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影視獨舌"↑免費訂閱本刊
獨舌:網上有人說這個劇的人設和故事框架跟日本動漫《不思議遊戲》很像,這個是怎麼回事?
扈耀之:這個大家看完再說,有很多東西的構架都是一樣的,構架一樣不影響故事發展渠道一樣,那個戲我沒看過,不太好發表意見。這部戲的故事取材於《山海經》,包括故事的細節、主要人物形態、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東西做了綜合和借鑑,都是老祖宗的東西。
獨舌:《山海經》不是一本小說,是一本先秦奇書,所以它也不像IP,有個現成完整的故事,這個劇叫《山海經》,和它的聯繫是怎麼建立的?
扈耀之:《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記載了很多風土人情、山川怪物、自然景觀,不像章回小說有個敘事性的故事框架。這個劇完整的名字叫《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叫《山海經》的話只能拍成專題片了。我們在很多元素上取材於《山海經》,就像音樂一樣,有多種變奏模式,《山海經之赤影傳說》講到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還有「二十八星宿」的故事,我們把「二十八星宿」擬人化了。
獨舌:「赤影傳說」是什麼意思?
扈耀之:「赤影傳說」其實就是指的「朱雀」。從遠古的觀念說,「浴血鳳凰」就已經很難得,但是一千隻鳳凰裡頭才會有一隻「朱雀」,所以「朱雀」被稱為神鳥,主南方,五行中象徵「火」,是紅色的。
獨舌:當下電視劇市場古裝戲由武俠進入仙俠,國外影視流行魔幻,中國則流行玄幻,這個劇好像跟仙俠玄幻還不一樣,你覺得這部劇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扈耀之:它有仙俠的成分在,還有特技部分的展示,再好的東西在影視作品中都需要視覺化,所以這次我們電影學院整體特效團隊都非常優秀,製作過電影《1942》、《趙氏孤兒》,絕對不會出現「五毛錢特效」的東西。
獨舌:國外有很多現成的小說做影視改編,中國只有零散的元素,你怎麼看中外在幻想類題材影視創作中的差別?
扈耀之:中國的東西太豐富了,所以成為不了類型,成為類型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簡單。中國幻想類資源是大超市,什麼都有;老外的是專賣店,只賣一種東西。
獨舌:最近的熱門動畫《大聖歸來》裡的反派人物「混沌」就是借鑑了《山海經》裡的描述的形象。
扈耀之:「混沌」也是來自《山海經》,我們這個作品裡也有「混沌」,是以寫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獨舌:《山海經》是上古傳說,拍這個劇人物預設的時空背景是什麼?服化道是按照哪個時期定製?
扈耀之:我們劇裡的時代基本是架空的,這也方便於拍攝的時候自由發揮,不限於某個具體時期的窠臼,影視劇在造型角度還是以好看為主,畢竟這不是個歷史劇。它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重溫《山海經》,希望起到一個推廣傳統文化的作用。
獨舌:也就是說你在做這個大眾娛樂的背後有這樣一個初心?
扈耀之:是的,如果說文藝作品能夠對一個人起到決定性的教育,那不太現實,它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對不了解的有心人引起關注,然後他可能回去翻一些跟《山海經》有關的著作,就跟讀書一樣,「師傅引進門,修行看個人」。日韓的很多東西都是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如果我們再不拍,我們的下一代人甚至這一代人就認為你有些東西是抄韓國的。其實日本所謂的傳統文化都是因襲漢唐,韓國基本都是明朝的傳承,最早我們是想做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構架。
【短評】
《山海經之赤影傳說》亦「仙俠」亦「玄幻」
時下流行「仙俠劇」、「玄幻劇」,對於這種飄逸懸空的時代審美,馬中駿一針見血指出:「這體現了一個浪漫主義抬頭、現實主義暫時折戟的趨勢。對於當下的年輕觀眾,仙俠劇、玄幻劇都是帶有浪漫色彩的」。然而究竟什麼是「仙俠」?什麼又是「玄幻」?單從名字上看,「仙俠」是神仙想像+武俠小說的綜合,本質是中國傳統武俠小說的變奏,甚至武俠小說本來就有一個仙俠分支,如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玄幻」則是玄學+奇幻小說的綜合,本質是西方奇幻小說遭遇中國國情在網際網路語境中的變體,最早源於香港作家黃易的作品,「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的嶄新品種」,可以說是幻想類文學在中國本土的一個特色品類。
「仙俠」和「玄幻」從兩個不同方向出發走向同一個位置,越來越相近,都涉及風水命理、佔卜星相、怪力亂神、神妖魔怪……側重點各有不同,曰「修真」,曰「架空」,曰「穿越」,此之謂也。「仙俠小說」和「玄幻小說」吸納了傳統文化中一些神秘主義的元素,加入青春時尚的包裝,共同成長繁榮於網絡文學的溫床,是一種青少年亞文化。《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從基因上應該是接近「仙俠劇」的,因為它從古籍《山海經》中吸納了很多養分,但是它沒有「仙俠劇」氣質鮮明的網際網路基因,而是基於傳統文化要素重新規整的一個原創故事,我把它界定為具有「仙俠」色彩的古裝神話劇。
好萊塢盛產幻想類影視作品一個重要原因是:歐美在步入工業化社會之後類型文學發達,隨著西方的社會發展,在大眾文化餐桌上扮演重要角色。即便是以魔法神力見長、源於人類早期神話、有史詩氣質的魔幻類型,也多改編自近代以來根據歷史神話原型創造的奇幻小說,如《哈利波特》、《魔戒》、《納尼亞傳奇》、《冰與火之歌》,超級英雄漫畫更是20世紀印刷文明混搭都市生活的產物。簡單回顧一下中國近代史,會發現中國沒有類似西方那樣類型文學繁衍的土壤,文藝作品從來都是「為人生」「救亡啟蒙」「宣傳教化」,娛樂功能的大眾文化僅僅在港臺絕地逢生,一個是言情,一個是武俠,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深深滋補著大陸人民對於「世俗愉悅」的人性需求。
「玄幻」「仙俠」儘管開拓了中國類型文學的題材,但是網際網路創作的輕佻隨意也使得這種類型缺乏西方幻想類文學的厚重感。文藝作品如果只有「器」的形式,沒有「道」的核心價值,必然只能是暴起一時,很快成為過往煙雲。黃易的「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這一玄幻小說概念,不僅並不準確地體當代黃易作品本身,而且與中國當今流行的玄幻小說相距甚遠。中國當今的玄幻小說,其中的「玄」不再是指玄學,而是可以詮釋為玄想。許慎《說文》解為:「玄,幽遠也。『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言道幽深微妙。」正是「玄」意味著「幽深微妙」,所以也就給予玄幻小說以無限玄想的天地。想像的閥門已經打開,如何打造中國的《指環王》卻是擺在中國影視創作者面前的重任,不管成色如何,《山海經之赤影傳說》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談起《山海經之赤影傳說》的創作和拍攝初衷,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表示,希望將古典題材以重新煥發青春光彩的形式呈獻給全國觀眾,「《山海經》中匯聚了中國最原汁原味的神話題材,也混合了玄幻、神話、動作和青春、時尚、偶像等元素。」同時將這些元素都融匯到一部電視劇中,這在以往的電視劇作品中很少見到。
中國曾經是東亞文化圈的軸心,曾經一度是文化輸出國,而如今,以日韓影視文化為代表的流行文化風靡亞洲,引領時代潮流。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山海經之赤影傳說》的製片人扈耀之對此極為痛心「日韓的很多東西都是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如果我們再不拍,我們的下一代人甚至這一代人就認為你有些東西是抄日韓的」。大眾文化除了表面的娛樂功能,長期的浸染也具備「定義現實」的能力,比如我們現在一想到科幻片肯定會拿好萊塢大片作對照。在扈耀之看來,用流行文化包裝本土的經典《山海經》也是文化話語權爭奪的大事。
什麼是經典?馬克吐溫有個幽默的說法:「經典就是那些我們經常談論但是卻從來不讀的書籍」,《山海經》作為一部經典古籍,最近出現在人們視野是因為動畫電影《大聖歸來》中反派人物混沌的人物形象溯源。現代生活逐漸走向了視像媒體(影像化),經典文本形式越來越無人問津,現代生活需要經過傳媒刺激才會接觸經典:把文本從影像中拉回到經典中來,然後再把經典拉回到自己的生活,《山海經之赤影傳說》的創作團隊在運作這個項目時,是有這樣的初心的。
【文/楊文山】
End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上角分享吧!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