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目光聚焦在地面上的5G基站建設時,是否會抬頭看看天空,那裡容納著很多人的夢,也容納著另一種形式的「基站」。
人類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將通信與太空和璀璨星河聯繫在了一起。以摩託羅拉公司「銥星」星座為代表的多個衛星星座計劃提出,「銥星」星座通過66顆低軌衛星構建一個全球覆蓋的衛星通信網,這個階段主要以提供語音、低速數據等服務為主。
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的首次嘗試。二十多年後,在我國新基建的浪潮下,衛星網際網路如今已經被列入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
什麼是衛星網際網路
衛星網際網路是基於衛星通信的網際網路,通過一定數量的衛星形成規模組網,從而輻射全球,構建具備實時信息處理的大衛星系統,是一種能夠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接入等通信服務的新型網絡。衛星網際網路將地上的基站變成了太空中的衛星提供通信服務。
目前衛星網際網路較多的是指利用地球低軌道衛星實現的低軌寬帶衛星網際網路。相比高軌衛星,它具有廣覆蓋、低延時、寬帶化、低成本的特點。
對比5G,兩者之間並不是競爭替代關係,而是優勢互補。5G通信的實現主要依託地面基站與光纖,建設成本比較高昂,同時覆蓋範圍較小,很多偏遠地區的信號近乎為無。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成本較低,可以構成覆蓋全球的骨幹傳輸網絡,將服務於海洋、森林和荒漠等偏遠區域,同時可以服務飛機、郵輪、車輛等移動場景,甚至包括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需求。但在網絡速度、信號強度和商業價值上,衛星網際網路遠遠比不上5G。
在信息化時代,沒有網絡是可怕的,隨時隨地上網是很多用戶的願景,5G與衛星網際網路的互補,可以將這一可能變為現實。
以前由於地面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快速發展,在通信質量、資費價格等方面沒有優勢的衛星通信無法贏過地面通信網絡。但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衛星網際網路也逐步進入到了與地面通信系統互補合作、融合發展的寬帶網際網路時期。
我國對衛星網際網路的探索
我國早已經開始了衛星網際網路的探索。比如「虹雲工程」和「鴻雁星座」計劃。
「虹雲工程」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五大商業航天工程之一,計劃發射156顆衛星,它們在距離地面1000公裡的軌道上組網運行,致力於構建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網際網路。
「鴻雁星座」計劃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自主建設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其目標也是在太空構建一條四通八達、覆蓋全球的信息通路,計劃用60顆核心骨幹衛星和數百顆寬帶通信衛星組成系統,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網際網路接入。
我們對天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太空給與人類的不止是夢想,還有商業價值和全球競爭。在各國紛紛選擇「上天」時,問題也隨著而來。
低軌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是衛星通信系統的兩大核心資源要素,也是實現商用的前提條件。而這兩種資源像城市的商業土地一樣稀缺,,頻譜資源短缺現象十分嚴重。
因此「先佔先得」就顯得極為重要。從「3G突破」到「4G並跑」再到「5G引領」,我國移動通信的產業鏈已經相對完整,在新的衛星網際網路領域,也必然可以先發制人。
與商業掛鈎的衛星網際網路不僅承載著通信實力,還體現了國家安全實力。可以預見,未來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無疑將邁入高速發展期,大國在專注地面5G競爭的同時,太空爭奪戰也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