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骨灰
「北京搖滾是什麼?」
「是窮。」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一部看了後還可以說說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2001年的老片了,隔了13年我才看到這部電影。電影講述的是香港的創作樂手Michael(吳彥祖飾)因故滯留北京,與一群玩搖滾的北漂青年樂隊相遇。主唱叫做平路(耿樂飾),他女朋友是大篷車演員楊潁(舒淇飾)。Michael被這群年輕人深深吸引著,他喜歡他們對音樂苦苦的執著精神,同時對楊穎暗生情愫,便一路跟著他們到鄉下走穴,見證了這些社會邊緣人的生活苦樂經歷。
整個電影拍得很曖昧,這裡面沒有一段完整的愛情卻都是愛情片的味道。女主角楊穎死心塌地地愛著平路,她的愛情是飛蛾撲火,無論跟平路怎麼吵架怎麼生氣都會主動回到平路身邊。平路的愛情則跟他本人一樣複雜,他一邊喊著「男子漢大丈夫,不掙窩囊錢,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騷貨」一邊跑去和別的女人亂搞;他愛著楊穎,卻一邊傷害她一邊保護她。相比之下,帥得掉渣又溫柔體貼的Michael才更像是一個標準男友。只可惜,楊穎不愛他。
搖滾也是曖昧的東西,裡面沒有一個光明美麗的夢想,卻都是夢想的陽光氣味,像極了剛曬好的被子的味道。可是搖滾樂手真的有夢想嗎?搖滾抒發的更多的似乎是憤怒。
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有一技之長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恰好會唱歌會彈琴的人,就開始玩搖滾了。有些人的憤怒只在年輕的時候,於是就存在了那麼一些憤怒的搖滾樂;有些人到老了看回年輕的時候,感激生活放過了當年憤怒的自己,於是就有了那麼一些溫和的搖滾樂。這些關乎的都是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聽搖滾也是在聽別人的心聲,因為不夠商業,所以變得真實。
但說白了,玩搖滾其實是玩個性,玩個性也是在玩人生。玩弄自己人生的人都是有勇氣的人,這些勇者要麼死得很早,要麼活得很好,芳名遠傳。他們既可以深刻詮釋搖滾音樂,又可以高傲地把它視為糞土、垃圾。他們每個人都想到光的深處,想聽一聽那裡有沒有風。
而聽風的代價,很可能就是死亡。死之前這些人有沒有後悔自己玩了那麼久的搖滾,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我知道自殺的方式有100種,其中一種就是嫁給唱搖滾的,保證死得痛快,又痛又快……」這是舒淇說的話。簡單粗暴而清晰正確。
其實搖滾某種意義上和生活很相近,都是簡單粗暴直接。生活從來都不會扭扭捏捏,有了前因就直接配對後果。僅僅存在三維空間的我們總是不能提前也不能回頭,就這麼被生活直挺挺的穿過,不可拒絕,不可更改,又痛又快。搖滾也就是這麼直挺挺地闖進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無法拒絕他出現,他就這麼存在著,這麼吶喊著我們的社會,製造那些讓我們想破頭的歌曲和詞語。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電影裡的那些音樂,那些歌曲真實得就像平路自己倒騰出來的,但其實是子曰樂隊配合導演製作的歌。子曰是個真實存在的北京特色樂隊,被譽為「最具北京特色的樂隊」,他們的歌有著濃濃的剪紙京劇味道,自1996年發行專輯《第一冊》之後紅遍搖滾圈,獲盡各種獎勵。
可能是我想太多,當我得知平路在電影裡演繹的歌曲在現實中卻是那麼受歡迎,我突然心疼起平路這個形象了,你們大概也會有點莫名的心塞吧。
如果再告訴,「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句著名的廣告小歌謠也是子曰樂隊的力作的話,你會不會舒心一點。
這其實是一部沒有希望的電影,因為回到現實,你會發現,現實就是裡面的那麼一句:「(搖滾樂手)他們的叛逆都是表面的,裡面都是很聽話的。」
搖滾就是條長路,我們總是走得太遠忘記為什麼出發,可是到達了便覺得開心裡,再也不願意回顧我們的行走的初衷。
2001年的電影《北京樂與路》中的搖滾樂手平路死了,2014年的尾巴上,還有多少尚存的搖滾樂手的嗓子裡暗藏了一顆心,一張口仍然是心跳和血液,或許還能加上一個夢想?
這種存在,有一個已經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