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整個國家都可以說是一座博物館,穿梭「博物館」每一個建築,無所謂身處什麼時代了,特別是在一頂禮帽和一席風衣的映襯下,呈現了你想要的所有英倫調調。
讀八十年前文字——朱自清《倫敦雜記》和蔣彝的《倫敦畫記》,他們描述倫敦的感覺,其樣貌與現在沒有太大差別,當然還有我近年反覆讀的毛姆。很奇怪的是在風雅課堂介紹英國時我卻很少提到毛姆,說倫敦時我略帶狄更斯;說湖區時我大談畢翠克絲·波特;說牛津時我會津津樂道於邱吉爾的繪畫和他文章的遣詞造句;說巴斯時我必然涉及奧斯丁……大概是因毛姆太哲學,只有趕上下雨的時候會想到他,恰恰倫敦的好些個地名屢屢在他的小說中出現,Charing Cross,Picadilly Circus,Bond Street……不怪我出入這些街道總穿風衣戴帽子,是被這些文字流淌的風尚浸的!
我覺得人類之風情均來自文化藝術的薰陶,這話這並不誇張。
穿風衣戴帽子當然是有實用之處的——英國總下雨。感覺去過英國的全世界所有作家都會寫英國風情,都會寫英國的「標配」——英國天氣。
寫天氣自然是寫雨和寫談雨的英國人了!
我並不討厭英國總下雨的樣子,綿綿雨水讓人沉穩,可平定性情,最好是足不出戶宅家做蛋糕,滋養情趣。我喜歡去英國其實是喜歡她細雨霏霏透著的陰柔氣質,雖然不常聽到可以顯得室內安靜譁譁大雨的聲音,卻傾心淅瀝瀝小雨讓人聯想到的些許的浪漫,不僅僅浪漫,還有在這個城市的安定感。雨水讓人頓足,宅家或讀書或下午茶,就如毛姆,也許在一個雨天裡,他坐在書房抽雪茄,皺起眉頭說他看書看老了也看累了,突然遠遠瞄著一排排的書脊只想偷笑:都安好,心上踏實!
只是英國別有風,颳風的雨天是讓人不安的,雖然在英國颳風又下雨的時候並不常見。但卻讓我連續兩天的遇著了,居然一下子改變了我對英國對倫敦的認識。
當然是因為突變的天氣發生了一件傷心的事兒……
是這樣的:一頂戴了十多年的帽子在泰晤士河的千禧橋上被風吹走了!那陣風很疾,一手沒抓住,突然一個漂亮的拋物線在我眼前划過,被投入河心,過路的一位男子比我還緊張從一位看起來優雅的女士頭上掉下的東西,趴在橋欄上惋惜被風帶進河裡的保暖帽子,我心裡感激他,但還是被橋上這陣疾風風鬧心,顧不上他的好心說謝謝——我是真的很傷心,走到橋盡頭眼淚就掉下來了……
這是藍天白雲的的千禧橋,
我的帽子就是這個位置在風雨中吹走的。
千禧橋
Chewing Gum Ar t
英國藝術家Ben Wilson 的作品,
畫在一塊又一塊被丟棄的香口膠上的繪畫。
橋上很多很多個顏色鮮豔而小巧的圖案,裝飾著整個橋面。
暴雨前的三個小時還在橋頭留影。
這是我十年前在德國買的一頂帽子,知道在國內所居城市戴不著帽子,就把它留在了英國,從牛津到倫敦,又從倫敦到伯明罕,再又回到倫敦,每次來英國它為我遮風擋雨的同時增加些許的風情——領騷我在英倫穿搭的各個形象,它在穿搭上它可謂「百衣百順」,極穩定我想要的穿著風格。
倫敦下雨不一定颳風,但有風就一定能下很多的雨,即使每天出門穿的很暖和,也會被風吹疼頭皮。趕上倫敦的風真是我「百年一遇」!
千禧橋橫跨泰特現代美術館六樓看過去的「海市蜃樓」。
只因想從聖保羅教堂穿橋到對面泰特美術館看幾眼展,就這樣的雨天到六樓大玻璃窗廣角欣賞從對面來的那頭——聖保羅大教堂和它周圍像從河面升起的海市蜃樓。聽著雨聲看著雨滴下午茶,是我一向喜歡的調調——非得覺得看著古老的建築聽著才覺得茶點更美味。在英國住久了不會對紅色BUS從眼前穿過古老建築這個畫面興奮,但對英國的雨你會越來越親切……前提是沒有我提到的那種「作妖」的風,一頂小帽子絕對可以對付。
穿過千禧橋走到橋對面風雨後的聖保羅教堂
英國的雨一向是下一會兒停一會兒,如果出門不遠不必搭車,我都會帶著一把長柄傘,這次大意了,在泰晤士河上遭遇疾風,也或許是因為橋面空曠沒有任何遮風擋雨的建築,我的帽子就這樣「悲劇」了,手工長柄傘沒帶在身邊,我人單薄無力,就這樣被風雨驅走了我的帽子,也著實把我給嚇著了!
倫敦起大風一時不知穿什麼好,遭遇這事之後的第二天依然有風,我居然裹上了羽絨服,羽絨服有帽子,很是保暖,但這不是我的穿著風格,不是我想要的調調。
現在重新鑽進狄更斯小說的心都有了,重新了解比八十年前更早一些時候真正的倫敦。因為這次沮喪的經歷,從文學裡我要重新認識這個城市重新定義英國的調調了。
但狄更斯小說裡無論什麼樣的調調,那個時代的人,無論男人女人不戴帽子是羞於出門的,小說看得越多,日後這英倫的調調恐怕越難越被「吹掉」。
風雅課堂之戴帽禮儀與穿搭
其實有一種氣質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歷史有文化有沉澱有儀式感的,帽飾文化自民國時期在我國流行,穿風衣裹旗袍戴禮帽,是當時最美的風尚。比如電影裡把張愛玲小說《色戒》裝束表現出來的王佳芝形象。↓
英國多雨不可一日無帽的我,後來很快補了一頂鐘形帽(倫敦Horrods百貨可幫助快速擁有心儀的帽子),風格和之前的雖不相同,卻也是喜歡的沒有嘗試過的新款。有了新帽子並不代表不傷懷,與一頂帽子的感情真的就是歲月累積,現在則由新帽擔當我的新形象了。
因為是臨時買的帽子,不可能馬上配上相同色調的外套,但同色系的圍巾肯定是有的,若再有同色系的包包那就更加理想了。鐘形帽很適合短髮,或者把頭髮紮起來,我本來就不喜歡散發,除了貝雷帽我都把頭髮盤起來。
同一個場景不同的帽子
現代生活,帽子和珠寶已不像小說裡的時代不再是一種對身份的必須約束,但依然是各大場合最容易打造個人風格的標誌,以及增加風雅的最佳利器。淑媛們不妨在酒店、馬會、劇院、美術館等場合優雅的戴上帽子,只是帽簷不必太寬,談話時對他人的尊重。
戴帽用餐內心感覺可以很美很美地...
英式下午茶禮儀文化中,帽子是禮儀,女士無論室內室外都是可以戴帽子的,戴帽子喝茶,戴帽子用餐,甚至戴帽子見長輩也是允許的。
當然也可偶爾有點兒法國風情的帽子 ——貝雷↑
貝雷帽的妙處在於它不會顯得正式,卻又不會看起來很隨便,當然你若搭有風衣和長衫,給人看起來是一種精心裝扮卻不刻意的感覺,脫離了英國「刻板」,具法式隨意,那就更顯你風彩了。
報童帽
其實報童帽是我年輕時候就喜歡的,會顯得比較英氣,早年來英國或去日本,我都是以一定黑色報童帽表現當時狀態的。↑
寬帽
具有春夏風情大帽簷的帽子我想所有的淑媛都擁有一頂吧,特別是夏天在海邊時。在英國你可以一直戴小帽簷的,但偶爾坐個船或搭個火車去歐洲的話,換一種形象就選擇寬帽吧。
最後我想說,我可能不會戴毛線帽的,不僅僅因為古典小說裡沒有這樣的氣質描述,而是到了一定的年紀確實不適合了,天氣太冷的話頂多戴個護耳,或穿羽絨服戴羽絨服上的帽子。
棒球帽一定會戴,特別是現在疫情的特殊時期,外出一定要戴帽子。↓
關於深圳最美風雅課堂
以情景式英式下午茶和中式茶為載體,通過禮儀進入文化,以立體綜合的授課模式,在茶、墨(蘸水筆與毛筆)、香(香水與香爐)裡尋找古典的自己,營造風雅空間,推廣一種穩定生活方式,借昔日西方之淑女和紳士、東方之閨秀和名士等話題,深入探討現代人可擁有的古典生活內容。講座涉獵茶與食,主題有英式下午茶文化、古代文人風雅生活、文房與珠寶鑑賞。
主理人文僮,傳統文化薰陶與教育,培養高度藝術審美,關注中西式風雅生活,對中西方古典與現代文化有著獨特的認識,致力於英國文化和英式茶美育推廣,在各大院校和企業機構開設情景式西式古典文化講座。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獨立珠寶設計師。
更多英國文化和茶飲禮儀關注微信:xiaofurenzhu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