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靠鴨池河,旱季愁水喝;雨季又積水,洪澇必絕收;光腳走泥路,回家換鞋子……過去,在清鎮市暗流鎮韓家壩村,當地人常用這首打油詩自嘲。如今,韓家壩人擺脫了看天吃飯、靠山覓食的困境,路寬了、水通了,基礎設施全面完善,產業項目落地發展,村寨面貌煥然一新。
是什麼讓這片土地迸發活力?是什麼讓個村子發生巨變?冬日裡,記者走進韓家壩,探尋實現這一變化的根源。
環境之變: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出門都是硬化路,吃水就擰開水龍頭,辦事直接去村辦公樓,村裡有事大喇叭一喊,大傢伙兒都聽得到……」談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周尚菊最有感觸。
對以前的韓家壩,周尚菊記憶猶新。「家裡到學校那條土路,一到下雨天都是泥。家裡娃娃懂事早,上下學怕把鞋子踩髒,都脫了提在手上,打赤腳過泥路,到了學校門口、回到家門口洗乾淨腳再穿上鞋。」周尚菊說,韓家壩幾乎全是坡地,雖然緊靠鴨池河,但因為山坡落差大,她要走幾裡山路才能挑回一擔清水;地裡種出的辣椒,因交通不便,要步行一兩個小時背到鄰近鄉鎮售賣;家裡遇到點事需要找村幹部,只能到村支書家裡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找到人,因為村辦公場地破損嚴重,「晴時大樹下、下雨支書家」是常態。
本以為韓家壩會一直這樣,沒想到,隨著駐村幹部進駐、一項項幫扶措施實施,村裡慢慢地發生了變化。
群眾工作中心拔地而起,村綜合樓提升改造,駐村工作組出資安裝無線喇叭,群眾辦事議事有了陣地,向心力越來越強;村子通往外界的20公裡道路全部實施水泥硬化,10個村民組實現組組通公路,建成4條機耕道共計6.9公裡。路好了,大多數村民家買了電動車,有的還買了小轎車;安全飲水工程管網實現全覆蓋,村裡安裝上太陽能路燈,設置30個垃圾收集點……村民開始像「城裡人」一樣享受便利的配套服務設施,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有了提升。
另外,曾經困擾韓家壩人多年的洪澇問題也將得到解決。
韓家壩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鵬說,每逢雨季,山上匯集的水流湍急,韓家壩排澇設施跟不上,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僅2019年夏季,全村受淹田土就達600畝左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駐村工作組積極協調,在上級各部門的幫扶下,目前,韓家壩已修建1.5公裡長的排洪溝,只等最後的配套工程完成,便可有效緩解韓家壩的洪澇災害。
韓家壩變了,群眾的思想觀念也在變。修建排水溝需要佔用周尚菊家的兩畝多地。「你們先拿去用,賠多少以後再說。」她二話不說就把土地拿了出來。有人問她「不怕吃虧嗎?」她說:「黨和國家幫了咱們這麼多,從未讓咱們吃過虧,相信黨、跟黨走,才有今天。」
思路之變:家門口也能謀出路
出門打拼十年後,村民李永國和妻子選擇返鄉創業,在家散養起兩百多隻土雞。
「以前外出打工是沒有別的法子,現在回家養雞也能養出門道。」李永國說,之前,他在浙江的一家相框廠裡做工,每月能賺上四五千元,比起在家種莊稼的日子,自然是好過一些。可落葉總要歸根,家裡娃娃要讀書,老人得照顧。回來後,看到家鄉變了模樣,他打心裡高興,並找到了未來的出路。最讓他振奮的,是建設場面火熱的肉雞養殖基地。
每天到工地轉轉,李永國跟項目負責人熟絡起來,也從他那裡聽到好多「大數字」——入駐的企業是清鎮市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入駐清鎮十多年來,已累計上市肉雞9000餘萬羽,合作農戶累計獲利3億多元;新建設的韓家壩高效生態養殖基地佔地130多畝,規劃建設現代化雞舍20棟;基地建成投用後計劃年出欄肉雞200多萬羽,產值超過7000萬元……
雖然聽得不是很明白,但有一點李永國十分明確,溫氏公司一直通過「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帶動養殖戶增收。
眼看著新雞舍即將建成,李永國也行動起來。這一次,他一改眼睛只盯著「一畝三分地」的舊習慣,把注意力投向更有發展前景的養殖產業。憑藉以前的養殖經驗,加上從村裡組織的技能培訓班學來的本事,李永國先養殖了兩百多隻土雞。
「去年底回家就沒再出去,今年六月份開始養雞,現在公雞已開始打鳴、母雞開始下蛋,土雞每斤能賣上25元錢,今年收入至少能有萬把元。」李永國說,這些土雞還都是「小意思」,等公司養殖基地投用,跟公司合作養殖大批肉雞那才是「大生意」,現在先攢足經驗,以後才能發展得更好。
土地坡度大多在25度以上,石漠化異常嚴重,酸性土壤且多為沙土……由於特殊的自然條件,發展傳統種植業的韓家壩人註定從土裡挖不出「金疙瘩」。
基礎設施條件改善了,韓家壩的產業結構調整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引進的溫氏肉雞養殖項目,投產後將形成年產200萬餘羽的規模,可以提供40個固定就業崗位和80個臨時就業崗位;由貴陽市委黨校引進的食用菌生產項目已經啟動,項目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由韓家壩村專業合作社同白盛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目前已進入修建大棚、培育菌種階段,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年產鮮香菇168000斤;全村已經種植晚熟李、核桃等品種經果林989畝,果樹基地即將投產;2019年,農業部門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生豬238頭,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現在,一個元寶楓種植基地正在韓家壩建設。
「元寶楓全身是寶。」一談起元寶楓產業,韓家壩村支書王林打開了話匣子。他說,這個從西北引進的新樹種,不僅適應性強、成活率高,還極具經濟價值,葉能做茶、果能榨油、樹可觀賞,是真正的「綠色之樹、生態之樹、健康之樹、致富之樹」。去年,韓家壩一共種下500畝元寶楓,今年計劃再增加800畝,目前已經完成土地測繪工作。王林認為,元寶楓產業將為群眾增收致富帶來希望。
如今,在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下,韓家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211人實現脫貧。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
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貴陽市發改委支持20萬元前期經費,用於編撰韓家壩村鄉村振興規劃,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
脫貧只是第一步,好日子在後頭。現在,韓家壩人已經有了發展的新打算:利用鴨池河邊的平坦地段,藉助鄰貴黔高速王莊收費站的交通優勢,結合正在發展的元寶楓和經果林產業,發展鄉村旅遊;順應農村電商的發展潮流,讓韓家壩原生態的農特產品上網「觸電」……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韓家壩人不會停步!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周治友 陳文新 李春明 文/圖