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品中向來不乏視覺特效的應用,但開創性地把綠幕運用得爐火純青的例子卻寥寥無幾。
對色度摳像創造性的使用是一種被低估的藝術。靠色度摳像可以把一部還不錯的電影變成一部優秀作品;把一部爛片變得可以接受。其概念很簡單——使用一塊綠色幕簾(有時是藍幕)、布料或塗料在後期製作過程中把圖像合成在一起。如今在電影院看到的大預算製作的頂級大片大部分一定都創意性地使用到了綠幕。但實際上,綠幕用得夠純熟,觀眾根本察覺不到。
影史上一些視覺特效運用到極致的地方堪稱細緻無暇到我根本沒有意識到眼前看到的是電腦生成的圖像。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那些畫面的整個背景都是合成的。從經典動畫真人混合電影《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到大衛·芬奇《消失的愛人》中的製造的郊區,這些都是影史上對綠幕最具創意的使用。本文中的例子排名不分先後。
從技術層面上看,《火車大劫案》並沒有結合綠幕,但這部電影中出現了最早的視覺特效。電影創作者通過巧妙地將素材相互層層疊加實現了他們想要的視覺特效。他們的操作方法就是直接採用了負片雙重曝光的方式。首先,他們先在窗戶封閉光線的情況下錄製一個場景。然後進行倒帶或移除並替換負片再錄製一遍同樣的場景,只不過這一次屋子的其他部分是暗的,而窗戶曝光來展示火車經過。基本上就是在一個負片幀上進行了兩次曝光。這麼做是否行得通?自己看看上面的片段吧。
這也是影史上最早期的電影作品之一,證明了拍電影一直以來都靠發揮DIY精神。這些藝術家們突破局限,找到了新的講故事的方式。提醒我們拋開預算,拋開傳統技巧,最終影片還是落在你的故事上,以及你有多努力多願意花心思來講故事。
大衛·芬奇對視覺特效的
獨特運用在每一步電影中都有突破
圖片來自:二十世紀福克斯
製作一部電影的因素有千萬種。只有當劇本、演技、攝影和視覺特效相輔相成相配合的時候,觀眾才能在2小時中被帶入到另一個世界中。所以說最好的視覺特效是讓人無法察覺的——不會讓人出戲。
大衛·芬奇的電影一直在視覺特效上做突破,但又極其微妙讓人難以察覺。無論是《搏擊俱樂部》的片頭還是《返老還童》中布拉德·皮特的逆生長,他的電影都是獨一無二又富有開創性的。而我真正開始欣賞他對綠幕的運用手法是在看到了這個《消失的愛人》特效短片的時候。一起看一下。
都是小細節,特別無聊,特別微不足道對不對?就只是背景用了綠幕而已。但仔細想想這樣的運用需要多少遠見。一個導演從構想,到把它執行到指示牌的具體顏色以及在背景當中失焦,《消失的愛人》就是完美的例子(對了,鏡頭從一半就切掉了,你甚至都沒看到指示牌)。這才是真正運用了綠幕——不是用於替代,而是用於創作。大衛·芬奇的手法實操性也非常強。
這個技巧促進了電影製作,原因如下。第一,它給予動畫師和特效師真人參考點來進行工作。第二,緊身衣讓演員進行真人表演和互動反應。要對一個完全CGI製作的角色進行站立、觸碰、說話的無實物表演難度大很多。可以想想在《侏羅紀世界》中克裡斯·帕拉特在片場是和拿著迅猛龍的頭的演員對戲,還有《復仇者》電影裡小羅伯特·唐尼旁邊站的是戴著綠巨人浩克頭帽子的馬克·魯法洛。這種方式真正幫助視覺特效師和演員共同傳達一個更棒更有可信度的故事。
說實話,看著那些幕後照片裡演員們穿戴全身綠色緊身衣全情投入演出是我最喜愛的消遣。
在綠幕面前拍攝幾乎整部電影
是一種狂野的新型故事敘述方式
圖片來自:迪士尼
我在寫本文這幾個案例的時候,本來要包括《空中大灌籃》的。那部電影陪伴我成長,仍然是影史經典。它開創性地將真人角色融入動畫世界的操作絕對是最瘋狂的創意和製作之一。但要是讓我給瘋狂的綠幕運用頒一個小金人,我會給羅伯特·澤米吉斯摯愛的經典《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影片中大部分段落是在藍幕前拍攝的,使用的方法既怪異又絕妙。大部分情況下主演鮑勃·霍斯金斯都是在純藍幕環境中演獨角戲,假裝身邊都是卡通世界裡的卡通角色。這絕對是一種「不走尋常路」的講故事手法,並且由它啟發了後來的電影,如《空中大灌籃》和《非常小特務》。
如果你正在參與類似的項目,演員要在完全藍幕或綠幕前工作,摳像過程就變得尤其重要。
另類生物現實特效大師吉爾莫·德爾·託羅的大作《潘神的迷宮》有很多亮點。從故事、拍攝、配樂到視覺特效,這部電影無懈可擊,展示了導演在完全的創作自由之下所帶來的呈現。影片製作中最棒的決定(這只是我個人觀點)就是讓導演信任的道具穿戴演員道格·瓊斯飾演這個神奇的黃棕色生物。道格·瓊斯全身都穿戴了假體,只有雙腳靠摳像。他這個邪惡的角色只要出現立刻讓影片更帶勁。
這部影片既允許現實特效角色的存在,同時又結合了非現實特效。這個角色的雙腳是向後折的,讓他看起來更高,可以說如果是任何其他導演在任何其他影片中遇到這樣的角色東都會完全靠CGI來進行製作——而《潘神的迷宮》沒有這麼做,它現在成為了最受喜愛的經典作品。這就是巧用視覺特效的厲害!《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中芙莉歐莎這個角色也是這種技巧的典範。她的一邊手臂用了綠幕,全程她的機械臂/手這小小的設計卻為她的角色添彩不少。
最初將漫畫搬上銀幕是一種破天荒的創舉
圖片來自:帝門影業
我的這個案例選擇可能讓人覺得奇怪,但《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做到把漫畫搬上銀幕的電影。它在《罪惡之城》前一年放映,是一個由漫畫發想的原創故事。導演克裡·孔蘭花了4年,全程在他的車庫,用藍幕拍出了這部電影的測試預告片。完美詮釋了只要花時間精進綠幕製作,可以變不可能為可能。
倒不是說每一步漫改電影都要有像那些影片一樣獨特的視覺風格,但那些電影當時確實是創舉。《罪惡之城》是完全用綠幕在攝影棚完成拍攝的。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弗蘭克·米勒和昆汀·塔倫蒂諾很清楚審美上動畫要做成什麼感覺。背景幾乎是卡通化的,這增添了故事的虛構感,而棚內設置可以進行創意布光——時而是歌舞雜耍秀的感覺,時而是黑色電影風格。我把這兩部電影放在一組是因為他們的拍攝和放映日期很接近。無論你覺得電影如何,它本身對於所有製作和電影拍攝者而言都是一場大開眼界的體驗,再次突破了視覺媒介的界限。
用微縮模型拍攝X翼戰機
的畫面可謂革命性的嘗試
圖片來自:盧卡斯影業
說到《星球大戰》,重點不在於他們使用藍幕拍攝X翼戰機畫面,而在於他們如何為這些場景布光,並把手工製作的微縮模型運用得逼真可信。這部電影就是革命性的集合體。這部影片當時甚至還促進了用於拍攝的電腦控制攝影機系統戴克斯特拉數控攝影機(Dykstraflex)的發明,用於在藍幕前拍攝微縮模型。這是技術革新應用到現有技術上的壯舉。這些方法還運用到了《星戰》前三部另外幾部的拍攝中。無論是增加了冰天雪地的霍斯星球背景,還是恩多星球的衛星,正是這些背景創造了幻想與現實的無縫銜接,讓我們所熱愛的這系列電影立得住腳。
你可能會疑問為什麼用藍幕拍而不是綠幕。我們也這樣問自己。答案是,綠幕是在數字後期製作成為標準之後才興起的。
我希望本文傳達的終極信息是鼓勵你發揮創意。回顧來路至關重要,但不可滿足現狀而停滯不前。繼續思考新方法講述故事,突破界限,創造前所未見的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