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肖戰手臂線條#詞條登上熱搜。
半個月後的10月13日,#王一博的手絕了#成功引發熱議。
當這些詞條和相關圖片資料被大量的營銷號、媒體、網絡大V轉發和再加工,隨著肖戰、王一博頂流效應的發酵,勢必成為了許多年輕粉絲趨之若鶩的新聞。
當藝人的肢體,尤其是頂流明星的肢體,頻繁登上熱搜、被熱議之時,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追星追的是什麼?他們的顏值、他們的肢體真的值得被迷戀嗎?
淺表化的追星是因為藝人的顏值、身材、造型,引發了粉絲的好感;再深一層次的追星是因為藝人的影視劇或者歌曲等作品好看、好聽,值得欣賞;更深一個維度的追星是粉絲被藝人的角色或者音樂所感染,曾經被藝人的某一句臺詞、歌詞,某一次的表演、演唱感動,他們心靈或者精神世界得到了撫慰……
追星的理由千萬條,但每一條都不能丟掉「理性」這一準線。
知名編劇汪海林在評價#肖戰手臂線條#上熱搜時說:不要這樣,沉醉於自己肉體的某些特徵,或樂於見人討論自己的肉體。這樣的人,這樣的男人,讓人膈應。真誠勸肖戰,演好角色上熱搜,不要靠身體上熱搜。
汪海林針對的是肖戰,但靠肢體登上熱搜的不只肖戰一位藝人。靠肢體登上熱搜,並不是藝人的錯,也不是粉絲的錯,犯錯的是刻意把藝人肢體當「賣點」的營銷號、媒體、網絡大V。
正是因為他們把藝人當「流量」、當「產品」,才會肆無忌憚的宣傳藝人的肢體。
由此,治理網絡環境中,在教育規勸粉絲理智追星的同時,需重點清理整治這些唯利是圖,刻意渲染、擴大、煽動粉絲「盲目」追星的營銷號、媒體、網絡大V,他們才是始作俑者和問題的根源。
藝人的肢體真的值得被迷戀嗎?不。迷戀這些的並不是真正的粉絲,而是那些利慾薰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