷史事件編年排列進行講述是一種方法,它的長處是能在短時間內向觀眾介紹清楚一條完整的歷史線索,但留給交待細節的餘地就很小了。《決勝時刻》並沒有用這種方法,它集中講述的歷史事件並不多,但無論是大人物的故事,還是小人物的故事,該片都儘量講得清楚講得生動,並且通過影片中的人物自然勾勒出大歷史的尺度。

影片中毛澤東在火車即將到達清華園車站時,說道「故園一別,一切就像在昨天」,這一別就是三十年。從1919年毛澤東離開北京回長沙,再到1949年離開西柏坡到北京,這段歷史既是毛澤東個人的生命史,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觀眾們對於這段歷史並不陌生,因此無須再詳細講述,僅僅「故園一別,一切就像在昨天」這一句話,就足以呈現出大歷史的尺度,更重要的是,這種呈現融入了個體的生命,飽含了個體的悲歡,更容易打動觀眾。

歷史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在《決勝時刻》中,小人物與大人物的表現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我們先講小人物,再講大人物。小人物中,筆者認為最出彩的角色是小戰士田二橋。田二橋的故事線較為完整,人物刻畫也比較細緻。毛主席令思鄉心切的田二橋回家探親,要他把家鄉的情況寫信告訴他,田二橋回到家中發現經過土改後,自己家住上了瓦房,為了讓更多老鄉過上好日子,他寫信要求參加渡江戰役,作為首船過江的士兵,他在陣地上立起紅旗,也因此成了顯眼的目標,敵人向他射擊,而他手扶旗杆屹立不倒,直至戰友到來。田二橋戰死的這一幕,是影片的一個高潮,構圖簡潔有力,田二橋的軍綠色制服將紅旗映照得更鮮豔,在雄渾的配樂中,許多觀眾流下了眼淚。

田二橋的故事線,不僅說明了小人物也可以成為大英雄,而且提示觀眾正是許許多多像田二橋這樣的普通戰士的犧牲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

《決勝時刻》的主人公,毫無疑問是毛澤東,從影片的英文譯名「MAOZEDONG 1949」也能看得出來。如何刻畫領袖人物向來是此類影片的難點,尺度必須拿捏到位,《決勝時刻》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在一些影片中,對領袖人物的刻畫流於刻板,高大有餘而親切不足,要使觀眾感到親切,必須能找到與普通人共鳴的點。《決勝時刻》除了展現毛澤東運籌帷幄的一面,花了許多篇幅展現毛澤東日常生活的一面,如他與梅蘭芳見面的一幕,他帶著田二橋吃北京小吃的一幕。

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毛澤東教女兒李訥如何捕麻雀,忘吃早飯中飯的毛澤東讓李訥去廚房找些吃的,李訥讓爸爸看好捕雀的工具,毛澤東蹲在樹後仔細看著。一個慈父的形象躍然銀幕,讓觀眾與領袖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同時,這是一部嚴肅的影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這奠定了它的基調,但並不排斥設計一些溫暖甚至是幽默的情節來緩和氣氛、調整節奏,豐富觀眾的感受層次。

《決勝時刻》在一些細節與場景的塑造上頗見用心與功力。在上述情節中,毛澤東是伏案工作了一天忘了吃早飯中飯,接下來的一幕是蔣介石垂釣江邊,桌上的大魚大肉絲毫未動,這一細節暴露了他心中的不安,也通過對比展現了為一己之利算計與為大眾福祉勞心的個人狀態有多麼大的差別。周恩來與南京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張治中談話時,周恩來稱呼他的字「文白」與直呼其名,體現了周恩來當時的不同情緒,這種處理相當細膩。

影片中任弼時的鏡頭不多,但他邀請四位書記聽他拉小提琴的一幕,是影片的又一處高潮。在這一幕中,穿插了一段黑白影像,回顧過往的崢嶸歲月,四位書記都溼潤了眼眶。這是任弼時與大家告別的場景,影片用這種詩意的方式呈現,得到了舉重若輕、餘韻綿綿的效果。導演黃建新說他們曾發現一段任弼時用鋼琴告別的紀錄,但在香山用鋼琴不太合適,所以改成了小提琴。電影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可以適當變通,創造一種藝術上的真實,這種真實也許在細節上有所出入,但它訴諸觀眾的感情,觸動人心,任弼時這一幕無疑是打動人心、催人淚下的。

在影片臨近結尾的時候,一段珍貴的彩色版開國大典的歷史影像直接切入到了影片中,劇組從俄羅斯找到這段影像後,請人對色彩進行了修復。這段影像的切入,並沒有使得觀眾感到突兀,反而認為這是電影的一個「彩蛋」,給人以驚喜,畢竟這是中國觀眾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彩色的開國大典實況。

坦白說,獻禮片並不好拍,《決勝時刻》在延續既往這類影片的宏大敘事時,注意從細節入手,展現一個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的人物,這樣的影片看起來並不枯燥,而是令人感受到了它的誠意。這誠意既是對藝術的尊重,也是對歷史的尊重。(陳彧之)

相關焦點

  • 《決勝時刻》紀實版開國大典「煥新生」 ,被贊「震撼又溫情」~
    昨日,由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正式公映,電影聚焦新中國成立前夕那段充滿燃情的歲月,講述了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在北平香山為國家和民族籌謀未來的動人故事
  • 王槐珂 | 《決勝時刻》:一部充滿暖意與溫情的電影
    周末迦南地書友相約觀影雅集,看的是《決勝時刻》,一部向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的大片,為黃建新監製導演的《建國大業》的姊妹篇,由唐國強
  • M · 包場|《決勝時刻》共同見證大國之崛起
    這段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激動和難忘的時刻,將會在首次在電影《決勝時刻》中得以重新修復。1949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半年時間,是中國歷史最為關鍵的一個時間點,國共和談、渡江戰役等一系列影響中國命運的大事,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裡,也是特務暗殺最為猖獗的一段時間,但這段歷史,卻在以前的影視作品裡少有集中表現。
  • 《決勝時刻》(1949-2019)
    歷史傳記電影《決勝時刻》是一部講述1949年黨中央進駐香山為新中國奠基的重要歷史的電影,已於9月12日開啟點映,20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北平香山,歷史在這裡翻開嶄新一頁。
  • 【電影】《決勝時刻》義不容辭
    影片改檔9月20日     9月8日,電影《決勝時刻》舉行「崢嶸歲月
  • 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一)
    《決勝時刻》。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看完了整部影片,電影中對於偉人細節的描寫、歷史的恢弘重現都深深的感染著我,其中,共和國的創造者們豐富的情感,普通戰士們的奉獻和犧牲,都讓我無比的震撼與感動,深感祖國的繁榮昌盛來之不易。
  • 免費看電影——《決勝時刻》
    本周日更新的公益電影是《決勝時刻》 ,各位影迷朋友請帶上您的有效證件可直接在影院前臺領票。
  • 武清分局組織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決勝時刻》
    武清分局組織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決勝時刻》 2020-08-24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說《決勝時刻》是個驚喜?
    ,長期以來對於重大歷史革命題材電影的愛好~本周末上映的《決勝時刻》,是今年國慶前後第一部上映的主旋律大片。不但是關鍵歷史人物用了一線特型,70多位明星更是填充了電影幾乎所有關鍵角色。出品方老闆於冬稱該片是「博納版《建國大業》」,這兩部電影也確實在許多地方的類似。將《決勝時刻》和《烈火英雄》《中國機長》並稱「中國驕傲三部曲」,也是因為這部作品延續了博納在主旋律電影製作方面的許多長處。文章開頭稱這部電影為「重大歷史革命題材」,也確實是該片區別於一般主旋律電影的要素。
  • 震撼與感動!開國大典歷史影像 首次以彩色高清畫面呈現
    修復前後對比圖 圖自@電影決勝時刻歷史傳記電影《決勝時刻》是一部講述1949年黨中央進駐香山為新中國奠基的重要歷史的電影,已於9月12日開啟點映,20日將正式登陸全國院線。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北平香山,歷史在這裡翻開嶄新一頁。影片再現了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在此完成國共和談、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
  • 《決勝時刻》開國大典高清4K彩色畫面!
    近日《決勝時刻》發布了一組最新劇照:經過修復的開國大典的高清4k彩色畫面!在以往見到的許多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片中,開國大典的歷史畫面都是黑白的,獻禮片《決勝時刻》此次特意修復開國大典的彩色畫面,並在大銀幕上呈現給觀眾。
  • 《建國大業》戲骨重聚,再塑《決勝時刻》!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的原班人馬整齊回歸,戲骨重聚……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博納影業聯合攝製,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史詩情懷巨作《決勝時刻》將於9月12日全國上映。
  • 《決勝時刻》史詩級電影評分太高,感動了老一輩的人
    講述了老一輩的革命家為新中國所做出去的貢獻精神,開創了我們新中國光輝的歷史時刻。《決勝時刻》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在個平臺上的評分都很高,在同檔期的電影裡是評分最高的了,其中貓眼就高達9.3分,淘票票是9.1分,然後豆瓣則是7.0分。
  • 《決勝時刻》珍貴的4分鐘彩色紀實,還原領袖風貌!
    當歷史的真容不再囿於黑白,當時代的面貌清晰可見,看著鏡頭中的天安門城樓由黑白變換成彩色,仿佛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決勝時刻》是一部充滿史詩情懷的電影。 《決勝時刻》陣容強大,演員方面,唐國強、劉勁、朱亞文、黃景瑜等演員都奉獻了精彩的表演。 幕後,曾擔任《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導演和監製的黃建新親自操手,品質有保障!
  • 東山分局黨委組織觀看紅色電影《決勝時刻》
    東山分局黨委組織觀看紅色電影《決勝時刻》 2020-08-26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決勝時刻》中兩個「老大難」的航拍鏡頭
    轉自 | 志翔航拍訂閱 | 010-86092062由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執導,唐國強、劉勁、黃景瑜等主演的愛國巨製影片《
  • 《決勝時刻》開國大典高清4K彩色畫面!巨幕廳安排了!
    近日《決勝時刻》發布了一組最新劇照:經過修復的開國大典的高清4k彩色畫面!在以往見到的許多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片中,開國大典的歷史畫面都是黑白的,獻禮片《決勝時刻》此次特意修復開國大典的彩色畫面,並在大銀幕上呈現給觀眾。
  • 獻禮建國70周年電影《決勝時刻》,再現崢嶸歲月!
    今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博納影業聯合攝製,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曝光一支「1949國家記憶」特輯。《決勝時刻》近日發布「宣言」版海報,「建國大業」原班人馬回歸。現代電影市場中,不管是青春勵志題材的電影、還是動作懸疑犯罪題材的電影都非常迎合年輕大眾群體的口味。然而對於「抗戰,史詩情懷」電影,每個年輕人都需要了解一些,了解我們的革命歷史。
  • 《決勝時刻》評分9.3,彩色版開國大典首登大銀幕!
    這段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激動和難忘的時刻,首次在電影《決勝時刻》中得以重新修復。在新中國七十華誕來臨之際,由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將會還原這段緊張,又讓人難忘的歷史。更讓人激動的是,電影特地修復了開國大典的彩色畫面,屆時國內觀眾走進影院便能首次在大銀幕上感受高清4K開國大典這一珍貴的歷史影像。
  • 《決勝時刻》:平民底色的宏大敘事 | 名家
    此前,中新社記者曾就香港抗戰電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過程採訪何冀平,在問到何冀平為什麼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如此重視平凡小人物的刻畫時,何冀平曾回答說,「我看了大量的資料、文獻、故事很多,但是最終讓我感覺到這個故事有了靈魂的時刻,是採訪幾位人物原型的過程中,那些真實的人給予我的衝擊。我領悟到不管多偉大的歷史,都是由一個一個的普通人來完成的。這種親身的採訪,讓我找到作品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