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醜的「支」
赭(zhě)隱是一名設計師,他供職於一家掌管著2億中國人行動支付安全的公司——支付寶錢包。赭隱的工作主要是設計支付寶錢包的移動應用圖標。
不巧的是,這份工作並不討人喜歡,支付寶錢包的應用圖標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批評者中不乏名人大 V,「小道消息」出品人馮大輝早在一年前就表態稱,支付寶「支」字圖標大概是他遇到的最難看的應用圖標。
春節期間,這種批評之聲來得尤為猛烈。因為,支付寶錢包在「支」字圖標底部簡單粗暴地新增了一行「億萬紅包」紅色橫幅,讓其比之前更加難以接受。
雖然好看或醜陋都是個人的純主觀感受,但問來問去,我還沒發現有人認可支付寶錢包這個圖標的「美感」。看起來,似乎「中文漢字圖標不好看」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那麼,中文漢字圖標不好看,為什麼支付寶還會考慮以漢字「支」作為圖標呢?
當我將這個疑問拋向赭隱時,他表示,「通常情況下,設計一款應用圖標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好看與否只是其一。辨識度有時可能是首要考慮因素。」赭隱認為,對中國用戶來說,中文漢字圖標的辨識度相對比較高,才容易建立起產品與用戶之間的直接聯繫,讓用戶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哪家的產品。「支」字當然會讓用戶立刻聯想到支付寶,而非其他產品。
品牌延續性也是設計支付寶錢包圖標時的重要因素。2013年6月份,支付寶錢包移動應用 7.0 大版本更新時,赭隱和他的團隊拋棄了之前的「支付寶」三個字,而選擇了「支」字作為新圖標以延續品牌。「顯然,『付』和『寶』都不適合作為品牌形象吧。」赭隱說,「其實,『支』字也並沒有那麼難看吧」。
赭隱所說的「不難看」或許更多是一種習慣吧。如果你和我一樣,是 2 億支付寶錢包的重度用戶之一,沒有將其刪除出空間有限的手機屏幕,一定是因為「我們基本上難以離開它」——支付寶錢包已經可以完成手機充值、繳納水電燃氣費、信用卡還款、餘額寶理財等等。
以支付寶為例,你可能也發現了,移動應用同樣是一個看臉的世界。在面對一款應用時,你僅能憑藉寥寥的介紹文字,幾張應用截圖,和一個應用圖標來決定是否下載。比起文字或截圖,有時候圖標可能會成為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簡單的,應用圖標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類:文字和圖形。前者直接簡單地讓用戶知曉他正在使用的是哪一款產品,例如 facebook 的「 f 」,淘寶的「淘」;後者容易讓用戶從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文字圖標中立刻將其識別出來,例如星巴克的「雙尾美人魚」圖形,微信的「聊天氣泡」圖形。
並不能籠統地就認為,圖形圖標就一定優於文字圖標。但一款設計精美的圖形圖標不僅能夠鶴立雞群,也能夠讓用戶直接將其與產品映射連接起來。然而,文字圖標則容易淹沒在應用大潮中,幾近與「美觀」無緣,尤其是全世界最複雜文字之一的中文漢字。
不難看的「知」
赭隱和支付寶錢包的煩惱主要就在於,在保證支付寶錢包品牌一致性和圖標與產品最直接的映射關係的基礎上,如何讓用戶接受「支」字圖標,認為它並不難看。與赭隱一樣,同為設計師的李奇似乎並沒有這樣的煩惱。
李奇在中國最知名的問答社區網站「知乎」工作。與支付寶一樣,知乎的應用圖標同樣採用了中文漢字「知」。然而,李奇和知乎團隊受到的批評小得多。在他看來,原因之一可能是知乎很少變。
2011 年 9 月上線至今,知乎的圖標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相較之下,支付寶粗略計算已經換過了至少 4 種圖標。
三年前,將知乎從網頁搬到手機端時,李奇和其團隊並未在圖標設計上糾結太長時間——延續品牌成為了知乎的首要目的。當時,除了「知」,「知乎」兩個中文漢字的圖標也是一個備選方案。不過,考慮到 iOS 圖標是圓角矩形,而「知乎」兩個字在視覺上是長條矩形,最終才選擇了一個漢字的「知」。
和大多數普通用戶一樣,設計師李奇承認,中文漢字圖標的確不容易好看。因此在將其作為應用圖標時,設計師通常會考慮從字體、形態等角度去修飾它,讓它變得容易被接受。拿知乎舉例,為了避免「知」字對用戶造成審美疲勞,知乎設計師對「知」字右邊的「口」進行了斜角特殊處理,讓「知」字看起來不至於太過生硬。
此外,「內容社區」的屬性也幫助知乎用戶更多將注意力放在了圖標之外的地方。例如,應用內交互動畫是否適宜,問答是否方便,以及是否能夠分享答案等。知乎應用上架 App Store 後不久,知乎上就誕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知乎的 iOS app 不能發表答案?」。顯然,知乎用戶的優先關注點並不在應用圖標上。
有意思的是,知乎團隊的第二款移動端產品——知乎日報,並沒有延續知乎以中文漢字作為應用圖標的傳統,而是選擇了圖形圖標,「一個藍色背景的 3/4 圓」。李奇介紹稱,作為知乎的第一個子品牌,而且是完全誕生於移動端的品牌,知乎日報並沒有迫切需要在應用圖標上延續之前的風格。知乎日報的圖標出處是 iOS 下拉刷新時出現的一個環形圖標,寓意是知乎希望用戶每天用日報刷新知識。」
誠然,這樣的寓意契合知乎日報的產品屬性,但知乎日報的圖標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獨特而美觀。早在誕生之初,就有人指出,知乎日報與 2011 年就推出的雲端記事本應用 Catch Notes 應用圖標相似——後者的圖標是一個橙色背景的 3/4 圓。
你很難斷言,在應用圖標上,知乎日報抄襲了 Catch Notes,但知乎日報的圖標顯然並不能算作一個特別優秀的作品,至少並不比知乎的「知」高明很多。
難說好看不好看的「豆」
從中文漢字圖標到圖形圖標,知乎用行動證明了圖形圖標並不一定比中文漢字圖標好。而豆瓣則走上了另一條路:從圖形圖標走回了中文字體圖標。
一直以來,以文藝著稱的豆瓣在移動端都被吐槽「方向錯誤」和「太過混亂」。在去年 8 月份推出「豆瓣 app」之前,豆瓣總共在移動端推出過 11 款應用。其中,最早的是誕生於 2010 年 2 月的「豆瓣FM」,最晚的是誕生於 2014 年 5 月的豆瓣一刻。「一個 app 只做一件事」的原則被豆瓣體現得淋漓盡致。
過去,擬物化(skeuomorphism)設計盛行,豆瓣如其他團隊一樣,在設計應用圖標時傾向於使用圖形來傳遞信息。除了豆瓣東西的應用圖標算作是文字圖標,豆瓣出品的其餘 10 款應用的圖標都是圖形圖標。可以說,豆瓣是一家偏愛圖形圖標的公司。
不過,豆瓣系應用在圖形表達上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有的應用圖標很容易讓用戶理解,例如,豆瓣FM 的圖標是一個收音機,豆瓣電影的圖標是一部分膠捲放映機,豆瓣音樂人的圖標是一段音樂頻譜等。有的應用圖標則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例如豆瓣小組的圖標是一個編制環(寓意交流溝通?),豆瓣閱讀的圖標是一隻鳥,豆瓣一刻的圖標像是一塊碎了一角的餅乾。
前豆瓣閱讀產品經理小魚告訴我說,豆瓣閱讀圖標上的鳥名為鶺鴒(jí líng),寓意自由。鳥背後有一段文字,取自 20 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小說家之一的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代表作《追憶逝水年華》七部曲之二的《在少女們身旁》(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
顯然,豆瓣閱讀的這一圖標符合豆瓣整體的文藝氣質。如果你看得懂這隻鳥和普魯斯特的名作,也許能夠建立起它與豆瓣閱讀的聯繫。儘管這種聯繫似乎有些晦澀,但如果豆瓣閱讀直接以「閱讀」、「閱」、「讀」等中文漢字作為圖標,恐怕也無益於豆瓣閱讀的品牌樹立。
「在當時,豆瓣閱讀需要突顯其『自出版平臺』的特質,因此以普魯斯特的名作作為圖標可能更容易引起用戶的共鳴。」小魚表示,相比起文字,人腦對圖形的記憶更加容易。因此,豆瓣閱讀從來都未考慮過使用中文漢字作為圖標。在這一圖標之前,豆瓣閱讀還有過一版圖標是一個坐在椅子上安靜讀書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