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人生果實》簡介
人生的最後10年,你會怎樣度過?
是每天穿著運動鞋,樂呵呵地在公園晨練,還是手上插著輸液管,病懨懨地躺在醫院?
是帶著老伴到處旅行,幸福地陪著兒孫玩耍,
還是坐在輪椅上,痛苦地吞下各種藥片?
人生最後十年,我們無法預知,但每個人終究要向歲月交出答卷。
當青春不再,你最理想的晚年生活是怎樣的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份滿分答卷,一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5的紀錄片《人生果實》,它沒有精美的剪輯,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一些平常的瑣事記錄,卻打動了無數人,正是這樣的平淡卻會讓人感嘆:
老去,其實是一件並不可怕的事情。
修一和英子是一對夫妻。
從五十年代結婚時起,他們一直在一起,六十年了。津端夫婦住在修一自己設計建造的木房屋裡,擁有一片菜園。
紀錄片《人生果實》留下了時年90歲的修一與87歲的英子的生活片段,也如朝花夕拾,回顧了他們的來時路,是以耕種菜園一樣的耐心來對待了人生。
我們看完覺得甚是感動,不只是為一種鄉野生活的面貌與雋永長久的情意,而是在這世間,有所選擇,有所堅持,並付與時間,會令人覺得珍貴又不易。
六十多年前的帆船隊長修一帶著隊員,因為沒錢而借住在英子家,於是兩人相識了。
那時的英子是有著200年歷史造酒坊的獨生女,從小被教育女孩子不可以沒有笑容。
而修一是個不修邊幅的年輕人,英子笑那會兒的修一穿著麻布做的皺巴巴的褲子和草鞋。
一直擁有帆船夢而月薪只有4w日元的修一,告訴英子買一條帆船大概70w日元。英子平靜地說:這樣啊。然後就覺得那就想想辦法吧。
然後她把保險全部解約,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被她一趟一趟拿著去了當鋪。而修一全不知情。英子說這種事不能告訴他。
六十多年的朝夕相處,英子從來沒有變過,說起自己最舒心的事情就是丈夫過得好。
三百多平的庭院,每一寸土地都孜孜不倦醞釀著60多年的愛。
修一先生年輕時是東大的建築生,他36歲時,參與了高藏寺新村規劃,這是日本向東移居的終極企劃。
修一先生堅持「城市需要樹林」,想要保留雜樹林和山谷。
但是當時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為了解決激增的城市人口,沒有選擇他的規劃,而是削山填壑,蓋起了密集的樓層。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理念在當時相當超前,就連他的助理也感覺這是新時代的東西。
最後,新村沒有完全按照修一的計劃去實現,自然生活的空間被講究效率的人們給砍掉了。
小院,是修一先生仿照他尊敬的建築家——安託寧·雷蒙德「與自然共生」的風格建造而成。
修一曾在雷蒙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他說雷蒙先生是自己一生最尊敬的人,所以想要沿襲先生的精神,用簡單的材料,單純的設計,造出好房子。
修一常說:城市需要森林。他覺得一個人想要好好生活,不能遠離樹木。
於是在房子西面種了 180 棵樹。他們和這裡的50多種水果、70多種蔬菜和180棵樹已經生活了40多年,每一天平淡且幸福地流逝著……
修一隻吃海苔米飯配漬菜的傳統日式早餐,英子愛吃麵包抹果醬和黃油的西式早餐。於是英子每天要做兩種不同早餐,直到修一突然離世後,英子也一直堅持這樣。
修一最愛吃的是土豆,恰巧,英子唯一不喜歡的也是土豆,因為吃了土豆會脹氣。但英子卻常常做給修一吃,直到修一去世後,一如既往會把修一喜歡的炸土豆端到修一相片前。
她說,我做飯的最大心願,就是能聽到他說「好吃」。
修一先生不愛吃水果,英子女士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園子挑選水果榨成果汁。「他不怎麼愛吃水果,我就把水果榨成汁,他沒準兒能喝點兒。」
於是,英子每天都要陪著修一喝果汁。
果樹上的酸橘、梅子,地裡的草莓、土豆,到了英子手裡,都能被烹飪成美味佳餚。
一份份悉心烹製的食物,兩人一起分食。有些飽了胃,有些則是暖人心。
修一先生本人是一個細心有趣的人。
他會做很多黃色的牌子,放在植物旁,標註果蔬的種類。
如果是還沒開花結果的植物,他會在牌子上寫「敬請期待」;
如果是太太喜歡吃的果蔬,他會在牌子上寫「給英子」;
甚至他還在田間放了一小盆水,牌子上寫著「小鳥用水」。
怕太太受傷,默默在危險的地方掛上牌子,寫著「會疼哦」。
修一給英子做了求助小木牌,英子如果發現哪塊土地需要修一幫忙翻一下,就插上:「拜託了!修一」,修一看到搞定後,插上:「搞定了,英子!」這是修一的浪漫,他總說,夫妻間要留有空隙。在愛裡面,不需要責備。
吃飯只用木勺的修一,英子喊多少遍修一的名字修一都聽不到只能跑過去找他,總喜歡問英子「這麼做可以嗎」的修一,總是回答「這是好事,去做吧」的英子,做窗戶的修一,旁邊只會糊紙的英子。
那個像少女一般87歲的英子說:你看我們修一是越來越好看了。而90歲的修一逢人便說:英子對我來說,是最棒的女朋友。
英子說,到了晚年,會覺得丈夫的臉長得越來越好看了。
「覺得他長得還挺帥的啊……人越老越好看吧。」
「我愛你這種話啊,我是說不出口的。就想著儘量做到讓他舒心吧。」
在修一和英子的日常裡,除去愛,還有更強大的熱愛生活的熱情和勇氣。
每個月拿到養老金後,英子會集中採購一次,保證當月有足夠的食材和必用品。
她總在固定的店家採購,長期以來,雙方也建立起了信任感。店家經常告訴英子最近又收到津端先生寄來的感謝信。
店家說:「買過東西3天後,就會收到他的來信。一般會寫點『很好吃』,『加油』等等鼓勵我們的話。」
這些信並不總是字,上面還有津端先生畫的食物,並用紅色的筆在上面註明自己的感想。
津端先生每天會寫大概10封信,給很多從未見面,只靠通信往來的朋友。寫好後,再自己騎自行車去縣裡的郵局寄出。
作為建築師的津端先生,至今還會不時接到一些工作的邀約。上了年紀的他,對於不想做的事,統統拒絕:
像他的同行,著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懷特說的一樣,活的越久,人生就會越加美好。
「我覺得能發自內心的感到自己家真好,
在這種安心感中度過每一天,
比什麼都要美好。」
有一天,建築師修一收到一封來自精神病院的求助信:醫院最近想建造新的設施。我們的患者,大多是經歷了經濟社會的磨鍊,在過度勞累中迷失自我而發病的人。怎麼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像個人一樣?請助我們一臂之力。
寄信人是一所精神病院的管理者,說醫院要建造新的設施。而目前用水泥建造成的現代化建築,和醫院的經營理念並不相符。
當時,90歲的津端先生答應了這個請求,並迅速地畫出了設計方案。
修一在他最後的日子裡,拒絕一切謝禮和設計費用,並回覆說:這對我來說,是一生一次最幸福的工作。請放心與我商談細節。一定會有好事發生的。
「這對我來說,是一生一次的重要工作。只要還活著,就想要盡力做到最好。」
英子看修一總是忙忙碌碌會不會很累,總對他說,這個找人來做吧。他卻堅持著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他說慢慢做,不用急,總會做好的。
做的過程中,也總會有啟發和收穫。就像他們寫過的《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裡,引用過雷切爾·卡森的話:看見、感受、驚奇的心才最重要。
生活在自己種植的森林和建造的房屋中,日子一過就是40多年。
英子說,她偶爾也會想:最後會怎麼樣呢?
津端先生就嘲笑她:「這種事,想也是白想。」
英子像是反問,也像喃喃自語:「我要是先走了,你要怎麼辦?」
修一說:喜歡浪漫的地方吧,像南十字星,一定擠得水洩不通,所以我打算去的是南十字星旁邊的小星星。燒成炭的遺骨就請人撒到南太平洋的海裡。英子也會隨後跟來,真好。
但是如果英子先不在了,我會像斷線的風箏一樣,不知道會飛到哪裡去。這方面我不要去想,也沒有辦法想。
2015年的6月的一個午後,鏟草除蟲後的修一像往日一樣午睡。
之後再也沒有醒來。
雖然會悲傷會流眼淚,可這一次,對死亡的畏懼感竟然憑空消失。珍惜死亡,就是珍惜活著的現在。
英子那日穿著黑色連衣裙,跪坐在修一身旁,臉上仍有笑容,笑中帶淚。她哽咽而堅定地對修一說:放心,剩下的日子,我會一個人好好地活下去。你在那邊會孤獨吧,別擔心,我很快就來陪你,等著我。
英子說,65年來,她的生活都是圍繞著丈夫過來的。
「現在一個人,不能說是寂寞,應該是感覺很空虛吧。時不時會這樣覺得。」
之後的日子,她做起了平日不曾做都是修一做的事情,依然也會把可樂土豆餅做給修一吃,早餐仍然一人一份,她守護著與修一的家。
全片85分鐘,平實地將親情、愛情、生活、死亡呈現在觀眾面前。
影片呈現的真實與美好、愛與感動,能夠給人一股不畏懼的力量。有人看完之後,直言:「影片很美好,讓人不害怕變老!」
就用那首貫穿全片的俳句結尾吧: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