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院時候已經側躺在臺上,主人已經在考慮要怎麼處理後事
昨天距離下班不到一個小時,有個男主慌慌張張地跑進醫院來說道:快幫我看看他是不是還活著。前臺邊秒速登記客戶信息邊對裡面高喊『急救!』,大家立馬放下手邊工作,全力搶救這隻兩百克不到的小豚鼠。透過照片可以發現此小豚鼠基本上已經一動也不動。
急救的意義就是外場內場全部放下手邊工作,以救治此動物為最高原則
花了不到一分鐘檢查後,發現呼吸緩慢每五到十秒一次以及低體溫等,這些指標都反應這個小朋友已經衰竭,需要積極治療,否則隨時就要當天使去了。不過在積極治療前,我們還是需要去評估這個主人的狀態。
為什麼動物急救卻要評估主人狀態?我會在文末說明。
邊上針邊吸氧,但由於血管塌陷和體型過小,靜脈針無法成功給予
主人理解嚴重性且同意更進一步治療前,其實內場醫療人員早已準備好一切所需的醫療物品,隨著主人同意繼續救治後,我們立馬將動物帶進『雨林最神秘的禁地』醫療中央處理區進行救治。為什麼要隔離主人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主人和家屬只會添亂,沒有實質幫助。這就是歐美動物醫療的作法也是人醫的作法,我們不需要多一個非專業的人在旁邊幹擾專業。
透過骨頭來輸液,過程中可以看到動物的呼吸和心跳以及循環明顯改善
骨頭輸液效率幾乎等同於靜脈給藥,所以在無法血管上針的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給藥途徑,這招在小型特寵特別重要。其實雨林的血管上針技術非常地純熟,只要兩百克以上的動物基本上都可以血管上針,只可惜還沒有更合適更細的血管針。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切開皮膚後直達血管上針,但是相比之下,個人還是認為骨頭輸液是更快的方式。
分析動物衰竭的原因才能確定治療內容甚至有沒有治療的必要
透過拍片我們可以更科學地去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此動物躺著進來,此圖可以看到骨內針,不過已經是準備被移除的狀態,雖然看起來很痛,但是保命和不痛選一個,你要哪一個?
急救後的第一個小時,總算能站起來,且嘴巴開始有咀嚼的能力
做完一連串的急救後,我們就可以將小朋友放到保溫箱裡面繼續靜養。
除了空氣循環加熱之外,邊上這兩管是熱水除了可以更加保暖之外,也可以作為支撐保存體力
雨林晚上打烊後,會將病房燈全關,這是我暫時用探照燈在觀察動物狀況的樣子。對於特寵來說,除了避免犬貓的氣味和吵鬧之外,這樣的陰暗也可以大幅降低緊迫,大大利於體力恢復。事實上,有時候白天的時候,我們也會將病房儘量保持陰暗。
半夜時,雨林住院部的一角,其實很有意思,有去過新加坡的朋友,應該都會造訪夜間動物園,除了可以近距離看到動物之外,最大的賣點就是可以看到夜間動物於晚上活潑的樣貌,而不是白天都在睡覺的樣子。雨林透過這樣的環境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動物真實的狀況,而不是緊迫反應之下的樣子而引發錯誤判斷。
這張靈異照片的重點不是後面的紅衣女子,這是我們沒有絲毫強迫,而她自己自願夜間特護的住院醫師,夜間特護就是從晚上八點到隔天白天九點,這段時間內守護在邊上給予動物即時的醫療處置,包含餵食餵藥或是疏通點滴甚至是急救等。
急救後的第七個多小時也就是半夜三點時,食慾大增的模樣
今天白天的樣子,這個小朋友已經在籠子裡面跑來跑去了,和十二個小時之前相比,是不是有很大的反差?有時候我們真的能把生命從鬼門關救回來,但是如果內臟真的衰竭,以目前來說可能還無能為力,但或許若干年後我們可以像人一樣做到內臟移植,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動物醫療常常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觀念問題。
急救的十二個小時後,已經開始可以在籠子裡面跑來跑去了,看來已經忘記了骨頭的疼痛
廢話時間開始
我其實不太喜歡什麼異寵、特寵甚至是酷寵的稱呼,因為對我來說獸醫的職責就是救治動物,什麼時候有一把尺把犬貓以外的動物就變成是奇門異獸了?當初我堅持使用『非犬貓』三個字,這個概念來自於近二十年前的臺北剛果非犬貓動物醫院。臺灣獸醫師的養成門檻很高,有不少後輩是在初高中就立定志嚮往這條路邁進,努力擠進這個窄門,然後經過五年的大學專業訓練後(不久後臺灣將改成六年的大學專業訓練且已將獸醫學系從農學院獨立出來自成獸醫專業學院)。而我也有幸於畢業前後就接觸到非犬貓醫療,並且一路堅持過來。
這三個字『非犬貓』一年前在上海還是很陌生的,我們其實需要很大的犧牲和勇氣去發展這個產業,因為的確還有不少的人在以價衡量。當你抱怨沒有醫院在看老鼠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一個非犬貓獸醫師養成的過程?有沒有想過一個非犬貓醫院所要承受的困境?難道我要花了近十年的時間,當中還包含出國進修以及專業書籍隨便一本一千起跳,而且需要更精密的儀器和內外科技術結果換來一句『他才十塊錢耶』?
這隻小豚鼠前後動用了很多醫療資源,因為主人尊重生命而且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事實上他才養了兩天,但是他理解也尊重專業,他付出了這隻小豚鼠身價的好幾十倍的醫療費用來救助他。要養活寵物很簡單,但是有沒有衡量過生老病死的醫療費用?
文中提到關於急救的部份,其實主要在於飼主,尤其是從來沒有來過醫院的飼主。選擇這行,基本上就是盡全力去醫治動物,但是有時候就會碰到很爛的飼主,如果人和人之間可以最短時間的消耗和溝通,對動物就是最大的福祉。小朋友很脆弱,所以往往我們會快速報費用讓飼主短時間理解動物醫療的費用並且籤署病重單去理解醫療是有風險的行為。從這兩個動作也可以快速地去辨別這樣的醫療行為能否繼續進行。
舉幾個例子。
『醫生,花多少錢我都願意,但是你一定要把它救活』= 醫療沒有一定,掰~
『為什麼我要籤病重單?他還活著阿』= 醫病沒有共識,不尊重醫療者的經驗。
『太貴了,這錢我可以買好幾隻』= 去買吧,被你養的動物真可憐。
『阿阿阿!你們在幹嘛?他很痛,打這什麼藥?』= 神經質加上沒時間和你廢 話,不然你就在家詢問百度醫師和寵友教授,自己治吧。
『嗚嗚嗚』= 一直哭,沒辦法理性溝通,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這個月底,雨林將再多增加三名醫師,其中一位顧問醫師是前臺北非犬貓剛果主治張醫師,我們離『非犬貓夜間急診服務』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