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下崗的不多,何況還是一名醫學博士,而且還是北大畢業的。但結果就像媒體說的淪為「低保戶」,如今現狀讓人唏噓不已。前幾天高考文科成績第四名的她選擇了考古專業,當外界質疑沒「錢」途的時候,全國多家考古研究所贈來禮品以資鼓勵和祝福,或許不算是提前錄用的預定,但差不多是提前留個「香火情」了。他和她都來自湖南,都考取了北大,也曾經和現在都是全村人的希望,只是一位已經定局,一位希望綻放,相同,也不盡相同,因為選擇不同,結局也必然不同。
從表面上看,醫生好像比考古隊員工作要好,前者打交道的雖然病痛好歹是還活著,而後者卻是面對地下亡者,並在野外開展的工作比較多,環境陰暗潮溼或荒涼。一句耳邊很熟悉的話,凡事沒有絕對。他已經失敗了,經歷了種種事情,但她卻從小就喜歡的事情將要在未來實現。他或許沒想到自己會得暈血症這樣醫生大忌的病,這等於宣告職業死刑;她卻很明確地知道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可以想像她的熱情會一直陪她走下去。
知道自己需要,然後選擇才是對的,而選對了就意味著一切會好,選對專業無疑會有好工作。
選擇是一個拐點,在選擇面前退縮或者迴避,將會開啟另外一種場景,大多都是不怎麼美好的。
在他的故事裡是工作以後得的病,但是可以克服的,或許因為當時個人問題影響了意志,包括後來的抑鬱,導致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如果當時選擇克服暈血症這樣病,或許就是另外的情景了,想像一下一個北大的醫學博士,今年54歲正是當打之年,在單位能挑梁擔責了,但這一切只能是想像了,甚至包括當時如果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問題或許也會不止於此。一聲嘆息,他在生理和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能夠及時做出準確的選擇。
本應學術能做,職務能上的一個人才就這麼在塵世中淹沒了,給自己和家人的感覺是說不出,而給別人的啟示可做一個案例,那就是選擇的問題需要正確對待。在職場環境中我們面對的選擇從來不缺,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的,追隨哪位領導的選擇,等等都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工作有時候就是鍋裡的燉肉有肥有瘦,人們用筷子挑選自己喜歡的,當全是肥肉的時候不喜歡也要下筷,有總比沒有的好,同理工作再不好也是份工作。
門上的鎖再是鏽跡斑斑掛在那就讓人心裡踏實,上著班心裡不慌。有,這是個很好的字,有表示著自己的擁有和可支配。在工作中有選擇,選擇有好壞,也有正確和錯誤,但是只要正確對待的偏離也不會太多。有時候儘管選擇可能意味著服從和迷茫,但是只要選擇存在希望就在,每個做出的動作都是有回應的,正確很重要。
他讓人感嘆,她讓人看到新的希望,他們的選擇都是自己做出的,所以結果無論好壞都是自己承擔,而她的美好似乎更可以預見。她選擇考古專業的時候外界是不理解,畢竟考試的成績在那,選擇面應該不窄,但是她的選擇卻是一個大家眼裡冷門的專業。好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她工作單位的單位都送來祝福,包括北大也寄語「找到畢生所愛」,這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可以預想將來畢業時候,當年贈送禮品的單位都在等她選擇。
他已54歲,她豆蔻年華;他讓人扼腕,她讓人含;欣他叫張進生,她叫鍾芳蓉。在人生道路和職場生涯隨時會有選擇出現,但願我們都能夠好好好把握,選擇不好開局再牛叉也得掛,工作以後的選擇靠近未來更近,多一點慎重和三思吧,畢竟這是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