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友群 車友交流群 車友分享群 汽車技術交流群 微信聊天群大全 微信群大全 微信群聊天群 微信群交流群 汽車保養群 汽車交流群 汽車互助群 同城群 微信群聊群 二維碼
微信群容易滿,請掃碼加群主,群主會及時拉你進群。
奔馳陣營裡塊頭最小的Smart,營銷推廣是最張揚的,塊頭同樣不大的奔馳A級,卻一直都很低調。不過新車評網選擇試車對象從挑揀低調不低調,只是它的「低調」給我們聯繫試駕車增加了難度,這次能試駕到它是基於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今年奔馳中國開始在國內舉辦「奔馳駕駛達人賽」,我受邀參加廣州站的媒體場活動。到現場後我發現整個場地裡都是奔馳A級試駕車……這時的心情竟有點像肚子咕嚕叫時看到了滿桌的美食。我知道我所在組別的活動行程只安排在上午,再一打聽原來下午竟沒有其他安排,有車不能錯過呀,於是找到主辦方爭取到了下午的試車機會。午飯後頂著太陽,在試駕場地上「包場」拍照、試車,還有各種設計好的試駕項目任由我重複嘗試,一直折騰到下午,總算能在新車評網的試車列表裡為大家添上奔馳A級的名字。人們向來習慣稱奔馳為大奔,沒錯,奔馳在百年歷史裡都是以造中大型豪華轎車為主。但最近20年,奔馳也開始造小車,既有緊湊型兩廂車B級,還有微型兩廂車A級以及迷你雙座車Smart。【第一代奔馳A級】1997年奔馳為了進軍小車市場,一口氣推出了奔馳A級和B級,是當時奔馳產品線裡僅有的前驅車型,它們倆幾乎可視為孿生兄弟,因為兩車共用底盤和發動機設計,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體型一大一小。不過我們今天的主角奔馳A級,其第一代車型在1997被推出時,曾發生過一個故事:奔馳A級剛推出時,瑞典的汽車雜誌《World of Technology》拿它去做麋鹿測試,竟將它開翻了,奔馳對此事非常重視,緊急召回已經賣出去的一小批量產車,並對A級底盤進行重新調校,同時標配ESP電子穩定系統,最終解決問題。【第二代奔馳A級】2004年奔馳推出第二代A級車,設計仍舊延續第一代車型的思路——類MPV化注重實用功能。後來A級車在2009年經歷中期改款,2010年底進口到中國市場銷售,售價23.80 - 27.80萬元。 奔馳做前驅小車的經歷並不豐富,但A級和B級車同樣顯露出他們的深厚機械設計功底,採用被稱為「三文治車身」的疊加結構設計,讓小車可同時得到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觀的車內空間, 相信從前面它們的外形就能瞧出些端倪。奔馳A級的外形是很教科書的楔形車身,這是從第一代奔馳A級延續下來的特點,既讓車廂可以做到方正功能實用,又能提供足夠的下壓力保證行駛穩定。而用大白話形容的話,它的外形很像個饅頭。這個「饅頭」經過細節雕塑之後也可以變得有美感,作為奔馳出品,它的身上被加入很多奔馳細節特徵。經過中期改款後,奔馳A級的外形裝飾閃亮了不少,入門的A160上也裝飾了全鍍鉻的進氣格柵,有幾分奔馳C的氣勢。丹鳳眼般的大燈設計跟奔馳S級有幾分相像。A級的A柱下部沒有設計三角窗,略微影響視野,因此奔馳特意採用了降低的儀表臺,以減低對視野的影響。後排的倒三角窗設計讓車廂氛圍顯得更加通透,尾燈設計跟R級很相似。標準楔形設計使得前擋風玻璃和發動機蓋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而尾部則設計得非常平直,這讓緊湊的奔馳A級擁有更加實用的車內空間。奔馳A級目前在國內並沒有相似的直接對手,不過看到它,相信大家很容易會聯想到一個熟悉的類似車型——本田飛度。引入國內的奔馳A級為長軸距版,看下表的數據,實則兩車的尺寸相差無幾,相對來說奔馳A級的軸距更長但長度短,說明它比飛度的設計更加偏向「將4個車輪布置於四個角落」,更有利於提升行駛穩定性。引入中國市場的奔馳A級裝備了1.5L和1.7L兩臺直列四缸發動機,不過奔馳中國向來有取名討巧的經驗,比如將國外的E250改為E260,同樣也將海外的A150和A170改為國人認為更吉利的A160和A180。用在A級和B級上的發動機都是奔馳工程師為它們獨身訂造的,因為「三文治車身」結構為了留出更多的車廂空間,只能給發動機留出一個很不規矩的發動機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奔馳A級和B級的發動機是傾斜布置的,發動機總成的形狀也相比常見的更扁更長,由此奔馳的工程師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這一代奔馳A級所用的發動機屬於奔馳W226系列,研發年代其實並不算久遠,還具備諸如全鋁缸體缸蓋、可變進氣歧管等技術,但由於每個汽缸只有2氣門設計,而且沒有可變氣門正時這類主流技術,從最大功率70kW/5200rpm、最大扭矩140/3500rpm的數據,也可看出它相比國內市場本田、豐田等1.5L發動機有一定差距。變速箱方面,目前國內銷售的奔馳A級都採用CVT無級變速箱,這臺變速箱之前在B200上給我們留下平順完善的好印象,這回看看在更小排量的A160上表現如何。A160動力最爽快的一段在2000-4000轉之間,尤其開A160在50,60km/h遊走時感覺最輕鬆,踩油門加速反應也良好,而且使用CVT又不存在換擋就很平順,A160很適合在市區駕駛行走。但A160兩頭的動力比較平淡,一頭是高轉區間,從4500轉以後,就算全力保持A160地板油,加速勢頭也緩了下來,這很大程度應該是受限於它的小排量。另一頭是2000轉以下的低轉區間,表現是踩油門後的第一下並沒有很足的動力反應,尤其是起步急加速時,明顯感覺要等待半秒後才接上動力,這跟發動機特性和CVT變速箱調校都有關係,所以A160更適合性格平和的駕駛者。從前面可以看到奔馳A級的車身和發動機都做了特別設計,接下來的底盤懸掛也有其特別之處。奔馳A級和B級的後懸掛均採用了扭力梁加瓦特連杆設計,瓦特連杆的作用是車身側傾時能讓後輪更貼地,具體結構可見下圖:【奔馳A級後懸掛】它的後懸掛結構跟同樣使用瓦特連杆的別克英朗還有所不同,我趴在奔馳A級的底盤下方觀察,發現它的後懸掛比英朗的要更緊湊些,同時它的後懸掛還多了一根橫向穩定杆,用以提升抗側傾能力,這個後懸掛一看就是用心之作。奔馳A級的車身長和軸距都不大,一般情況下駕駛它轉彎抹角都很靈活,發揮了小車應有的天性。奔馳A級更給我好感的是,它的轉向、剎車、油門都傳遞出一種奔馳轎車慣有的「精準舒適」,比如轉向,無需多大力氣就能轉動方向盤,而且轉向比例也不快,轉向圈數有近3圈,有明顯的舒適取向,更厲害的是它的轉向沒有一絲虛位,每轉動一點角度都能感覺車子有反應,駕駛信心自然就上來了,這也讓它立馬跟我們常接觸的眾多A0小車拉開差距。在場地的麋鹿測試環節,奔馳A級的第一下變線反應很靈活,可以很順利地完成。而在第二下變線時,車身側傾有點明顯,也由於轉向比例不快就要求回方向更快,但準確的轉向,以及願意入彎的車頭,讓我還是順利地完成第二次變線,顯示出奔馳的底蘊。比較激烈地過彎,奔馳A級的底盤特性竟也顯得平衡,大腳油門出彎的話甚至還有點像雪鐵龍小車般輕微「擺尾」,還真有幾分樂趣。不過它的過彎側傾稍大,而且體型偏高,終究影響了其激烈操控表現。所以我更傾向將奔馳A級視作一部機械很精良的城市小車。懸掛濾震效率極高,是奔馳轎車的傳統優點,而這部小小的A級,也有奔馳C級的七八分濾震功夫,碾過減速帶時懸掛能夠迅速地收縮、伸展,而讓車身一直保持比較平穩的姿態。而且快速經過減速帶,奔馳A級的底盤厚實感也讓人很滿意,是小車裡的高水準。但靜音方面就沒有顯出比普通A0小車更高明之處,一是發動機總有一股縈繞不斷的中低頻噪音,上到高轉時也不可避免地變得響;另外底盤噪音和環境噪音,也跟一般A0小車相當。 奔馳A級的內飾設計方方正正、稜角分明,略顯沉悶,也沒有太多的豪華裝飾,用料則為正常水準。但整個車廂的做工絕對工整精細,就算是一些細節部位,也不容易挑剔奔馳有什麼紕漏,這點是沒得說的。中控面板設計是很傳統的奔馳風格,音響控制面板工工整整地布置了很多按鍵,看上去很整齊但手指粗的用戶會不太習慣。空調是最簡單的手動空調,以一部售價超過20萬的車來說有點說不過去,但觀感還算合格。 儀表設計也很簡潔,刻度讀數清晰好用。大部分的信息都集中在中間顯示屏上,不過有部分菜單和顯示信息沒有漢化,使用不夠徹底方便。 齊全的方向盤控制按鍵,和自動大燈裝備,都為用戶提供了便利。 A160配備織物座椅,椅面軟硬適中,乘坐感合格,而且提供手動調節高低、前後功能。奔馳A級的偏高車身比例,保證了它的前排有可觀的頭頂空間(98cm),唯一是它的前擋風玻璃大幅度傾斜,有些靠近前排乘員的頭頂,略顯壓抑。 從後排則看出了奔馳的用心之處。前排靠背後方的硬質塑料板既可以增加耐用程度,又巧妙地為後排騰出腿部空間。後排提供三個獨立頭枕,這在一般的國產中級轎車上很少見到,而且奔馳A級後排的3個頭枕均可完全收起保證後方視野,還可以調整頭枕的前后角度適應不同乘客。乘坐空間方面,奔馳A級的車身尺寸雖然不大,但車內空間達到了大部分中級轎車的水準,再一次證明其追求實用的設計是成功的。奔馳A級的儲物空間設計雖然比不上同類型的飛度,但比那些常規的兩廂轎車要便利多了。 前排中央的杯架只有一個,但好在前排的杯架不止它一個。手套箱容積正常,畢竟中控臺前移後留給這個部位的空間變少了。 前排手枕做了非常規的抽屜式儲物格,但容積偏小,跟大燈開關下方的小儲物格一樣,用途不廣只能用來放放零錢和票據。 前排座椅兩側均設計有長條形儲物槽,以我們的經驗,這處最好存放雨傘,尤其下雨上車後正好將雨傘擺放於此處。 前後門壁板都有設計有儲物格和杯架,很實用。 後排的儲物空間還有前排手枕箱後方的儲物格,以及前排靠背的網袋。 尾廂又是看出奔馳用心之處,整個尾廂內飾包裹得很工整,既美觀又實用。後排可以4/6分割放倒,注意看上下兩張圖的尾廂地臺高度是不一樣的,因為將後排靠背放倒後,還可以調高尾廂地板最終形成全平尾廂地臺,是個很巧妙的設計。這一代奔馳A級在歐洲NCAP上獲得五星,而引入國內的奔馳A級的安全裝備也一應俱全,標配前氣囊、側氣囊、側氣簾,還有ESP電子穩定系統,符合奔馳水準。奔馳A級只有兩個型號,分別是A160和A180,售價分別為23.8萬元和27.8萬元。兩個款式除了發動機差別外,A180比A160多了智能泊車系統、舒適型懸掛、電動座椅、加熱座椅、金屬踏板和17寸輪圈,差價為4萬元。奔馳A級一定是一部讓汽車工程師很欣賞的小車,它從車身、底盤到發動機都展示出很多不同於常態的設計,顯示了奔馳的深厚造車底蘊。從消費者角度看,奔馳A級擁有小車裡寬敞的車內空間,整車做工用料總體厚道工整,也是一部靈活好開的小車。這些看得見的好處理應更受關注,也讓奔馳A級的品質對得起奔馳的金字招牌,以上優點應該能打動一部分忠實於奔馳品牌,而且心態務實的消費者。但奔馳A級作為豪華品牌出品,也處在豪華品牌的價格區間裡,更多的國內消費者就不僅僅要求得到奔馳水準的舒適實用和精良品質,其裝備和裝飾最好還要有豪華品牌的高級浮華味,這樣看奔馳A級還是太「務實」了點。所以奔馳A級是一部實用、實在的奔馳出品小車,但如何才能達成豪華品牌消費者的更多欲望,這是留給奔馳開發新一代A級的重要課題。以奔馳A級的實際表現可以拿下值得推薦,但如今接近換代減弱了它的吸引力。奔馳A160 — 2011年8月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聽很多車友說起,我們這款車的空調濾芯換起來非常麻煩。今天就衝著這個「非常麻煩」,自己動手操作一把,也考驗一下本人的動手能力,親身體驗一下沃爾沃XC60的空調濾芯有多難換。我的車子現在恰好2萬公裡出點頭,恰好符合維保手冊裡面定的標準:2萬公裡換一次空調濾芯。長話短說,接下去就講講我的操作。準備工作:找一個明亮的地方,停車的位置稍微要大一點。準備T15六角梅花螺絲刀一把,手電筒一個,新的空調濾芯一個。一、工器具、材料準備:二、拆前準備三、拆護板四、拆保險盒五、拆空調濾芯六、裝空調濾芯七、復位工作整個更換空調濾芯的作業結束了,總體感覺是,挺累的,一會兒跪著,一會兒趴著,一會兒臥著。但是自己動手將它換好了,還是挺有成就感的,累並快樂著。廣大車友們,換汽車上的一些易耗件其實並不難,完全可以自己買來自己換,比如空氣濾芯、空調濾芯、雨刮條、玻璃水等,都是比較容易換的,這樣也能節省用車開支。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