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爭地的荷蘭人,築起一道水之防線?——阿姆斯特丹防線

2020-12-28 挖史人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遊客如果走訪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仍可在市區見到一些自中世紀至十七世紀以來,因防禦工事留下來的遺蹟。像是最初為堡壘、現為過磅起司的測量所(Waag),如同「望你早歸」的歌詞場景、被人們冠上悽美浪漫之名的眼淚塔(Schreierstoren),以及矗立老運河畔的淚水塔(Montelbaanstoren)等等,都是此類的例子。

不過,由於工業革命後,火炮的射程與準度大大提高,阿姆斯特丹市決定在過往的防禦基礎上,以首都為圓心向外輻散半徑10-15 公裡(也有另一說為15-20 公裡) ,建立一條新的、火炮射程之外的防禦線。

1874 年通過的《防禦法》裡(荷語:Vestingwet/英語:Fortification Law)詳盡地規劃和編列了所需的預算,「阿姆斯特丹防線」(荷語:Stelling van Amsterdam/英語:Defence line of Amsterdam)便於1880 年動工至1914 年間完成,形成一條由42 個要塞和4 個炮臺圍繞而成、總長135 公裡的防線。

究竟這條阿姆斯特丹防線有什麼特別呢?事實上,防線上的要塞、城牆、壕溝與堡壘等人類工程,都還不是防線的核心,阿姆斯特丹防線真正的防禦主體,其實是──「水」,這不愧是幾世紀以來與海爭地的荷蘭人擅長的招式啊!那麼,究竟荷蘭人如何以水變魔術,建立起「水」防線呢? 。

由要塞和洪泛區構成的阿姆斯特丹防線

阿姆斯特丹防線的基本設計理念,是將須德海(即 Zuiderzee 南海)的水引入防線範圍內的洪泛區(inundations, 3~5 公裡寬,圖中深藍區域),在三天內淹沒完畢。

這片洪泛區的水位要達到一種「水軍船無法航行的淺、陸軍馬無法前進的深」的高度(約40~50 公分),防線上的要塞則存有足夠的食物、水、燃料和軍事裝備(約半年的量),以便遭到敵方包圍時,可爭取時間等待外部救援。雖然洪泛區也存在高度差異,但荷蘭在新舊「水線」的工事上已經積累很多經驗,因此得以做到平均高低洼區域的水深淺。

整條阿姆斯特丹防線,依順時針分七段陣線:1.南(須德海)陣線 Zuiderzee front2.東南陣線 Southeast front3.南陣線 South front4.西南陣線 Southwest front5.西陣線 West front6.西北陣線 Northwest front7.北陣線 North front

雖然這條防禦線完工後從未經過測試,但確實產生了威懾作用──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荷蘭政府立即於當年 7 月宣布全面動員,這些要塞馬上開始運作。為了製造火場並保留可觀測到敵人的能見度,荷蘭人砍掉要塞前的所有植被;洪水仍待命,達到備戰水平。因此有人認為,阿姆斯特丹防線和新荷蘭水線,是當時德國決定不入侵荷蘭的因素之一。

一戰後,由於飛機加入戰場,擋不住飛機的阿姆斯特丹水防線失去了軍事意義,但它真正解除軍事地位,得等到兩次世界大戰都結束的 1963 年。戰爭結束後,阿姆斯特丹水防線上的要塞們也放幹洪水,回到動員前狀態。如今,這些要塞仍作為倉庫之用,有的也成立了博物館和藝術中心。

由於這條「阿姆斯特丹防線」是原本荷蘭水線(Dutch waterlines)防禦系統的改進版,所以1995 年9 月,兩者一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請,並於次年一同名列《世界遺產名錄》(World Heritage List)。

雖然歐洲各地也有其他的軍事防線,例如安特衛普防線、巴黎大區、布加勒斯特和哥本哈根等等,但阿姆斯特丹獨特地利用「洪水泛濫系統」來設計軍事防線,且至今都保存地完好無損,是其他軍事防線遺蹟無法相提並論的。

有趣的是,201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曾以「阿姆斯特丹防線」為主題發行了 5 歐元的紀念幣。

新舊荷蘭水線(Oude/Nieuw Hollandse Waterlinie):從十七世紀起,守護荷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面提到,「阿姆斯特丹防線」是建立在過去荷蘭水線工事的基礎上。那麼最初的荷蘭水線又是怎麼來的呢?

舊荷蘭水線(Oude Hollandse Waterlinie)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紀初期,拿騷的莫裡斯親王(Maurice of Nassau)提出一個構想,他想打造一個基於水的防禦系統,目的是使現今南北荷蘭省成為島嶼,周圍環繞的水線,可以從須德海(即Zuiderzee南海、今Ijsselmeer愛塞湖)一直延伸到瓦爾(Waal)河畔的霍林赫姆(Gorinchem)。 (見下圖,藍色是引水淹沒的地區,藍色左邊的區域則為水線保護的「島嶼」。)

1629 年,弗雷德裡克·亨利王子(Frederick Henry)將該計畫付諸實踐。果然,這道舊荷蘭水線在 1672 年法荷戰爭(或第三次英荷戰爭)期間,成功阻止了路易十四的軍隊徵服荷蘭。由此看來,舊水線建造後不到 40 年就證明了其價值。

至於新荷蘭水線(Nieuw Hollandse Waterlinie)的工事,則可回溯到 1815 年。當時,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荷蘭聯合王國成立後,決定對水線進行進一步的擴展和現代化改造。荷蘭人將部分水線移至烏得勒支(Utrecht)以東,成為新荷蘭水線。

這條新水線在接下來的 100 年間,成為主要的荷蘭防線。 1870 年的法普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條戰線發揮良好的防禦嚇阻功能,讓荷蘭免去遭受攻擊的命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之際,荷蘭人決定依靠更東部的格裡布水防線(Grebbe Line)為主要防線、水線為次要防線。然而,二戰期間,這條格裡布水防線被德國以空降部隊破解。和法國馬奇諾防線一樣,這條水防線未能發揮防禦功能,德國人轟炸鹿特丹,並威脅下一步將攻擊烏特勒支和阿姆斯特丹,最終迫使荷蘭人投降。

二戰後,世界局勢進入冷戰(1946~1991),荷蘭的禦敵目標轉為蘇聯,遂有修建第三版水線的聲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西歐防線中沿用艾瑟爾水防線(IJssel Line, 1953-1964),在艾瑟爾水防線(Ijssel Line)和海爾德蘭省(Gelderland)的東邊加固防空、機關槍掩體、指揮所和醫院,以保護荷蘭綠心西側的任仕達(Randsta)都市區。

萬一發生入侵,萊茵河和瓦爾河的水將分流到艾瑟爾河(IJssel),從而淹沒河流和周邊土地。但該計畫從未經過戰爭洗禮,荷蘭政府也於1964年(或說1968年)將其拆除。

結語

地處低洼、幾世紀以來與海爭地的荷蘭,一向以水利工程聞名世界。當各國的軍事防禦工事,多以要塞、城牆、壕溝與城堡等為防禦主體時,荷蘭人卻曉得利用「洪水泛濫系統」作為其防禦工事的設計理念,獨到地結合人類工程與天然地景。

無論是阿姆斯特丹防線、或者新舊荷蘭水線,都讓我們再次驚嘆荷蘭人對「水」的巧妙運用。

相關焦點

  • 華新醫院:為社區群眾築起一道健康防線
    華新醫院:為社區群眾築起一道健康防線
  • 「碩鼠」之患亟待築起三道防線
    陸仁魁從2008年10月開始,3年內利用職務之便先後在土地置換、土地過戶等方面收取企業的好處費,減免對方利稅,非法收受人民幣240萬餘元。(10月21日《法制日報》)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千百年來,《詩經》中「碩鼠」形象讓我們對其恨之入骨。而像陸仁魁這樣的稅務官員,正如「碩鼠」一般不斷蠶食人民稅務財產,禍患國家稅務安全。
  • 用生命築起平安的防線 ——全國「最美基層民警」夏宇
    用生命築起平安的防線 ——全國「最美基層民警」夏宇 2020-12-17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認真和執著築起抗疫堅固防線
    在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申藍公司裡,有一支由7名志願者組成的「抗疫先鋒隊」,成為了臨時小班組:自2月4日成立之初,他們就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來往穿梭於公司的每個角落,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公司廣大員工的安全築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線
  • 用心築起安全防線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為了給旅客提供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列車乘務人員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時,堅持做好廁所馬桶、扶手等重點部位消毒工作,及時提醒乘客佩戴口罩,宣講防控知識,用心築起安全防線。
  • 築起堅實國門檢疫防線!第41架入境國際航班抵達太原
    築起堅實國門檢疫防線! 自口岸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太原機場海關旅檢二科科長司良燕作為旅檢帶班科長,衝鋒一線、連續奮戰,帶領團隊築起了堅實的國門檢疫防線。 今年1月份,在剛剛傳達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精神後,司良燕便立刻帶領全科人員處置一起進境航班報告發熱病例事件。
  • 「藍色防線」是一道怎樣的防線?這部戰地紀實電影給出有力回答
    圖說:《藍色防線》海報 官方圖「藍色防線」,是一道怎樣的防線?今天,電影《藍色防線》在全國各地舉行了業內看片會,它用戰地紀實的手法,呈現給觀眾一個無特效、無濾鏡的真實戰場,讓觀眾全方位了解中國軍隊在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全貌。
  • 齊心守陣地全力築防線 河北承德全力落實疫情防控
    齊心守陣地 全力築防線——承德全力落實疫情防控一線見聞「親愛的,你儘管踏實工作,婚禮延期,愛與幸福不延期,待到山花爛漫時,我一定給你補辦一場浪漫的婚禮……」當看到未婚夫發來的《婚禮延期,愛與幸福不延期》短視頻後,河北省軍區承德離職幹部休養所門診部醫師張樂樂雙眸閃著淚花
  • ...通信築起「鋼鐵防線」——記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
    原標題: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 「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心鑽研數十載,為我國軍事通信築起一道鋼鐵防線!」這是業界對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的評價。這位軍事科研領域標杆性的人物,在網絡上鮮有「痕跡」,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守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國之重器」。
  • 白衣戰士古利明: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白衣戰士古利明: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2020-09-07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景區:紅門派出所召開「築防線 保平安」終結詐騙警民互動會
    為進一步增強群眾防範電信詐騙意識,提高識騙防騙能力,築牢防範電信詐騙第一道防線。11月16日,紅門派出所在轄區召開「築防線 保平安」終結詐騙警民互動會。與會群眾紛紛表示,非常感謝景區分局和高新分局對轄區群眾的關心和保護,會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既當好使用者又當好宣傳員,積極對「金鐘罩」反詐小程序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築牢防線、遠離詐騙、守護平安。【來源:泰山景區公安】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紀錄片《藍色防線》:中國維和部隊的真實面貌
    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沒有藝術,也沒有誇張海報上,《藍色防線》的片名上方,寫著十四個字——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什麼意思?它,並不是由藝術家的想像,所虛構出來的故事。之所以有這樣的可貴日子,正是因為一道藍色防線在戰亂國度為萬千難民圈出了一方安寧之地。戰亂的畫面來得很突然,政府軍和反政府軍的槍火,在夜色中,像燒紅的流星一樣。維和戰士把裝甲車堵在難民營邊界缺口處,防止武裝分子把戰火燒進難民營。
  • 在家園與疫情之間築防線
    物業人用他們的力量,在家園與疫情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守護業主平安。業(管)委會陸續為項目抗擊疫情發起倡議書、慰問信,號召廣大業主為項目抗擊疫情捐款、捐物,業主們也在業主群內自發為項目抗擊疫情籌集防疫資金;近百個項目的業(管)委會/甲方代表,不止一次來到防疫一線慰問和關懷,詢問大家防疫工作上的困難,積極給予協助;還有很多小區業委會放棄休假,與一線員工並肩奮戰在小區抗疫第一線;在防疫物資緊缺的時候,業主送來了口罩、消毒水、護目鏡;在特別寒冷的夜晚,業主送來了暖寶寶、熱水袋
  • 堅強防線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構築起最堅強的防線。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推出六集大型紀錄片《同心戰「疫」》第三集《堅強防線》昨晚播出。黨中央立足地區特點和疫情形勢因應施策,把武漢和湖北作為全國主戰場,對其他省份加強分類指導,嚴守「四道防線」,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戰略格局。
  • 物流通道每天檢測數百輛車 西海岸啤酒城築起食品安全防線
    於海龍介紹,食品原料入口關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在這條通道上,每天有數百輛車進入園/城區,最多的一天通行420輛車,所以他們嚴格按照局制定的規範嚴格審查,嚴把安全關。截止8月8日,物流通道已經檢測1200車次,貨物檢測7600批次,物流通道每天有三個時間段開放,分別是凌晨0點到3點、早上6點到8點,中午12點半到2點半,其他時間段,進貨通道的大門全部關閉。
  • 超燃反詐盛宴 警民共築防線
    累計打擊團夥27個,先後抓獲詐騙嫌疑人590餘人,破案100餘起,查扣涉案資金3000餘萬元,繳獲手機卡10000餘張、銀行卡200餘張、多卡寶設備82臺,共計挽回群眾損失超400萬元,讓犯罪分子無處可逃、無處遁形,展示了亭湖警隊「硬實力」。
  • 守門員、快遞員、排查員——望京黨員幹部築起抗「疫」最強防線
    如果說醫生的抗「疫」戰場在醫院,那麼基層黨員幹部的戰場就在家門口,為了全力守護望京地區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他們衝鋒一線,挨家挨戶走訪、致電登記信息,確保排查不漏一人;他們穿梭社區,為隔離人員、生活困難人員上門送菜、送物資,解決生活困難;他們站崗執勤,無論下雪還是大風,無論白天還是深夜,牢牢守住社區的大門,正是他們默默無聞的付出為望京居民築起抗擊疫情的最強防線
  • 赴冬至美食之約,雲南白藥活性肽牙膏修復小藍管築好牙齒防線
    赴冬至美食之約,雲南白藥活性肽牙膏修復小藍管築好牙齒防線 2020年12月21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 冬至又名「冬節」、「長至節」「亞歲」,是中國農曆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在《清嘉錄》中,還有著「冬至大如年」之說,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
  • 電影"藍色防線"發觀眾口碑特輯
    時光網訊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已於9月18日全國上映。今日,電影發布了一支觀眾口碑特輯。自電影《藍色防線》在楊根思部隊舉辦首場放映後,各類觀影活動如火如荼,掀起了一場涵蓋軍人、學生、老師、企業家、消防員、醫護人員等社會各界人士的觀影熱潮,真實、震撼、感動、熱淚盈眶成為觀影情緒關鍵詞。特輯中,記錄下了不少觀眾淚流滿面的畫面。
  • 《藍色防線》上映 展現中國軍人鐵骨護和平
    18日,根據中國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全體官兵親歷記錄拍攝的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正式上映。影片中用真實鏡頭聚焦700位來自楊根思部隊的官兵,他們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世界上最年輕也最危險的國家南蘇丹,執行為期一年的維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