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自白心路歷程,對死亡恐懼又嚮往:殺母是為了幫她

2020-12-26 熱點烽火臺

昨日,福州某法院開庭審理了吳謝宇殺人案,在法庭上,吳謝宇陳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稱2010年父親吳志堅去世後,他開始改變。在那之後,家不再完整,沉默寡言的媽媽謝天琴承擔了很多,很多事情都不和他說。吳謝宇表示這種氛圍讓他形成了長期的陰影,他覺得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孤獨,在北京學習期間,心理狀況更是發生巨變,開始厭世,多次嘗試自殺但沒有成功,他殺死媽媽,是為了讓媽媽「解脫」。

對於檢方的指控,他供認不諱,當庭痛哭悔罪,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希望法院可以重判,表示自己正在將經歷寫下來,希望可以警示其他人。

再來簡單回顧下案件經過:2015年7月,吳謝宇殺死了母親,還用塑料膜在母親的屍體上包裹了十多層,撒上了活性炭,用來掩蓋味道。之後他向親戚們群發簡訊,借了144萬。2016年2月,吳謝宇的舅舅發現聯繫不上謝天琴母子倆,於是報警,才發現了謝天琴的屍體,但一直沒有找到吳謝宇。他逃到了重慶,做了酒吧的男模,2019年4月才被警方抓獲。

關於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眾說紛紜。他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很想死,於是有人推測他或許患有抑鬱症,因此殺人。也有人爆料,他曾經和一個妓女有過感情,但不了了之,可能是被母親反對後憤而殺人。還有人表示,他的母親或許管得太嚴格了,讓他沒有自由呼吸的空間,生活過度壓抑,才走上了殺人之路。甚至,還有人揣測他或許是多重人格。

但不管原因是什麼,這起人倫悲劇已經發生了,吳謝宇在法庭上的懺悔或許是真的,但他很有可能不是在懺悔自己的殺人行為,而是在懺悔自己竟然被抓住了。若是他真的為當初的行為感到後悔的話,那為什麼會潛逃三年多,逍遙法外,而不是自己去警察局自首呢?他在法庭上的說辭,其實更像是開罪的藉口。

天才導演澤維爾·多蘭的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講述的也是一個和「弒母」有關的案例。16歲的少年于貝爾父母離異,他被判給了母親,小時候母子倆感情不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于貝爾發現和母親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交流。簡單的日常對話,也有可能演變成爭吵。某次就業統計課上,需要家屬籤名,于貝爾卻告訴老師母親已經去世了,就這樣「謀殺」了自己的媽媽。

這件事被于貝爾的母親知道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愈發嚴重,母親又發現他還有一個同性戀人,索性將他直接送到了寄宿學校,兩個人之間徹底決裂。

有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他們造成了傷害,也有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待孩子的一句感謝。雙方都在等待對方主動,結果什麼都等不到,感情越來越差。

這就提醒我們,在和子女相處的時候,不要總覺得自己特別有權威,所以不能低頭。要真正認識到子女和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心平氣和地交流,平視孩子,才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和尊重。

不要以完美為標準來要求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除非他戴了面具。吳謝宇就是這樣,他是北大高材生,在人們眼中前途不可限量,結果內心早已扭曲不堪。父母若是以完美主義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被培養成表演型人格,將真實的自我藏在內心深處。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自體有真假之分,不過有的人比較幸運,在成長的過程中,缺點、陰影都被父母的愛給接納了,於是真假自體就會慢慢地趨於一致。不幸的人,缺點和陰影不能被父母接受,假自體就會越來越膨脹,將真自體蒙蔽,壓抑不住的時候,真自體就會以非常極端的方式爆發,傷害到父母和身邊的其他人。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案件的呢?

相關焦點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供述作案動機:殺母是幫其解脫?
    由於另一方已經死亡,也無法開口辯駁。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歸因。而吳謝宇的典型特徵是把一切歸因於外,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層面的不可饒恕性,這是一種掩蓋行為。但是,極少情況下,受害人真的有自殺這種訴求,更多情況下是愚昧兇手的自欺欺人,或者聰明兇手的脫罪謊言。他整個逃逸的過程,包括嫖娼,或者自己做男模,實際上這些行為說明他很激情快樂。
  • 你相信吳謝宇殺母,是為了幫媽媽解脫?
    案發當天,他趁其母換鞋時用啞鈴砸死了她,並交代了犯罪動機:「幫媽媽解脫」。她的丈夫為了救她,就去偽造單據,騙取醫療保險金。這當然也是犯罪,但其動機卻值得同情。最終,該男子獲得輕判。 由此可見,犯罪動機不會影響定罪,但會影響量刑。而且,這種影響有的時候很明顯,幾年前,《今日說法》曾經報導了一個案件: 廣東一婦女突發重病,成了植物人。這種植物人的狀態也不穩定,還需要再做手術。
  • 吳謝宇入獄記:高材生殺母攜巨款潛逃,有為少年一夕變成殺人犯
    讀高中時父親去世,吳謝宇與母親謝天琴相依為命,但這並不是打倒母子二人的負擔,謝天琴為人要強,丈夫逝世後不願意接受各種撫恤金,不接受各種幫助,自身確實沒有到那個程度必須靠人救濟,即使很苦,母子二人都很堅強。
  • 北大吳謝宇承認弒母,作案動機為幫媽媽解脫,姑父希望輕判一點!
    近日,該案件正式公開審理,在庭審過程中,北大吳謝宇承認弒母,並且透露弒母原因,自稱作案動機是為了幫媽媽解脫,其姑父稱希望輕判一點!父親病故對家庭造成重大影響吳謝宇的爸爸是國企領導,家庭地位很高。父親在吳謝宇成長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吳爸經常給予兒子鼓勵和陪伴,是一位稱職的好爸爸。
  • 專家討論:吳謝宇的供述與所為是否矛盾,他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吳謝宇對檢方指控供認不諱。當庭供述稱,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在北京學習時期,他心理狀況發生更大變化,開始變得厭世,多次嘗試自殺未成後,他決定殺死過得「挺苦」的媽媽,讓她「解脫」。吳謝宇的法庭供述呈現出他矛盾複雜的一面,他稱想幫母親「解脫」,作案方式是用啞鈴砸母親的後腦及頭面部;他稱本想殺母后自殺,作案後因恐懼放棄;他作案前精心策劃,把這種準備類比成「推理完成一個數學模式」,但在當庭供述時,未說是否有自殺計劃;放棄自殺後,他精心處理現場,稱原因是「爸爸」愛乾淨;他在法庭上認罪悔罪,說法庭可以對他重判,但又說自己「還能勞動」。
  • ...吳謝宇法庭講述作案細節旁聽者直呼不可思議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
    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旁聽人員介紹,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而他覺得,自己念書只是為了滿足別人,而不是自己。
  • 吳謝宇庭審記錄揭示真實的心理歷程
    父親的病逝,讓吳謝宇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打擊,他說他自己經常不接受爸爸已經離開的現實,而媽媽為了他能安心學習,並不與他溝通家裡的事,可以說這種做法是大部分中國父母普遍的處理方式!這種處理方式,看似是為了讓對方減輕負擔,但是,往往引發更大的心理問題。
  • 吳謝宇談作案細節,稱媽媽像死前林黛玉,殺她是「想讓她解脫」
    吳謝宇的人人網頭像。自稱父親病故後心理發生變化孩子優秀、父親是國企領導、母親是中學老師。在不少人看來,吳謝宇家曾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知識分子家庭。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
  • 「殺了我媽是為她好」:北大學霸吳謝宇,別再讓你媽媽當背鍋俠了
    「我愛我媽媽,我們沒有矛盾,我這麼做都是為她好,我覺得殺了她是一種偉大的成全。」「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會這樣,當時覺得這種方法是最偉大的。」庭審中,吳謝宇淡定的說道。2020年12月24日,4年前震驚全網的#北大神童弒母案#終於進入庭審環節。
  • 北大學子弒母案庭審現場:吳謝宇滔滔不絕20分鐘
    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旁聽人員介紹,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 北大學子弒母案庭審現場:吳謝宇滔滔不絕20分鐘,殺媽媽是因為……
    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旁聽人員介紹,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 逃亡1380天終被捕,吳謝宇稱在「幫媽媽解脫」,還自曝當夜場男模
    12月24日,吳謝宇"弒母案"正式開庭審理。昔日令人豔羨的北大學生吳謝宇長達1380天的逃亡人生,最終被定格在了2019年4月20日。據知情人士透露,吳謝宇被抓時痛哭流涕地說:"看到警察,我就知道完了"。
  • 弒母的吳謝宇真的擁有多重人格?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將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罪一案。曾經轟動一時的「吳謝宇弒母案」再次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 案發當天,他趁其母換鞋時用啞鈴砸死了她,他交代了犯罪動機,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幫媽媽解脫」。
  • 吳謝宇作案動機:從「幫母解脫到協母自殺」,為何堅持很愛媽媽?
    據知情人透露,吳謝宇再次改口殺人動機,並寫下多頁自述,自述的重心還是認為弒母是 「 幫母親解脫 」,直到最近才改口為 「 協助母親自殺 」,並從自述裡看得出他還是堅持「很愛他媽媽」。坦白講,對於吳謝宇案,輿論的耐心早已被耗盡。畢竟,從公序良俗出發,發生這樣的事情兒,「弒母者」最好是「早死早超生」。
  • 吳謝宇殺母一案教會母親儘量少苛責孩子,也不要過分寵溺孩子
    近日網上流傳紛說不斷的《吳謝宇殺母一案》,對我們廣大母親來說是有點不舒服,對我們做兒子來說也有點傷心,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會有弒母這種泯滅人性的行為。這種行為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道德上的制裁。我們中華有著5000年優良傳統的思想美德,就是孝親敬長,百善孝為先。
  • 【尋找內心的神話】死神原型:對死亡的恐懼與嚮往
    這個原型有兩個看似矛盾的傾向:一個是害怕死亡,另一個是嚮往死亡。出生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這個過程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是過去(胎內)生活的一個喪失。出生是胎出生活方式的喪失,證明過去的那一切不復存在了。正如弗洛姆等心理學家所分析過的,對胎內生活較好的多數胎兒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失樂園,就是離開伊甸園。
  • 「雙面北大神童」吳謝宇,親手將母親殺害:慘案的背後是教育悲劇
    為了治好父親的病,母親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僅把家裡所有的積蓄花了個精光,而且還一度陷入到焦慮之中。但可惜的是,父親終究沒有被救回來,所以在吳謝宇10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老實說,吳謝宇的母親是一個英雄,她能夠獨立自主自強,而且拒絕別人的幫助,的確非常值得敬佩,但是她這種做法,使得家庭困難越來越嚴重,而且她的性格也巨變,變得更加偏激。其實,在父親死之前,吳謝宇就是一個乖孩子,而且讀書十分上進,曾一度名列前茅。
  • 吳謝宇弒母,法律一定會判處吳謝宇死刑嗎?網友有兩種觀點
    而對於審判吳謝宇,網友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吳謝宇身為北大的學生,殘忍的殺害母親,其行為令人髮指,手段惡劣,不判處死刑,不足以告慰在天堂的母親,也不足以安撫全社會對吳謝宇弒母案的氣氛。自古以來,殺人償命,吳謝宇殺母,讓親情蒙羞,讓家庭倫理失常,是最大的大逆不道,讓有正常情感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不能理解,法律不判處吳謝宇死刑不足以安撫吳謝宇媽媽家親屬的情緒,更不足以平民憤,必須判處吳謝宇死刑,並且立即執行。
  • 吳謝宇:「按數學模型完成弒母計劃」,這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要知道,就案情的核心推動來講,吳謝宇父親的病逝算是觸發點,讓本來就性情壓抑的吳謝宇和好強的母親徹底進入硬撐階段,他(她)們彼此都應該很愛對方,但是又因為父親的病逝,不能更好直面彼此,以至於只能進入彼此心疼又彼此依賴的境況之中。坦率地講,雖然並沒有相關的鑑定結論認定吳謝宇存在精神層面的問題,但從吳謝宇庭審中的自我描述來看,顯然弒母前後有一定的抑鬱傾向。
  • 《暖暖,請多指教》:一段有關愛情的心路歷程
    每部作品當中,往往都有屬於它們自身的人物心路歷程。這些歷程的演繹,很多時候透露出人物角色的性格、品質以及成長等。它們,通常是值得我們觀眾去回味的。其中,最為讓我們觀眾關注的,可以說是男主人公韓徹的愛情心路歷程了。 在某種意義上說,男主人公韓徹的愛情心路歷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部作品的人物心路歷程演繹。在他的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那些關於誤會、內疚以及幫助等層面的心靈心境變化過程。誤會 誤會,在許多影視作品裡也會經常被使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