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李文 通訊員彭逢美 周靖婷 近年興起的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也有用武之地。日前,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應用3D列印技術輔助一名左側創傷性股骨頭壞死患者成功實施「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解除患者二十餘年的疼痛,助其恢復正常行走。
車禍後手術引發股骨頭壞死 疼了26年
患者術前嚴重變形的髖關節。通訊員供圖
26年前的一場車禍,讓患者鄒阿姨(化名)身體經歷了多處創傷,骨盆髖臼粉碎骨折、膀胱破裂,小腸破裂……那場車禍帶來的除了身上刀痕累累的傷疤,還有當年手術造成的繼發性嚴重股骨頭壞死。
二十多年來,鄒阿姨一直忍受著股骨頭壞死帶來的疼痛。多年來,她輾轉多地三甲醫院求醫都無法治療,疼得受不了的時候就自己打針鎮痛。近兩年,鄒阿姨因疼痛加重而無法行走,最後經人介紹找到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黃剛主任。
鄒阿姨來院後經X線片及CT檢查,發現左側股骨頭壞死、形態失常,已經脫離正常的位置,且很難找到真臼,左側髖臼形態失常、部分骨質缺失。
想要徹底解決鄒阿姨的問題,需要進行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但鄒阿姨患病二十餘年,且有過失敗的手術病史,手術難度係數較大,不能有任何偏差,稍有偏差,嚴重者可影響手術效果,留下後遺症。
根據CT數據列印出3D模型 輔助實現人工關節置換
列印出的髖關節模型。通訊員供圖
黃剛組織科室多次討論,並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決定依靠先進的3D列印技術,為患者進行術前規劃,精準定位真臼,量身定製進行精準手術治療方案。
黃剛首先為鄒阿姨進行了CT掃描,將鄒阿姨雙髖關節CT掃描數據傳輸到3D印表機,按照1:1的比例用3D技術「列印」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髖關節模型。該模型將鄒阿姨的壞死關節及脫位程度和其他細節完美呈現。
藉助該模型,黃主任能看清鄒阿姨骨骼病變的三維立體結構,除了有助於制定詳細的手術預案外,還能利用模型進行術前模擬截骨、固定,提前預演整個手術過程,預見複雜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難題,從而提高手術的精準率,縮短手術時間,更能降低手術風險、減少併發症出現。
術中,黃剛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術前預演,手術過程一氣呵成,手術歷時2個多小時,出血200ML,順利地為鄒阿姨進行了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將人工髖關節準確地安裝在鄒阿姨的真臼內並做了牢固的固定。術後第4天鄒阿姨就已下地行走。
3D列印技術讓複雜手術更精準
患者換上了人工髖關節。通訊員供圖
據黃剛介紹,採用3D列印計算機輔助手術「個性化」治療方案,是利用CT圖像、計算機三維重建、快速成型構建骨骼解剖模型和三維手術設計模擬技術,在術前能多視角觀察,使骨骼解剖結構更能完整、直觀、立體地展現出來,從而準確評估骨折、缺損等情況,了解局部解剖結構的「個性」。
這種技術能為疾病的診斷、分類、手術入路、固定方法的選擇提供充分、直觀的依據,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為直觀、全面的術前規劃和手術模擬,最大程度提升處理疑難複雜手術的能力,減少患者的手術風險,是精準手術的準確體現。
3D列印技術的開展,為複雜關節畸形患者提供更精準手術治療提供了可能,也使複雜關節置換的手術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