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內 | 對金馬影展,我有話要說

2021-02-22 幕味兒

文 | 肥內,臺灣知名影評人

金馬後,影迷感傷?

這句話諧仿自影片《做愛後,動物感傷》,不過,這裡還要加上一個問號,畢竟,不是每一個影迷都在意金馬(或其他電影獎項);大旗虎皮老師不也說過,影迷分成好幾種(參見《迷影文化史》)。

 

但,這個問號更多針對跟著我看電影一年餘的17歲中輟自學徒弟Sama君,因為這一年來對電影的積極投入,今年的金馬入圍片,他可說是看得最為齊全的一次,所以不斷想從我這裡追問出我對這屆金馬片的觀點;然而,比起前幾年,今年可說是我看最少的一屆,再說,歷年來預測金馬,能猜中五部已經是我的極限了

無論如何,為了表達對徒弟的肯定(倒不是針對一個電影獎這麼熱衷的肯定,起碼是為了看電影而積極,無疑也是值得的),我還是針對寥寥幾部看過的片發表了一些心得。

只是,有別於以往不管是面對面交談或是通過通訊軟體(主要是Messenger)的對話形式,這回,我是直接寫了可以說是信的東西給他,如下正文,這裡僅稍稍修飾了一些敏感字眼,以及過於親暱的稱謂和寒暄,其他則是江全信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為何我看得這麼少?

 

基於擺脫(或說放棄追求)10W+閱讀量的壓力之後,我已經減少寫影評的數量和頻率。這點有助於我選擇自己想看而非讀者想看的影片。不得不說,我更自由了。且,自賣自誇一下:也覺得自己的文章有進步;就算不在文筆上,起碼是也在論點上。

 

所以我的策略是轉向一來我感興趣的片,二來是索性就不看一些為寫而寫的電影,比如一些大陸已經、正在或即將上映的新片——既然這些影片的評論如此容易被找到。

當然,還有第三種情況:成為無法迴避的話題之後,比如我直到頒獎結束後的第四天才看了《大佛普拉斯》,這是因為我意識到我的同溫層,似乎在頒獎後,形成小小的餘溫——一場神(觀音)佛(大佛)大戰的站隊,延燒到我這裡,感覺不看不行了。

畢竟「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大佛普拉斯》

現我最期待的作品,阿根廷女導演瑪塔所執導、令人望穿秋水的新片《札馬》,竟不在邀請名單;要知道,自從威尼斯影展展映之後,起碼在釜山已經放映過,這意味著,有敏銳嗅覺的策展人早就可以追到這部片才對。

所以為表心中的不滿,除了兩部不曾在大銀幕看過的經典片(《夜》和《黑衣新娘》;事實證明,以前對《黑衣新娘》的印象是錯誤的,這回看把我後悔死了),我就買了菲律賓導演迪亞茲的《離開的女人》嘗鮮一下,以及師兄(故意套近乎一下)徐浩峰的新片《刀背藏身》,這部片也成為金馬入圍片中,唯一一部在金馬期間在大銀幕上看的作品,《血觀音》是金馬開始前看的媒體特映場,《大佛普拉斯》如上所述,是金馬結束後才看的。

《離開的女人》

其他入圍片幾乎都沒看,只有因為工作需求看了其中幾部短片,包括劇情短片四部(除了《阿爾祖之夜》沒看到)和動畫短片三部(得獎的《暗房夜空》跟《啟示錄-霧霾之城》沒看);不過,都不是在大銀幕上看的就是了。所以無論如何,我也只能就我看過的三部劇情長片發表一點感想而已。

 

為何我會形容《刀背藏身》很「hardcore」?

無疑是著眼於影片最末的一場「純武打」的橋段,且,如果我沒記錯,原著裡頭是沒有這一段的;事實上,這部或許是他改編幅度最大的一部,雖然基本上都還是按照小說裡頭的敘事順序拍了。

這個純武打的戲(印象中時間還不短)算是讓我頗吃驚的,畢竟,隨著預算的增加、拍攝時間的增長,徐師兄似乎沒有捨棄太多個人印記,這點還算是挺讓人佩服的。

不過,關於放棄署名風波,到底怎麼一回事,這還真說不清楚,終究,在金馬上映的這一版,上面仍署名了徐浩峰編劇、導演。不同的是,不管是武術指導或剪接的部分,都多了別人的名字在上面;這大概是過去作品中未見的。

但到底「別人」參與的成分有多少,我們這些不知內幕的觀眾顯然不會知道。而影片明顯有不同剪接節奏,真說起來,也不太影響,畢竟,他過去的作品也很難說每部片自始至終都可以保持一致性,或,可以說,「斷裂」一直是他的某種節奏特色。在這部片尤其恰當,畢竟影片跨越的時間頗長,且剛好經歷了不同的重要時間。


不過,也恰恰是這點讓我訝異,這部片究竟是怎麼有了今天的面貌。先不說什麼,比如國共戰爭一結束,我們的主人公鼎義就「失語」了,而人如其名,他在片中正是「義」的化身,為了這個義,他斷然地切割了自己對「養妹」青青的愛意,甚至還設法幫她尋覓理想歸宿,可謂大義滅情。

他的失語,難道不像是在暗示義已不在?更別說影片最後,象徵著希望的男孩,不但是中日混血(鼎義和日本遺孤),且最終還由他的母親把他帶回日本生活!而青青在留下混血私生女之後,為求重新開始、尋找更安定的生活,而遠渡臺灣!青青的私生女最終卻被自己的生母(後來成了幹部)誤認是自己,留下了一句魔幻味十足的臺詞:「這麼多年都沒長大呢」!


如果要從象徵的角度解讀如上的設定,我是敢想不敢講。既然順利通過,肯定是藏得很高明(咦?)。

不過,有一點可惜的是,片頭那些戰場鏡頭,在大銀幕上看,快速流過的畫面殘影嚴重,破壞了影像的美感。不知道是拷貝問題還是技術局限。難怪李安要追求高幀影像。另一個問題,就是比起過往,這部片似乎有運動鏡頭加破碎剪接強迫症似的,看得很累

最大的驚喜無疑是許晴,竟可駕馭年輕到中年的元姑,放大影像(我坐在第五排)竟無破綻(在原著中,元姑登場時還是未成年姑娘!),相比後來出場的春夏仍不遑多讓,實在神奇,也讓人著迷。

至於原以為片中為配合那個兵器不易取得的時代,刻意讓人物(主要是元姑)用各種非兵器展示功夫,以為是徐浩峰放大招,估計武術指導勢在必得。不過,映後與朋友交談也聊到,貌似最後的武打擂臺賽,按理應該呈現出不同武術門派的差異,但卻在外行人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也因此易造成審美疲勞),這無疑隱憂——事實證明這位朋友的憂慮是正確的。

無論如何,私心以為宋洋或許更能駕馭鼎義。

 

要說臺灣電影轉向一種語言的多樣性嗎?

這點大概是著眼於網友在看完《血觀音》之後,提出的論述。在片中,雜混了各種腔調的「國語」,因而讓人可以從尊重族群融合與語言特徵這點大作文章。當然,《大佛普拉斯》也反過來給人濃厚的本土印象。光從語言的表達上,似乎也註定了兩部片隨後的大戰態勢:論入圍是《大佛》略勝,論得獎(的份量)則不相上下。

事實上,兩部片在影片自身的發展上也剛好相反。《血觀音》前段無疑讓人難耐,朋友戲言《紅樓夢》、《金瓶梅》看太多,橫向移植不良;我倒覺得估計後宮劇也看不少,造成混血沒混好。所以即使故事發生的時代(約末是1990年代中手機還是非常巨大的時代)我有直接親臨,卻無一是我熟悉的,當然,這跟地區也有關,臺灣南北文化還是有不小差異。

《血觀音》

不過,隨著人物陸續登場後,每個人的目的也逐漸明朗,影片走向也開朗了起來。所以熬過前面四、五十分鐘,應該可以輕鬆不少。儘管惠英紅的廣東腔口條始終讓我不適,她最終拿下影后讓我還是有點介意。

相反,《大佛普拉斯》雖說導演的旁白從開始便存在,且非常有存在感,但是,隨著影片過半,旁白頻率無疑變高,合理推斷是後段掰不下去,用旁白補救。否則,光靠影像,幾乎難撐起後半段的敘事。問題是導演親自下場的旁白,在缺乏「表情」的前提下,也同樣令人昏昏欲睡。這就跟《血觀音》剛好相反了。

這部本來在短片版還算精煉的作品,一延長、放大,問題就馬上浮現出來,最明顯的,還是在導演的部分太弱,以致於表演跟著無法到位;追根究底就是體質上本來不適合長篇故事,故有大量行車記錄器畫面延長時間(儘管看來似乎有必要)。但基於人物的局限,使得對話重複,情節因受限於人物無行動,或行動沒有推進,而整體給人停滯之感。說起來,它獲得最佳改編劇本也是令人詫異的。

總之,這部消極的影片或許正因為無所作為,而體現了某種本土精神(?),所以即使只是描繪了一種狀態,便可以抓住觀眾嗎?從戲院裡頭此起彼落的笑聲,感覺得出在很多地方(段子)還是頗能獲得共鳴——難怪我猜獎這麼不準。

基於對於劇作有異常執著的我來看,神佛大戰的贏家是顯而易見的。

 

附帶的觀察:臺灣對類型片的接受問題

其實還有一點或許值得討論的,關於類型或「類類型」片在獎項中的表現,要是以同樣都是程偉豪拍的兩部片來說,《紅衣小女孩2》勉強入圍了女配角,《目擊者》入圍了男主角,基本上肯定演技無關乎類型,爭議不大。不過同時也讓人感覺,評委是否仍對類型片帶有成見。

《目擊者之追兇》

我這一點質疑不是空穴來風。我在影展期間看的第五部影片是李霄峰的《追‧蹤》,這部沒有入圍主競賽的作品,明顯在許多方面優於主競賽片,不說別的,在風格上的嘗試,不下於《大佛》,而在劇作的精巧上,也不輸給《血觀音》;事實上,導演方面就算不說特別傑出,也完全不會亞於上述主競賽作品。

就連我去年在戲院裡看了20分鐘便憤然離場的《輕鬆+愉快》都能入圍最佳影片,實在無法理解《追‧蹤》竟連入圍都不準的理由。想了想,覺得應該就是對類型片還存在著異樣眼光吧?


《追‧蹤》

這兩天恰好讀到一位評委簡述了評審經過,發現他用「程序正義」來形容實在太貼切了,因為大概真的只有程序的正義,卻不見得有評獎的正義,因為後者牽涉太多主觀因素,比如審美的主觀,或者意識形態、地域情感主觀。

像可能不懂欣賞類型片美感,大概屬於審美主觀。但是,意識形態與地域情感,則涉及一定程度的政治因素。誠如那篇評委文章下留言質疑的那樣:十幾位評委中只有4個半不是來自臺灣。

但這基本上也是華語電影獎項的常態問題,像我自己參加過的小型獎項如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把大獎改成盛典),大陸評委超過三分之二,也說明了一樣的情況。

不過真正問題就在這裡:對於我這種沒有地域情懷的人來說,我在廣州評獎時,不太會惦記著要為臺灣電影拉票,甚至有必要時,還要扯一下後腿;儘管有時候大陸評委比我還要支持臺灣電影,因此扯後腿的效果不彰。

確實多數時候,不同地區的評委基本上捍衛自己的電影,這是常態。事實上,聽聽人家談自己地區的影片也有好處,像我就從香港評委那邊得知一些作品跟他們社會情況間的互動程度,了解到不同的觀賞面向。

無論如何,該捍衛藝術還是身份,大概是電影評委永恆的課題。

不過,審美主觀問題也是很致命的:在這種場合上,大概少有人會承認自己在審美上的不足(否則就不會被選來當評委了),因此固執己見也是常態。於是我發現,不論我再怎麼有憑有據去捍衛或抵制某一部片,除非其他評委自己本身對該獎項就有點心虛,否則成功扭轉大家意向的案例少之又少,這也是每次評獎的宿命。當然,其實也是得獎作品的原罪:在取得多數共識的前提下,藝術表現是相對不走極端的。

這點讓我想到不久前參加臺法電影教育論壇時,一位法國導演(也在中學教書)分享當他們挑給學生看的片引起一些爭議,因此受到家長抗議時,他們對家長的回答:「藝術就是要引起觀者的不安」,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用在電影獎也特別適用。

這也是為何當年科西胥的《阿黛爾的生活》在坎城獲得一致好評時,我就擔憂了,事實上,在我眼中他最好的作品,反而是最受批評甚至冷落的《黑色維納斯》。

國際電影獎都姑且如此了,還有什麼好介懷的?

今日福利

觀影團繼續~我們給大家準備了《鯊海》的觀影入場券,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帶上tag#觀影團#留言,我們將依據點讚量和走心程度選出10位盆友每人送出兩張哦。

時間:12月2日15:00~17:00

地點:UME安貞

活動推薦 | 聽說梅峰老師籤名版《不成問題的問題》一搶而空?新書發布會快來瞧一瞧,與我們的奇愛葛格一起暢聊這部新文人電影的創作歷程和小說的改編之道。

一條電影課 | 為什麼梅峰捨棄了老舍鮮明的憤怒?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相關焦點

  • 對於昨晚不能說的影展,我們有很多話要說
    不過從影片只是著眼於人物的情感訴求得到滿足的格局與落腳在「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的立意上來說,層次有欠單薄,敘事亦較為平淡,總體可謂失之平庸。值得玩味的是,許多觀眾依然深深被這種情感表達所打動,映後散場時,筆者身周數位觀眾無不掬一捧感動的淚水,似也側面反映了臺灣觀眾對影片風格調性與價值取向的某種偏好。
  • 在金馬丨金馬影展趣事一牛車
    檢票後我走到影廳入口,有工作人員給入場每個觀眾發觀眾票選單,觀影后將票券副券拆下來,撕下一點你要評分的五星五條線之一(莫名的跟豆瓣評分標準契合,總共五星的滿分,所以我評分很順手),重點是還可以抽獎兌換獎品!獎品有保溫杯、移動電源、啤酒、起士蛋糕和手工皂盒等,通過這種方式表示觀眾的參與度很高。在金馬影展影迷補給站可以看到觀眾票選影片的榜單,來看看臺灣觀眾的審美,跟我想的有點出入
  • 我們請來金馬初選評審,做了今年的終極預測 | 金馬影展DAY9
    馬英力執導的《風中》的幕後紀錄片《夢的背後》也在金馬影展放映接著來看劉旭的名單劉旭的金馬55預測名單最佳劇情長片:《我不是藥神》最佳導演:婁燁(《風中多有朵雨做的雲說到鍾家駿狂愛的《霸王別姬》,《霸王別姬》的出品人、俠女徐楓昨天就出現在了金馬影展的活動上!
  • 金馬影展力求出新
    中新網臺北8月10日消息 擁有20幾年歷史的金馬影展今年力求在各個方面創出新意,使之成為面貌全新的一次電影盛會。  首先在時間安排上,鑑於大多數電影節都在年底舉行,造成票房排擠效應,因此此次金馬影展決定提早至9月1日登場,儘量和其它影展錯開時間,金馬獎頒獎典禮則於12月2日舉行。
  • 2018臺灣金馬獎&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為臺灣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國際觀摩影展。除與世界影壇接軌,近年來更積極深耕華語電影,除了策劃【臺灣製造】單元,網羅該年度臺灣影壇最新的長片及短片,於影展中首映。2007年起,為鼓勵亞洲新銳導演,金馬國際影展增設「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獎項,舉凡當屆入選的亞洲新銳導演電影,皆有機會入圍並角逐首獎。
  • 第55屆金馬影展主視覺曝光!
    2018年第55屆金馬影展主視覺海報今日公布,去年負責設計金馬海報並擔任頒獎典禮視覺總監而大獲好評的設計師方序中,再度與金馬合作,激蕩出全新的創意。設計師方序中現為「究方社」創意總監、曾為臺灣金鐘獎、金曲獎創作主視覺設計,並為張惠妹、孫燕姿、五月天、蕭敬騰等歌手設計過專輯視覺,他擅長以「說故事」方式設計,更藉由不同方式呈現「溫度」,拉近彼此距離。
  • 2000字《金馬影展選片大揭秘》直播實錄
    對於影展的選片,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比較好奇,為什麼那個導演的作品被選中展映了呢?為什麼影展要推出這樣的專題呢?所以,李慕白摘錄了部分有趣的問答,以文字的方式記錄在此。本期直播嘉賓有,聞天祥|臺北金馬影展 執行長陳曉珮|臺北金馬影展 影展部總監楊晴絮|臺北金馬影展 影展部節目經理透過本文,你可以了解到:1 影展中專題片單一般是如何被定下來的;2 今年影展中,部分專題的促成機遇
  • 金馬影展開幕 酒會熱鬧滾滾
    金馬影展開幕 酒會熱鬧滾滾記者:鄒念祖 攝影∶黃威勝(9月8日18:19)  9月1日晚上金馬影展開幕,有伍佰、劉若英熱唱,陳衝剪彩,還有新聞局長鍾琴致詞,據說市長馬英九也有「七成的可能」會來到現場。    2000年金馬影展由年底提前到9月舉行,一連串的熱鬧活動將從9月1日的開幕典禮揭開序幕,晚上6:00在中山堂戶外廣場舉行開幕酒會,新聞局長鍾琴、《紐約的秋天》導演陳衝、電影基金會主席王應祥、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李行都將出席。國內藝人也有高怡平、蔡康永、周瑛琦、吳大維、蔡詩萍、徐曉晰等人共襄盛舉。臺北市長馬英九若能排出時間,也將親臨現場為國內最老牌的金馬影展加油。
  • 金馬影展DAY6:胡波媽媽說,願《大象》永留你們心裡
    ,王力宏將擔任今年金馬獎的開場表演嘉賓,金曲歌后莫文蔚也將有演出我終於可以理解,當初導演胡波為什麼會如此堅持了,這個片子真的沒法刪減★全片充斥著壓抑與絕望,但又不是胡波的無病呻吟,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你我的影子,無力逃遁又無處可逃,這是我們活著的本質★當然,電影的劇本與視聽之間,仍存在著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一些因現實原因造成的瑕疵。
  • 一起去臺北看金馬影展吧
    就成都來說川航直飛往返17年有1500+左右的,廈航有中轉廈門1500+左右,香港航空有中轉香港1500+左右的。基本都是在白天飛,廈門轉時間短幾乎取行李再check in時間就剛好,香港轉有六個小時的中轉時間可以逛一下買買買。就我而言看到低於1500直飛往返的話應該就會馬上買了。
  • 臺北金馬影展公布豪華同志片單
    圖/金馬影展  2017臺北金馬影展(TGHFF)將於11月3日至23日舉行,主辦方於8月23日公布了9部同志電影片單,雲集了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同影和聖丹斯電影節的優秀影片,堪稱近年來最豪華的同影單元
  • 第56屆金馬影展靜悄悄的開幕了
    第56屆金馬宣布提名以來,入圍的熱門影片在世界多個影展都有亮相,並且陸續會在臺灣地區公映,金馬影展也會展映,所以,口碑陸陸續續就會出來。暌違五年的張作驥,用全新作品《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揭幕金馬影展,成為本次影展的開幕影片,張作驥率劇組出席。
  •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裡尼100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裡尼100」,將在大銀幕完整重現費裡尼執導的24部作品,其中有將近九成為全新修復的4K數位版本。 相較於前年的「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本屆金馬經典影展籌辦「費裡尼100」的過程更為曲折,難度也更高。
  • 金馬影展DAY4:巖井俊二第一次來中國拍片真的很不走心
    >你在剁手買買買,我在金馬看看看金馬影展指定影院之一IN89豪華數位影城而且,金馬影展僅此一場,何時公映還是未知數,所以機會非常珍貴黃豆豆說——★我覺得《狂徒》是很好看的一部臺灣商業片,吳慷仁和林哲熹這對組合也很有火花。而且在臺灣不多的類型片中,動作戲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很可惜這部電影票房不佳
  • 楊丞琳低胸印花裝亮相金馬影展《極光之愛》
    楊丞琳低胸印花裝亮相金馬影展《極光之愛》 宥勝上月底在臉書貼上小孩的超音波照片,大方承認要當爸爸了,被問到成為人父感覺如何?他直言:「非常開心。」他也坦言,現階段都很好,會繼續寫書、演戲、工作,跟以前沒有不同,笑說:「正在體驗新的人生。」宥勝也在《極光之愛》的通訊群組裡,與大家宣布喜訊,眾人向他道賀,監製王月笑說:「很替他開心,因為小孩不容易來的,國修老師也會開心大家生兒育女。」
  • 2014金馬影展開幕 《極光之愛》照亮臺北星空
    除了金馬執委會主席張艾嘉親臨祝賀,文化部部長龍應臺和臺北市市長郝龍斌也與會出席,獻上祝福。金馬獎星光大道主持人楊達敬提前暖身,擔任開幕儀式主持人,不少影人也化身觀眾,為今晚的電影盛宴增添不少星光。張艾嘉主席表示,金馬51是承接金馬50的豐碩成果,希望為華語電影打造一個和善的平臺,希望觀眾繼續支持華語電影。龍應臺部長也開心地說,金馬影展中系列活動中的金馬創投會議,幫助電影將創作和資金會合。
  • 從2006-2018,金馬影展主視覺海報總給我們驚喜不斷!
    2018年第55屆金馬影展主視覺海報前天公布,去年負責設計金馬海報並擔任頒獎典禮視覺總監而大獲好評的設計師方序中,再度與金馬合作,激蕩出全新的創意。設計師方序中現為「究方社」創意總監、曾為臺灣金鐘獎、金曲獎創作主視覺設計,並為張惠妹、孫燕姿、五月天、蕭敬騰等歌手設計過專輯視覺,他擅長以「說故事」方式設計,更藉由不同方式呈現「溫度」,拉近彼此距離。
  • 第55屆金馬影展主視覺曝光,歷屆海報逐個看......
    他以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的概念出發,藉由金馬四大主軸的代表人物李安(臺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侯孝賢(金馬電影學院院長)、鞏俐(金馬獎評審團主席)、小野(金馬創投會議評審)的側臉輪廓,組合成層巒疊嶂的山峰,宛如一部電影包含了所有參與者的個性與樣貌,也象徵金馬系由不同部門的努力與合作所成就,缺一不可。金馬55主視覺海報沉穩大氣,無論綜觀或細看,皆各有巧妙。
  • 2020金馬影展近了,在前往明天的路上,電影的味道漸漸濃了……
    2020金馬影展,將於11月5日在臺北揭幕,11月22日金馬57頒獎,迎來金馬影展高潮尾聲。
  • 金馬影展 | 杭州直飛1小時,去臺北做一場電影的夢
    臺北西門町街頭的金馬影展海報。#這其中牽涉什麼利益,我們不想多做揣測,也不必多說。#金馬影展則是至少提前三周公布排片信息。並且會開一場選片指南,由金馬執委會執行長和觀眾見面,介紹這一屆影展的策展思路,還有重點推介影片。跟上海電影節大面積鎖票不一樣,金馬影展所有的門票,都會放在官網上出售。開票之前,可以在金馬影展官網上把想看的影片都加入到你的個人片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