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我想成為的是女人,而不是畫家

2021-02-13 菌絲ART

《丹麥女孩》。

這部電影的風頭已經過去一年了,前幾天才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特別受觸動。在政治正確的今天有人說這部電影是為獲獎而拍,但我分明看到了一顆精雕細琢的少女心。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

男主角艾納小時候可能就察覺到自己的身體裡可能潛藏著一個女性的人格,長大後他和所有正常的男子一樣,戀愛、結婚。

他是藝術家,和另一個女藝術家格爾達相愛。他的婚姻一直都很幸福,羨煞旁人。

但在一次偶然,格爾達因為畫了自己丈夫艾納男扮女裝的人物畫,為他披上了一條紗裙。

艾納心中那個潛藏的真正的女性的自己開始覺醒,艾納自此改名為莉莉,並且開始以女性的身份生活。

最後,艾納,或者說莉莉,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做變性手術的人。

影片的結尾,莉莉於手術一年後離開了這個世界,電影屏幕慢慢浮現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你會發自內心的為她高興,她的這一生真正做自己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但是畢竟有更多人因為世俗、因為恐懼又或因為懶惰,未曾有過一秒。

真實的Lili Elbe與《丹麥女孩》中的Eddie Reedman

真實的Lili Elbe與《丹麥女孩》中的Eddie Reedman

真實的Lili Elbe與《丹麥女孩》中的Eddie Reedman

電影中出現了很多莉莉做模特的畫,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莉莉曾經的妻子格爾達畫下的。

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身著芭蕾舞裙的這張。

Ulla Poulsen, 1927

格爾達筆下各個時期的莉莉。

Lili in Paris (1912)

Lili Flirting with French Soldiers in Paris (1918)

Lili with Feather Fan (1920)

Sur la route d』Anacapri  (1922)

Two Cocottes with Hats (1925) 

A Summer Day (1927) 


The Portrait of Lili Elbe (1928)

 

Lili, Caldo estivo, Gerda Wegener, 1924

這些潛藏著極大女性力量的油畫,使整個電影的每一幀都像一副油畫,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在建築、服裝、畫面美學方面都及其考究。

建築\室內設計

《丹麥女孩》的室內取景方面還是選用了非常優雅迷人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建築。

前天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同樣也是新藝術運動建築。《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少女心建築

強調曲線與弧線、自然美感、對稱圖案的新藝術運本來就是帶有女性崇拜的色彩,是那個年代女性解放的小小開端。

新藝術運動手稿

服裝

不管是莉莉還是格爾達,電影裡她們服裝實在是太考究太美了。

哥本哈根時期(莉莉的男性時期),他們衣服的色彩多用黑藍灰等冷色調。


而到了巴黎(莉莉開始以女性身份生活),則多用暖色調。


冷暖之間,都是莉莉心境的一種體現。

在莉莉的身上,你幾乎可以看到那個年代所有流行的女性服裝元素:蕾絲、絲絨、印花、繡花、薄紗。


電影中的20世紀20年代正是女性時尚解放、服飾變革的時候,酷酷的黑色開始流行。

女性化的大印花。

主演身上的皮草也是亮點之一。


畫面美學

如果一切回到起點,艾納和格爾達還是夫妻時候的生活狀態,你會發現儘管他們看似恩愛,但是房間裡卻處處凝結了孤獨的氣氛。


空曠、家具稀少、藍灰色的牆配上白色塗料的木門上,每一個孤獨的側影,每一個拍攝細節,光影處理,無不透露出了導演在向另一個丹麥畫家致敬:Wilhelm Hammershøi。


Hammershøi筆下的人們從來不正視畫面,只是自顧自地在埋頭幹自己的事,往往都是處於一副沉思的狀態。這一點和霍普很像。

但不同的是Hammershøi筆下的孤獨永遠被一股寒冷的氣流籠罩著。


畫作與電影對比

好的電影會滋養靈魂。

確實,女性主義和LGBT無疑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但我想聊聊它的內核。

男主身上最寶貴的、最具生命力的品質,就是勇氣。

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男主角早早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在他自己名聲最旺盛的時候,選擇以女性的身份生活下去。


在這個虛無的人生裡,人在很多時候,猶如一個懸浮在半空中走鋼絲的活物,除了意志,沒有支撐,也沒有依靠,而這個虛無的過程裡,我們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菌絲ART

這裡有最好玩兒的藝術 

ps: 我們是認真的!

本文由菌絲ART原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菌絲ART」

相關焦點

  • 電影《丹麥女孩》|女孩為什麼來自丹麥?:變性人與小美人魚
    《丹麥女孩》這部電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關於藝術家的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20世紀20年代,丹麥男性畫家埃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1882-1931)因為自己同為畫家的妻子格爾達·韋格納(Gerda Wegener)缺少畫女性肖像畫的模特兒而自願穿上女裝、為妻子的事業盡一份力。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本是幾乎等同於遊戲的無心之舉卻改變了埃納的一生。
  • 電影推介——《丹麥女孩》
    《丹麥女孩》也有一年多了,突然想起來寫個觀後感是因為前不久又重溫了一遍,覺得劇情十分細膩,演員也很給力,可以安利給大家。關于格爾達/艾麗西亞·維坎德第一遍看完《丹麥女孩》,電影名只給我留下了莉莉的身影,但是後來想想,格爾達也是丹麥女孩,沒有她,艾納也不可能成為莉莉。
  • 《丹麥女孩》的美學表達和另一個隱藏的孤獨畫家
    >《丹麥女孩》電影片段   因為奧斯卡最年輕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出演跨性別畫家而在未上映前就爆紅的《丹麥女孩》,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後就好評如潮,不僅僅是因為小雀斑把決心做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那種糾結和勇氣演繹得精彩絕倫,影片所表達的立意和美學效果也同樣令人拍手叫好。
  • 丹麥傳奇女畫家:把丈夫拉去當模特,卻使其成為世界首位變性人?
    電影《丹麥女孩》講述了一位追求藝術的女畫家以及其變性丈夫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他講述了兩個傳奇人物:在藝術上有著開創性意義的女畫家格爾達·韋格納與他的丈夫艾納·韋格納——世界上首位變性人。格爾達的藝術之路格爾達是丹麥的一位情慾藝術畫家,其出生在丹麥的一個牧師家庭,其家庭條件一般,格爾達從小就對繪畫頗感興趣。在17歲時,她向父母提出了前往哥本哈根學習繪畫的請求,經過她多次的乞求,家人考慮再三,終於答應讓格爾達前往大城市追求藝術之夢。
  • 《丹麥女孩》:畫家,變性,身死,跨性別之愛,這是第一部變性人電影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丹麥女孩」,這是首部變性人小說,還涉及到跨性之愛。電影中他和女主角戈達是一對相愛的夫妻,都是畫家,生活在1926年的哥本哈根,甜蜜又幸福。艾納的痛苦自我懷疑,是他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 丹麥女孩:對愛情的另一種深刻詮釋
    當《布魯克林》裡的女主角還沉浸在甜蜜愛情和後來陷入兩難選擇的時候,《丹麥女孩》早就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來詮釋愛情了,即愛你,就是幫你成為真正的自己。《布魯克林》中展現是大多數普通人平凡無奇的愛情,而《丹麥女孩》則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超脫平庸的愛情。
  • 《丹麥女孩》的「女孩」故事
    最佳男主角提名:布萊恩·科蘭斯頓《特朗勃》、馬特·達蒙《火星救援》、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還魂者》、麥可·法斯賓德《史蒂夫·賈伯斯》、埃迪·雷德梅恩《丹麥女孩》竟然有一時怔愣,怎麼角逐最佳男主角的竟然還有女性,再一想是否像《新白娘子傳奇》裡的許仙一樣只是演員性別變換,果然,是男扮女裝。其實所謂男扮女裝也不貼切,因為這裡已經不是真正的男性了。
  • 今日電影|丹麥女孩
    今天分享一部由導演湯姆·霍伯執導的跨越性別和性向的愛情人物傳記電影《丹麥女孩》,該影片的故事取材根據上世紀20年代紅極一時的丹麥藝術家艾納·韋格納的真實經歷改編而來,劇本改編自David Ebershoff的同名小說,2016年1月1日在英國上映,還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影片主要講述了1926年哥本哈根的風景畫家艾納·韋格納(埃迪·雷德梅恩 飾)和擅長人物畫的格爾達·韋格納(艾麗西亞·維坎德 飾)兩人結為夫妻,一次因為模特失約,妻子格爾達為了順利完成創作並想到讓丈夫穿上女裝扮演模特臨時救場
  • 丹麥女孩
    丹麥女孩文|藍弧每年奧斯卡頒獎,第一想看的必是「最佳外語片」——最佳故事片及男女主配角等,畢竟東西方文化差異,你覺得好,我卻未必,惟外語片,世界各國均取自己最佳者參賽,其「中獎」者,必世界共通者也,比如1999年義大利《美麗人生》、2009年日本《入殮師》等。但是,今年有點例外,我把《丹麥女孩》誤作「丹麥片」了,其實它還是英語片,得的是「影后」獎。
  • 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2015)
    關於這位「丹麥女孩」的流言蜚語在多年間一直不斷,Nicole Kidman,Gwyneth Paltrow,Charlize Theron都曾經被盛傳擔綱了主演,令本就離奇的角色又蒙上了一重神秘感。究竟真實的「丹麥女孩」是誰?生於哪裡?她的人生有怎樣的曲折?說到這裡,我們要講一個有關跨性別愛情,黃色小插畫和世界上第一例變性手術的故事。
  • 《丹麥女孩》:沉睡在內心的異性人格,如何與世界共處?
    "丹麥女孩"背後的女孩"世界上第一個變性人"的噱頭帶給觀眾很高的期待,《丹麥女孩》是改編自丹麥藝術家艾納·韋格納的真實經歷。漸漸地,艾納發覺莉莉才是真正的自己,即便在當時醫療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她也毅然決然地選擇接受變性手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女人"。
  • 揭秘「丹麥女孩」 背後的真實故事
    ,成為當時豆瓣上最為紅火的日記之一。6月中旬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電影《丹麥女孩》首次亮相魔都的大銀幕,影迷們有幸在大屏幕前觀看。此次本文作為本公眾號的精選文章,再次編輯後,發送給各位朋友。也成為我做這個公眾號的一大動力,力爭將更多原創的精彩、有趣的內容呈現給大家。
  • 電影|《丹麥女孩》 沒有人該被阻止回家
    《丹麥女孩》開拍伊始就獲得空前的關注,因為它的題材太特別了。一個人到底如何決定改變自己的性別?改變之前他是怎樣的人,改變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和大多數人的想像不同,影片男主角原型、丹麥畫家伊納爾·維格納在後世流傳的資料中是一個擁有過美滿婚姻生活的男子。
  • 別總提「性」可好——男主與老婆成為姐妹淘的《丹麥女孩》
    一部電影也是一部哲學命題,我看到了導演鏡頭背後的哲學思想和價值體系,所有故事都源於一個殘缺,這不正是蒙太奇存在的意義。本來打算將連著看的《卡羅爾》和《丹麥女孩》做一個梳理,但著手去寫時發現想說的和整理的有很多姑且一個一個來吧!首先談談對《丹麥女孩》中使用的象徵符號的幾點解讀。
  • Coupenhagen 哥本哈根|走遍電影《丹麥女孩》取景地
    《丹麥女孩》取材自上世紀20年代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一個變性人的故事。正常的夫妻關係裡,Einar的做法無疑是異裝癖,Gerda看著逐漸變化的丈夫,經歷了非常痛苦的一段時期,但她依舊深愛自己的丈夫,她用畫筆畫下了Lili和自己,成為了享負盛名的肖像畫家。
  • 《丹麥女孩》:明明是狗血虐心劇,卻拍成了文藝片.
    這一次亮相,主人公並非強尼,而是他妻子參演的新電影《丹麥女孩》。《丹麥女孩》導演: 湯姆·霍珀主演: 埃迪·雷德梅恩/安布爾·赫德/艾麗西亞·維坎德/馬提亞斯·修奈爾/本·衛肖類型: 劇情/傳記《丹麥女孩》可以說是本屆威尼斯電影節
  • 劇姐影評|《丹麥女孩》:希望這個世界都能接受真實的自己
    劇情簡介:1926年哥本哈根,風景畫家艾納(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飾)和擅長人物畫的格爾達(艾麗西亞·維坎德 Alicia Vikander 飾)結為夫婦。因為模特失約,格爾達為順利完成畫作說服了艾納穿上女裝救場。這次意外令艾納多出一個女性人格「莉莉」,而後者亦成為妻子的靈感女神,讓格爾達聲名鵲起。
  • 史上首位變性人丹麥女孩的故事
    《丹麥女孩》,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歷史上第一位變性人Lili Elbe(Einar Wegener)故事的電影。歷史上,Lili去世的兩年後,在1933年,根據其生前所寫日記、部分書信及口述記錄材料為藍本改編的開創性回憶錄《Man Into Woman》出版,不過,這本書在隨後長達近70年的時間裡其實並未得到過世人的關注。
  • 電影 | 現實版的丹麥女孩原來是長這樣子!
    【丹麥女孩】這部片我從去年美國開始播預告片的時候我就很想看,只可惜大陸一直遲遲沒上映。為什麼吸引我?還沒看過電影的人我就不劇透了,但或許可以看看我上網查到真實的丹麥女孩的資訊Lili Elbe,男兒時名為Einar Wegener,是19至20世紀丹麥一位變性女人。
  • 《丹麥女孩》史上第一位變性人的故事
    今天給大家推薦另外一部小雀斑主演的電影《丹麥女孩》,講的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變性人的故事。小雀斑在裡面扮演一位變性人,女裝非常驚豔。19世紀80年底,艾納出生在丹麥的鄉下,小時候的他因為穿著奶奶的裙子和一位小夥伴親嘴,被父親發現而暴打,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對女裝的嚮往,只是年幼的艾納把這個嚮往深深地埋在了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