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陳凱歌製作了一部關於「網絡暴力」的電影《搜索》,影片說高圓圓扮演的葉藍秋被發現患有淋巴癌,情緒低落。在回家坐公交車的路上,沒有給老人讓座,被一群人下車。這一幕恰巧被實習記者拍下並上傳到網上。
所以,一個「網絡審判」對葉藍秋開始了!網友通過人肉搜索和誹謗教這個「不給老人讓座的女人」。
葉藍秋的道歉視頻被擱置。
最後,葉藍秋自殺,真相也被曝光,記者、同事和網友開始道歉,但葉藍秋再也聽不見了。
村上春樹有句名言:在高大堅硬的牆壁和雞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
在影片中,在這個場景中,葉藍秋網絡暴力,而沒有人站在「雞蛋」旁邊。為了有的人和有的人發洩情緒,所有人有意無意地完成了對葉藍秋霸凌的暴力行為。
導演陳凱歌拍攝了《搜索》,網際網路仍然處於3G的時代,現在我們即將進入5G的時代,但是隨著網絡速度的提高,我們的網絡環境會更好嗎?
隨著網絡的多元化,人們的輿論越來越不可控制,越來越不可控制。網絡戾氣、人身攻擊、排隊觀看、撕扯X等現象層出不窮。探究《搜索》電影中反映的網絡問題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網絡暴力」的恐怖。
網民暴力攻擊個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團體對個人暴力行為在網際網路時代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以二戰為背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還講述了一個針對個人的群體暴力,在西西里中,主角Malina因為她的長美麗而受到女人們的羨慕,因此公眾聯合起來誹謗和孤立馬利娜。
然而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時,群體暴力有了更方便的工具,在網絡世界,任意人肉搜索,匿名張貼濫用而不承擔後果;逐漸網絡暴力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網絡暴力的本質是一個容易上當受騙的群體將懲罰未知的情況下中的個人
在影片「針對葉藍秋」的網絡暴力中,每個人都堅信他是正義的,懲惡揚善。這更可怕,我們不怕一個人做錯事,我們害怕的是一群人做錯了什麼事,卻不知道自己的錯誤;相反,他們自滿,認為自己做了大事。
這是網絡暴力的第一個特性:施暴者把自己想像成正義的使者
群體是網絡暴力生成的關鍵因素,他很容易被「表象」激怒並做出衝動行為。在電影《搜索》中,網友看到了一段簡單的視頻:「葉藍秋不給老人讓座」,所以他們不去追問因果關係,憤慨地譴責葉藍秋。
在巨大的暴力行為中,每個人都想成為正義的執行者;而葉藍秋則被網民視為道德敗壞的女人,應該受到攻擊。
諷刺的是真相:他們沒有看到真相,事實上葉藍秋是個癌症患者,她是一個無辜的路人。大群人掩蓋了這件事真相。
當團隊的憤怒上升時,他將沒有人敢於違反「群體的意願」。在《搜索》,葉藍秋已經無力詢問周圍的人:「我怎麼了?,我是殺人犯、妓女嗎?」網絡暴力不關心葉藍秋的聲音,而是阻止他。
所以,在群體暴力的威脅下,事情往往會溜走。
這是網絡暴力的第二個特點:該組織將拒絕所有反對,盲目攻擊持不同政見者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群體的智力水平低於獨立個體,但在情感衝動方面遠超過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網際網路的存在延長了人們在「群體」的時間。手機和電腦讓個人突破時空的距離,形成「想像的群體」。雖然你我他坐在家裡,但當我們在同一個網絡下交流和表達時,我們是站在群體中的。
這種便利的代價是獨立理性思維逐漸弱化,人們會受到「短平快的評論」,「犀利的言辭」的影響。
當一個事件觸及到他們的情緒點時,很容易引發網民情緒的劇烈波動!
在當今網際網路不斷循環的狀態下,不同內容社區之間,群體特徵的差異如此之大,令人難以想像。
混入固定圈子文化內容的網民,由於長時間收到屏蔽信息,會產生一些偏執三觀,當這個三觀與其他圈子文化衝突時,矛盾就會爆發!
這是網絡暴力的第三個特性:組通常有「信息繭房」
在著名的博主@郭傑瑞中,一群美國草根人士固執地認為比爾·蓋茨是肺炎病毒的幕後黑手;還有一群人堅信阿姆斯特朗沒有登上月球,地球基本上是平的!
這種違反常識的觀點被一大群人所相信,可見「信息繭房」對人們的思維有著可怕的影響!
一方面,美國的知識精英可以贏得諾貝爾獎,創造可以生產出全球科技的頂級產品;另一方面,一些美國的人,卻願意相信地球是平的。信息隔離和圈子劃分帶來的衝突是無望的。
在圈子之間的三觀衝突中,除了少數理性的KOL能夠站起來,講事實,提出理由外,大多數群體成員都會通過「人身攻擊」發洩情緒。
因此大多數的在線辯論會逐漸改變他們的口味,而團體通常會支持「壓倒對方」;而不是「講清楚道理」。
基於這個初衷,無論雙方有多少次口角之爭,都沒有達成共識!
時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然而總有一些東西是時間無法抹去的,長期的群體對抗會引起輿論的撕裂,比如呼樸、智虎、豆瓣和微博,這就是用戶在這些平臺之間產生裂縫的原因。如果你是一個平臺的資深用戶,你很難適應其他平臺的輿論環境。
從以上特徵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都是無意中捲入了網絡暴力;在發現真相後,他們都在懺悔。
那麼,在當今複雜的網絡信息中,作為網絡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如何避免成為網絡暴力的成員呢?
在輿論糾紛中如何區分「雞蛋」和石頭?我認為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生成「理中客」。
1不要設定自己的立場
在大學辯論中,有一個環節:抽籤決定立場。當時,我很困惑,問老師:為什麼我不能直接捍衛我支持的立場?
老師告訴我: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捍衛你的支持觀點,你將失去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的機會;辯論賽的目的之一是鍛鍊客觀和全面的思維能力。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要想全面、客觀地看待一個問題,就不能預判:誰對誰錯。一旦你確定了立場,你會不自覺地收集支持你觀點的證據。很多情況下,我們說的是「客觀」,其實我們認為:你說什麼不會改變我的!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只要你拿著錘子,一切都像釘子。
只有當我們聽到不同的位置時,我們才能看到整個畫面。不預設立場,也意味著我們堅持自己的思想和判斷,總是保持警惕對大多數思潮。
2堅持與不同意見的人對話
眾所周知,對話的功能之一是信息交流,但他的另一個作用卻常常被忽視,那就是:遏制。如果一方做了什麼都會被罵,那就意味著另一方可以做任何事!
從談判桌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國際談判中,我們都是瘋狂的。
極端的網絡暴力也是一樣的,當雙方不能理性對話時,人身攻擊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盡力使對方恢復理性對話。
在對話中,聽對方的陳述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有通過傾聽,我們才能相互理解並獲得有價值信息。相反,當我們陷入一種偏見時,無論對方的辯論朋友提出什麼,我們都會毫無邏輯地打斷、否定和批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失去為方便而對話的耐心,而會自己採取行動。
到那時,我們將不得不為我們的偏見付出代價。
三,及時終止對話
即使我們努力做到客觀理性,也不難保證我們攻擊能避免網絡暴力;畢竟世界有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在匿名性強的網絡社區,情緒化的人身攻擊非常普遍;當雙方經過一番辯論後情緒高漲時,很容易產生人身攻擊。此時,最好的方法是:拉黑,終止對話。
當然,如果你有技巧,也可以選擇噴藥;在互相攻擊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已經成為「網絡環境惡化」的推動者。
除了浪費時間,似乎沒有有價值的觀點。你必須抑制你的憤怒去做別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終止對話是一種很好的止損手段。
歸根結底,網絡環境的質量是由我們每個人決定的,如果我們能堅持從自己做起,在網絡交流和對話中保持良好的社交禮儀,那麼我相信,網絡環境就會逐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偏見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堅不可摧。
後記
在電影《搜索》結尾,葉藍秋自殺了,但參與網絡暴力的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與他們自己有關。他們再次向報導此事的記者發洩憤怒,並兩次做出同樣的錯誤行為。在這個網絡暴力中,每一片雪花都感覺很無辜。
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網絡生態問題,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其中最重要就是:我們都需要反思。反思我們在網絡上的言行世界,是否傷害無辜的人?無意中是否傳播了錯誤的消息?在我們習慣的網絡狂歡中,是否存在一些不可察覺的異常現象?
羅馬不是在一天內生成的。網絡暴力是個大問題。作為個體,我們很難阻止網絡暴力的發生。
在網際網路狂歡節世界中,我們可以選擇獨立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追隨群體暴力。我們還可以影響自己的家朋友,文明上網,文明吃甜瓜,做世界的李忠科。
希望本文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有益的思考。
(謝謝你的閱讀,文章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