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周星馳拍過一部《食神》,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這部影片的DVD被我不知道循環了多少遍。
《食神》
為什麼一部喜劇會感染一個孩子,多年後我終於有了答案。
他總是在一對男女愛情故事的基本故事之上達到逆襲的傳奇,甚至蔑視的叛逆。
《食神》裡對得與不得,人人都是食神,又人人不是食神的把玩拿捏升華成為膾炙人口的餘味。
其實,細心的人會發現:
喜劇是周星馳的外部包裝,而所謂的功名也只是他構建的哲學命題裡的可有可無的後綴。
今天說的這部電影,也跟食神有關。
他就是《決戰食神》
《決戰食神》
2017賀歲檔擁堵,許多公司跟導演面對周星馳、徐克、成龍,都選擇了退讓,沒人願意打沒把握的仗。
所以我們直到2月10號才看到《決戰食神》。
猴哥專門去豆瓣查了查本片的導演——葉偉民
好像只有《人在囧途》看過,但其他的作品也聽說過。比如《魔宮魅影》、《京城81號》,你肯定會說,挺出名的導演。對,我知道挺出名的,臭名遠揚嘛!
這幾年綜藝節目改編成電影的案例,比比皆是。瞄準好了受眾,就坐等收錢了。
百度百科上說該片講述了廣州小廚神與來自法國米其林三星名廚大鬥法,兩位廚師由最初的冤家,後來變成惺惺相惜的好友,還一起參加了全球美食之王大賽,爭奪冠軍的故事。
對,故事是這樣沒錯,而且就到此為止了。如果電影是按十分制評分的話,猴哥冷靜的給了這部電影一分的分數。
當電影裡的安保羅昂首挺胸離開米其林餐廳的時候,我就開始了第一刻的煩躁。餐廳裡的人正在順勢的鼓掌,孤獨的確是一種美德,而拒人千裡之外的孤傲卻並不是。
相反的,人們給予的認同,是說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嗎?我開始手足無措,為後面的幾十分鐘擔憂。
他本就是一部單薄的「電影」,蔓延著低級跟無趣的笑點。演員甚至沒有太多交代劇情的時間。而高天賜在幼年時對高峰說的那句「我恨你」,又是多麼的做作與不堪。
電影語言的質感似乎僅僅在做菜的時候曇花一現,而毫無營養的內容,在升格鏡頭下循環成了一種自戀。
其實並不是猴哥苛刻,如果想做純情溫婉,《小森林》成功在前,而且隱藏了親子的疏遠,完全可以不拍的像這樣厭煩。
本片的定位也讓我困惑,是類型片嗎?其實不是,是喜劇片嗎?還不是。他就僅僅站在綜藝節目的邊緣。
很多人說這片體現了父子溝通理解的情感價值之類的感悟,但我看到的只有陳詞濫調。因為他失去了食神本身這個強有力的載體。
打個比方: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李安導演的《色戒》,他們在桌上的談話其實暗藏了不同的指示。王全安導演的《團圓》、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是構建在吃飯命題上的延伸。
同樣的敘述矛盾,若有若無的帶出現實的博弈之中,未能看到內在的平衡。
這麼多的人力物力只不過互陪敷衍,而把大量的篇幅用在對壘周邊,且讓觀眾盡知結果之嫌,毫無懸念。
而當洪七遇見那兩個小和尚,吃了一口他的饅頭,通透的點評之後。小和尚回答,施主神通,可知饅頭前世今生。然後解釋這饅頭是他親手製作,他覺得,這是世上最好吃的饅頭。
包括之後洪七為高天賜做湯,高天賜求教,為什麼自己之前做這樣的湯會苦,洪七告訴他要剔除原料的苦澀核心。
這樣的案例更證實了導演的欲求不滿,在講道理的同時直白又倏忽間跳切,他根本不懂什麼是見微知著,點水映日月。
餓著肚子去看這部電影,以為映後會讓我胃口大開,結果,換來只是坐立不安。
如果《決戰食神》這種片子也可以稱之為電影的話,那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電影了。
在這個生硬的展示之中,導演甚至毫無企圖。每一格畫面都是虛張聲勢,可惜了觀眾們預期的滿足。
短暫的笑點附加在那些面部糾結的演員臉上,讓謝霆鋒都有些不耐煩。還真不如讓他繼續在警匪片裡相愛相殺。
作為廚師,烹飪是他的天職,所以要做好菜。作為導演,拍片是他的義務,所以要用心。
為什麼人人都能是食神, 而你不是食神,你有仔細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